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man专题】(连载4)玩家口述:我的Walkman之路

前文回顾
Walkman,充其量只是“工具”,只有被人们所“把玩”,才能体现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邀请了4位玩家,回忆他们曾经把玩过的Walkman随身听。
受访者:Jake
年龄:43岁
职业:IT从业者
我的第一台随身听,是爱华HS-J202。印象中这台随身听是当时功能相对齐全的一款:带液晶面板、杜比B型降噪、自动翻面、内置调谐以及录音功能……2400多元,在1992年时算挺贵的,记得我那时一个月的零花钱不过200元,这部随身听花了我一年的压岁钱。
爱华HS-J202(受访者供图)
买随身听,主要原因自然是听音乐。高中时,从学校到家,来回耗时约一小时。途中和午休,有部随身听就可以帮助打发时间。我也是从那时开始收集打口带和国内摇滚乐队的专辑,高三那年我的打口带数量就达300~500盒。在这台随身听上,我听过The Beatles、Led Zeppelin、The Cure、Joy Division、Pixies等欧美大牌乐队的专辑,也听过唐朝和黑豹的首张专辑,还有窦唯的《黑梦》和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那时候每天出门带哪盒磁带是我最纠结的事。
读大学时用过一阵CD随身听,也是爱华的,具体型号忘记了,是亲戚送的二手机。那台机器不带避震功能,出门听有时会跳碟,所以基本上是放在家里听。
MD就没买过,市面上预录的MD专辑很少见,如果是为了听翻录的MD不如直接听CD。
工作之后基本就是MP3、iPod、智能手机和iPhone了。近年来开始重新收集黑胶唱片,但随身听基本上就由iPhone担纲了。
受访者:马先生
年龄:53岁
职业:公司职员
我接触随身听是1985、1986年间,之前三洋饭盒型、单声道随身听已经在市面上出现。彼时我正好读大学,宿舍里已有四喇叭收录机,但索尼、夏普的随身听还是比较罕见的。当年寝室有位“富二代”,家境不错,有一台,不记得是在国内买的,还是海外亲戚带入的。我看到的第一眼,就觉得好“神奇”,天下居然有这种东西!那时他老是听周峰(1980年代流行乐男歌手,以《夜色阑珊》闻名,目前移居英国,编者注)的磁带。
周峰1987年发行的专辑《十亿皇帝》
1988年舅舅去日本考察,给我带回了第一台随身听。超薄型,比扑克牌幅面稍大些,内置口香糖电池,同时有可外接5号电池的电池盒。因为是100V电压的,使用时还得带个变压器。由于能自动翻面,在当时是很稀罕的玩意。在那之前,随身听都使用钢丝头带型耳机(类似索尼TPS-L2的那种,编者注),不过我拿到的,已经是耳塞了。
1990年代初,我妹妹从深圳给我带了个CD随身听,圆鼓鼓的造型,又黑又胖。那时收入还不错,就玩了一阵。后来进了媒体,有一年松下举行新品发布会,送了台带VCD功能的CD随身听。
1997年,还是1998年,飞利浦在新加坡举行发布会,我受邀前去,回程在香港买了夏普的MD随身听,记得大概2000多元吧,机械结构做得很精密,而且带数字/模拟双输入,无论是卡带或CD都能录制,又比CD随身听小,很方便。对了,还能外接话筒,当采访机用。
受访者:Jason
年龄:43岁
职业:外企职员
中学时,有个同样喜欢听歌的铁哥们,彼此影响,频繁买正版磁带,兴趣就是这样养成的。当时父亲在电视台工作,比较熟悉这类产品,我也近水楼台玩过不下几十台随身听。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爱华HS-JS215、HS-JX849、JX707、JX649和JX519,索尼M-GX508以及东芝KV-V850。尤其是东芝的倒带,在机器前脸上有两个旋钮,一个前倒,一个后倒,设计很别致。
东芝KV-V850
因为这个原因,我在学校还挺受同学关注的,毕竟好多人是第一次接触这玩意。那时用爱华HS-JS215,内置话筒的灵敏度很高,录音效果也不错,就约了喜欢的女生,晚上去学校操场上录歌,那盒卡带现在还保留着(但愿他太太没看到这篇文章)。还有,就是听中广流行网,收录放一体机可以直接录制电台节目,因此台湾那边有新歌,我们很快就耳熟能详。像是邰正宵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王杰的《路》,是在听了半年后,才看到有正版磁带发行的。
1995年去大连上大学,我妈给买了台爱华JX849,带了3箱磁带、共计1000多盒。这样说吧,学校广播站要找歌,通常都来我这里。那时为了买打口碟,还曾坐火车去沈阳,甚至北京。
日系随身听的做工,确实非常好,尤其是口香糖电池的发明,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外接电池盒里,我觉得索尼的最好用,爱华续航时间比较短,我家里现在还有实物。爱华最棒的地方,是它的BBE系统,还有就是低音表现也很好,磁头比索尼和松下都耐用。
我只玩过磁带随身听,MD随身听有过两个,都是索尼的,但没怎么玩,主要是觉得太麻烦。
对了,说个失而复得的趣事吧。那台爱华JX849实在太热门,我放在宿舍墙头,经常有同学借去玩,人来人往也不注意,那次过了很久才意识到被偷了!它的电池和充电器是特制的,于是那位同学只能再度专程来偷充电器。巧的是,我居然旷课,一进宿舍发现有人在翻箱倒柜找东西……然后随身听也就物归原主了。
受访者:老邑客
年龄:57岁
职业:前音响零售业者
随身听的流行,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最广泛的应用,是听音乐和学外语,尤其是用来录英语讲座课。那时我比较喜欢的,是轻音乐,还买过不少磁带。在CD尚未普及的时候,觉得声音是非常棒的。
我拥有的第一台随身听是爱华的,还特地去买了二氧化铬磁带,即俗称的“铬带”,取其频带广和动态大,高音表现也要好一些。那时铬带要去华侨商店买,记得12元侨汇券(1958~1994年间在中国境内特定场合流通、使用的,与人民币同面额的特定货币)才能买2盒TDK空白带,回家后用四喇叭收录机转录听歌。
索尼、TDK的磁带,在当时是颇受欢迎的
后来自己开音响店,兼卖过一阵随身听,主要是爱华和索尼。500元以上价位的,都已经带杜比B型降噪和磁带选择,算是中端的。超薄、金属外壳的索尼随身听,是比较高端的,要卖到一两千元。此外也卖过飞利浦的随身听。1999年时基本退出,记得最后一批样机都拿来送人了,我喜欢爱华的,自己留了一台,给我老婆留了台索尼的。后期随身听主要用来录制讲座等,因为内置麦克风,再或者是当收音机使用,行程中听听调频广播等。
其实那时买耳机的开销也不小。因为耳机线经常会断,就要更换。买索尼耳机的挺多,而且好的索尼耳机还很难买,只能买二手。
1993年起我开始玩发烧音响,随身听的接触就越来越少了。
※ 考虑到Walkman是索尼的注册商标,基于严谨行文的出发,我们对非索尼产品,采用“随身听”的称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