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犯“欺君之罪”,却依然受宠的大臣

高士奇(左)
清 禹之鼎、蓝深 云林同调图卷(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慈溪)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高士奇早年家贫,后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为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
佚名(清) 康熙帝读书像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
康熙帝是个好学之人。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从这一方面来说他算得上是康熙的老师,因此极得信任。高士奇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谥文恪。他平生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清  高士奇  行书《滁州西涧》 1702年
高士奇在康熙皇帝那儿就是“当红炸子鸡”。高士奇侍奉康熙期间,时常揣摩康熙的心思。他经常为康熙帝解围,又非常勤奋。康熙在书房办公时,他都寸步不离。每当康熙想做什么,他都能准确无误地get到,甚至是提前预知。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他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康熙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对僧众的这种“强烈要求”,自然不会拒绝。可他那天实在是太兴奋了,手一挥,就将繁体“灵”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中间并排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简直无从下笔。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难处,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云林”二字,然后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故意露给康熙看。康熙也就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二字。灵隐寺另有“云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就能看出高士奇极强的应变能力。这也是士奇为什么能贪污千百遍,康熙待他如初恋的其中一个原因。
高士奇祖籍浙江余姚之江村,幼年曾读书于此。为不忘旧,便自号江村。晚年定居平湖,在城外别业北墅构筑了一组建筑群,名为“江村草堂”(江村草堂也是高士奇的藏书楼)。
清  高士奇撰 《江村销夏录》
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一本书画鉴藏著录刊行于世。此书写于江村草堂,故名《江村销夏录》,代表着著录品题书画来消磨酷热的夏天。成书当年,高士奇即自行刊刻,后有刘氏修洁斋本、和刻本、《风雨楼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清  高士奇撰 《江村销夏录》
虽然《江村销夏录》中对艺术品不作真伪评定,多有失实之处,但在他手缮墨迹的《江村书画目》中,则毫不犹豫地注上真伪、优劣的评定意见。当然,这也是在 1924 年《江村书画目》刊行于世之后,世人才得知的真相。
清  高士奇撰 《江村书画目》
《江村书画目》是清代鉴藏家高士奇家自藏书画的底账,就像藏私房钱的账本。书中共分为“进字壹号”、“进字贰号”、“送字号”、“无跋藏玩手卷”、“无跋收藏手卷”、“永存秘玩上上神品”、“自题上等手卷”、“自题中等手卷”和“自怡手卷”九类,“董文敏书画”一卷附在此书之后。此书共记载艺术品 518 件,所定真伪,基本上没有一件失实,可见他非凡的鉴定才能。
第一类的“进”代表进贡给皇帝。共有51件书画作品。用于“进”皇帝的书画,高士奇自己注明为赝品的有31件,真迹只有4件,其余的作品未做说明。这一类书画不仅多为赝品,而且价格极低,最贵的只需20两银子就能买到。这与他标为“永存”类的书画作品有着天壤之别。“永存”类作品几乎都需要几百两银子才能购得。
也就是说高士奇向康熙敬献的书画多为赝品、劣品。精品大多数都被他自己留下并加注“子孙永宝”等字样,想要传之后代。罗振玉在发现了这一账本之后,愤愤不平,大骂高士奇,觉得高士奇犯了欺君之罪,简直可杀。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画芯) 辽宁省博物馆
高士奇去世之后,所藏之物相继流散。高士奇的一些藏品到了王鸿绪手中。王鸿绪和高士奇的交往甚密,在郭琇上书弹劾高士奇的奏章中,高、王被视作同党。令人想不到的是,高士奇死去没多久,王鸿绪就盯上了他“子孙永宝”的藏品。
王鸿绪也许是最早注意到高士奇藏品的人。他使用一定的手段得到了高氏珍藏,且数量可观。康熙五十二年,曾为经筵讲官和户部尚书的王鸿绪为了祝贺康熙六十大寿,将自己所藏的上百件古玩字画进上康熙皇帝。王鸿绪进上的贺礼是所有官员中最多的,与他同一级别的吏部尚书宋荦,才进上区区15件
高士奇题跋部分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 辽宁省博物馆
王鸿绪进上的这上百件藏品中,有17卷书画,而其中就有5卷名列《江村书画目》中“永存秘玩上上神品”。最被高士奇珍视的,原本是他要世守家藏的61卷 “永存秘玩上上神品”,却在他死后不足九年,就被他的同党王鸿绪一次进上而失去其中的近十分之一。
高士奇题跋部分
宋  赵佶(传)捣练图卷 波士顿美术馆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像高士奇这样的大鉴藏家,所藏之物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出于各种原因而流散殆尽。想要做到“子孙永宝”并不容易。这或许就是鉴藏的规律。既然迟早都是要流散的,何不以一种洒脱的心态处之,再珍贵的藏品,无非“烟云过眼”而已。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