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他决心下得很难

《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面对马谡的失误,诸葛亮虽然斩了马谡,但这个决心不好下,站在诸葛亮的立场,真的很难。

一、头可断,情难断

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同一般。

1、父子情。马谡的哥哥马良和诸葛亮是结拜兄弟,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马良在夷陵之战牺牲后,诸葛亮十分痛心,马良一家兄弟五人,马谡为马氏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马良牺牲后,诸葛亮把马谡当作自己的儿子呵护。马谡也曾说过:“明公视谡为子,稷视明公为父。”马谡被杀前,请求托孤给诸葛亮,马谡被杀后,诸葛亮对其子女视同已出,关心备至。显示出他们二人确实不一般的关系。

2、知遇情。由于马谡熟读兵书,好议军事,并任参军一职,因此经常伴随诸葛亮左右,在姜维没有投汉以前,诸葛亮当时身边文官不多,而能和他谈论军事的更少,《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记载只有马谡一人经常和诸葛亮谈军事到天明。一个领导能和一名部属经常相谈,如果是话不投机,那一定谈不下去,能经常谈到天亮说明相谈甚欢,长期以往,两人的感情自然不一般,如何不是上下级关系, 一定双方会成为知己,如果是上下级关系,作为上级一定会喜欢这个部下,而作为下级就会产生知遇之恩。诸葛亮和马谡的心态此时应该就是这种情况。

3、同乡情。马谡是襄阳宜城人,诸葛亮虽是山东人,但14岁后随叔父进入荆襄之地,所以和马谡也算是半个老乡,在蜀汉政权里,当时分成三大派别,为了遏制本土派,对荆襄系的官员诸葛亮是重点扶持的,象蒋琬、费伟等人都被按排在重要岗位,处于蜀汉集团的上层。而马谡也属荆襄派,所以诸葛亮自然也要扶持。在第一次北伐时,当时有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人,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

————马谡与王平去街亭

二、颈可断,才难找

马谡失了街亭,被后人冠上纸上谈兵标签。这个评价其实并不准确。马谡不是一个庸人,自身是有才华的。马谡只不过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错误的事,如果他不要求去带兵,继续做好他的参军一职,想必他还会有更好的前途。

1、有战略眼光。北伐之前,南中孟获造反,诸葛亮出发前,征求过马谡的意见,马谡提出“攻心为上。”与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深得诸葛亮的赞赏,从此,马谡再也没有离开过诸葛亮身边,也为诸葛亮出了不少好点子。

2、能拾遗补缺。众人拾柴火焰高。诸葛亮尽管很突出,但总有缺失的地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马谡能经常给诸葛亮补漏。比如:曹魏让司马懿复出,使诸葛亮感到对伐魏增加了困难,马谡及时献出离间计,让人在长安到处造谣说司马懿有反魏之心,弄得魏主心怀狐疑,罢免了司马懿的军职,为蜀汉伐魏扫除了一大障碍。

3、名望出众。马谡兄弟五人,在当地俱有才名。蒋琬称他为“智计之士”。一开始跟随刘备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太守,在当时蜀汉同僚当中属佼佼者,后被诸葛亮看中用为参军。马谡在每一地方任职,都受到百姓的拥戴。马谡被处斩时,蒋琬曾为他向诸葛亮求情,去刑场路上,沿途数万百姓为他流泪不已。

——————马谡离间司马懿和魏主

三、杀马谡,正军纪

1、马谡违背了作战计划。诸葛亮在马谡出发前交待要依要冲建立栅栏阻挡魏兵。马谡出发前答应得好好的,可到了现地后,马上就把诸葛亮的要求置之脑后。导致整个街亭战事失利。

2、杀马谡正军纪。有错必纠,有罪必惩。一个大的军事行动过后必须要兑现赏罚承诺,诸葛亮是崇尚法治的政治家,在治理益州时法律定得很严,当时法正曾问过诸葛亮是不是太严了,诸葛亮说,汉朝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法治太宽。益州的治理证明了诸葛亮的决策是正确的。那么对军队的管理则更是要严上加严,况且马谡是立了军令状的,不杀马谡不能严肃军纪。

四、杀马谡,按众心

蜀汉政权在刘备手里经历了两次大的劫难。一次是关羽的荆州之败,丢掉了蜀汉一州六郡,损失兵马近十万人。第二次就是夷陵之战,几十万人马灰飞烟灭,刘备自己也亡故,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个,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年事已七旬,当时诸葛亮跌足说道:蜀汉气数已尽矣。这两次劫难使蜀汉元气大伤,开始向下衰落。刘备去世后,凭借他的威望建立的蜀汉政权进入风雨飘摇时期,好几个地区出现反叛的现象。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诸葛亮此时也是焦头烂额,经过五年的治理,才把蜀汉重新纳入正轨,并可以出兵进行北伐。这五年的治理我们可以想象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其中的艰难不亚于一场战役的胜利。

————马谡被斩

1、街亭失败的损失必须要有人来负责。第一次北伐是蜀汉恢复元气后的第一场大战,诸葛亮也是做足了准备,兵员、物资也是自征东吴以来最大的一次,益州地处偏僻,虽特产较丰,但人口太少,可动员的兵员有限,一旦战争暴发势必将会影响到益州的方方面面,人民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地方经济秩序也要为战争让路。如果战争打胜了,众人没有话说,一旦失败必然会出现四面八方一片抱怨和指责之声,而偏偏这场战斗由良好的开头变成失败,一大批青壮年在战争中死去,许多物资受到损失,战役归来川中许多老百姓家中又添新坟,这对于诸葛亮的统治地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史书上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等同于蜀汉前两次劫难,有人把它归为第三次大灾难。所以这么大的事必须要有人负责,因此杀马谡就是必然的了。

2、必须要堵住众人之口。马谡去街亭是诸葛亮同意的,而且当众人认为应该让魏延等久经沙场的老将担任先锋的时候,诸葛亮拒绝了众人提议,硬是提拔马谡这个菜鸟担当重任。在用马谡的问题上诸葛亮有任人唯亲的嫌疑,如果不杀马谡便为自己坐实了口实,只有杀了马谡才能保持自己大公无私的形象,当然诸葛亮是不会任人唯亲的,但情绪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决策的,这一点已经为现代管理学所证明。

3、北伐失败的后果很严重。本来蜀汉经过夷陵之战,元气大伤,曹魏集团认为蜀汉已经无力对他们构成威胁了,所以对边境的防守很松。这一次诸葛亮出师北伐,最初的胜利让曹魏集团上下震动,他们没想到蜀汉还有能力进攻。从此,曹魏加紧了对蜀汉的防备,诸葛亮自第一次北伐以后,再也没有取得超过第一次北伐的战绩。相反,曹魏却开始准备消除蜀汉这个心头大患。从国力上看,本来就是魏强蜀弱,这样一来诸葛亮要想完成刘备遗愿,兴复汉室,克复中原基本就没有可能了,这也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胜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所以诸葛亮杀马谡心情是复杂的,下决心杀马谡是难的,某种情况也是迫不得已的,究竟诸葛亮当时心情如何,我们后人是无从知晓的,也只能从史料上进行推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