颐和园中的假山叠石文化
说起园林中的假山叠石,相信大家都不是很陌生。园林中的假山叠石在中国起始于秦汉时期,假山叠石的形式从“筑土为山”演变为“叠石造山”。到了唐宋时期,园林中建造假山之风开始大为盛行。在中国现存的园林中,您都或多或少的可以见到用各种石材堆叠而成的假山,它们或雄伟;或玲珑;或奇险;或平缓。其中,有的气势磅礴令人断气回肠;有的灵巧秀丽让人浮想万千。总之,假山叠石在中国园林里,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园林的发展史上,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万寿山
中国人因对大自然的顿悟和敬畏,从而使得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儒家思想得以流传千古。不知您是否想过中国人为何要在园林中叠造假山呢?是简单的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吗?显然不会如此。对景生情,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这些才是中国人在园林当中叠造假山的真实用意,也正是通过造山这种手段在园林中传神,从而真正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万寿山天然山石
历来,中国人是把假山作为山水园林骨架的。山为骨架水为血,花草为衣径为脉,亭台楼阁是器官。既然是骨架,它的好坏自是关系重大,所以中国人在造山方面是很有研究的。在中国现存的园林中保留着许多的假山杰作,如:苏州狮子林,它被誉为“假山王国”,上海豫园内的“玉玲珑”,为著名的江南三大太湖石名峰,还有像南京瞻园、扬州个园等私家园林也都是以园内的假山而闻名,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自己有限的居住环境里,领略大自然中无限风光,同样也能获得“几疑身在万山中”的快感。通过假山之峰、峦、崖、岩等形状以及造园者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技艺也同样能感悟出眼前物象以外的人生哲理来。
涵虚堂叠石
清朝宫廷工程中的叠石,多由叠山世家“山子张”所作,以“理石之精微”、“堆土之奥妙”,造成岩、峦、洞、穴、涧、壑、坡、矶,“宜台宜榭”,“成径成蹊”。从选石到堆叠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颐和园内现存叠石多处,大部分为清漪园时期遗留,手法与江南名园有师承关系,是研究造园艺术的重要实物。园中的叠石假山多数都是园林主景的陪衬,佛香阁两侧和后山四大部洲叠落的假山,都高达20多米,它们的特别之处是与真山交融,使天然与人工浑然一体。万寿山原山形不理想,除以挖湖之泥填补外,主要利用假石与天然山石相结合营造山形,以裸露天然山石显示自然。万寿山前山东起景福阁下,西至湖山真意下,或叠石成层次,或石造蹬道形成立体交叉,再以假石包山脚,弥补前山坡平之不足,仍在千峰彩翠城关下及山之西麓裸露天然山石,不漏人工之嫌。后山更利用高低起伏之山势,以叠石成峦成涧成矶成洞,为倚望轩、看云起时、构虚轩、绘芳堂、嘉荫轩、澹宁堂造成不同的意境。尤以假石与天然山石相结合,形成赅春园的山地园特色。另外叠石为台,为各式建筑立体布局提供条件。万寿山前山主体建筑群全部分建于逐步升高、层次分明的叠石之上,佛香阁高耸形成全园中心。左右二亭下的高层叠石中设洞,上下相通。后山绮望轩、南湖岛上的涵虚堂俱建于叠石成洞之上。颐和园中的叠石造景,继承了中国园林造景手法的精髓,仁寿殿后叠石成屏,成为障景,转径而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谐趣园内叠石成“涵光洞”假洞,以假成真。夕佳楼前堆太湖石仿狮子林,含新亭前数堆太湖石,独成一局。
夕佳楼前堆太湖石
总之,颐和园以它高超的叠石和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充分体现出“莫谓此中天地小,卷舒收放卓然庐”的情趣,更洋溢出“一峰剥尽一峰环,折经崎岖绕碧湍,拟欲寻源最深处,流云飘渺隐仙坛”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