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中焦——厚朴草果汤,加减附子理中汤,苓桂杏薏汤,大黄附子细辛汤
今天在写寒湿中焦几种治法。有人说伤寒论苓桂剂就是寒湿,我觉得有必要商榷;湿跟饮还是有区别,仲景自己也提出,湿家,而不是饮家便是明确证据。因此有的说苓桂术甘汤也行,可以治疗湿,只是也行并不是恰好或者正确;
刘渡舟刘老曾经化裁苓桂术甘汤为苓桂杏薏汤,针对湿邪侧重上焦,因此辨证必须分清湿邪还是饮邪,才能奏效。
刘渡舟老总结:临证症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痰多、头重如裹、胸病塞满、周身酸楚、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脉缓滑、舌苔白厚而腻,苓桂杏苡汤。
寒湿之邪,弥漫三焦,以中焦为主,厚朴草果汤。本方出自《温病条辨》,吴鞠通总结《临症指南医案》。
某,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此湿邪内蕴,阳不宣达,而成湿疟。
方:厚朴,草果,杏仁,半夏,茯苓,陈皮
按:脾胃主四肢,寒湿内蕴脾胃,舌白四肢发凉,故而用温药,杏仁宣肺气化湿化,厚朴草果陈皮温运中焦以化寒湿,茯苓淡渗利湿与下,半夏健胃祛痰湿。全方虽然六味药,也是三焦治法。
薛生白提出湿滞阳明,十二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浓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舌白者言其苔,若苔滑而口不渴者,即属太阴证,宜温之。
自注:此湿邪极盛之候,口渴乃液不上升,非有热也。辛泄太过,即可变而为热,以其属阳明湿邪,开泄则阳气升而热透,而此时湿邪尚未蕴热,故重用辛开,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也。阳气升则津液化,而得上输下布也。
吴鞠通采用三焦并治,薛生白单纯辛开苦降温化寒湿,临床可供参考!
厚朴草果汤侧重与胃,下边介绍侧重于脾的寒湿治法;伤寒论仲景以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太阴腹满痛等症,后世发展不少理中汤法,比如附子理中汤,比如连理汤,寒湿郁而化热,丁蔻理中汤用于脾胃虚寒呕吐者;后世温病学家治疗寒湿又有加减法。
加减附子理中汤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
第4条,组成为:白术三钱、附子二钱、干姜二钱、茯苓三钱、厚补二钱,水
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吴氏称此方为“苦辛温法”。其原条文谓:“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滞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本条是吴糖根据《临证指南医案·痢》陆案整理而成,叶案如下。
陆,二六,腹满自利,脉来濡小,病在太阴,况小便清长,非腑病湿热之比。法当温之。生于术、附子、茯苓、厚朴、干姜。(《临证指南医案·))
按:本案附子理中汤去人参甘草之补,加厚朴茯苓,这样补益之力稍减,温运寒湿则力增。附子干姜辛温大热温运中焦,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利水,厚朴行气化湿,全方走而不守,因此温阳祛湿良方。比附子理中汤祛寒湿之力更胜一筹。
温病条辨四十五、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按痔疮有寒湿、热湿之分,下血亦有寒湿、热湿之分,本论不及备载,但载寒湿痔疮下者,以世医但知有热湿痔疮下血,悉以槐花、地榆从事,并不知有寒湿之因,畏姜、附如虎,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之,方则两补脾肾两阳也。
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
生白术(五钱)附子(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此条吴鞠通也是采集叶天士医案
张(五四) 阳伤痿弱。有湿麻痹。痔血。生白术 附子 干姜 茯苓
对于阳虚寒湿痔疮下血,徐灵胎也是未曾梦见,因此直接抨击叶天士徐评 以上诸案。肠红痔血。俱不能分别。人参姜桂一概乱投。此老与此症竟茫然无知。误人 不少。可见医道之难!
吴鞠通医案:
陈三十五岁乙酉四月二十一日粪后便红,寒湿为病,误补误凉,胃口伤残,气从溺管而出,若女子阴吹之属瘕气者然。左胁肝部,卧不着席,得油腻则寒战发杂无伦,几于无处下手。
议治病必求其本,仍从寒湿论治,令能安食再商。与黄土汤中去柔药,加刚药。
川椒炭(三钱)广陈皮(三钱)生姜(二钱)灶中黄土(四两)云茯苓(五钱)生茅术(三钱)香附(三钱)熟附子(三钱)益智仁(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服三帖。
五月初二日,又服二帖。
初三日心悸短气,加小枳实四钱,干姜二钱,已服四帖。
十一日去川椒三钱,已服三帖。
二十一日诸症皆效,大势未退,左脉紧甚,加熟附子一钱,降香末三钱,干姜一钱,已服三帖。
二十七日诸症向安,惟粪后便血又发,与黄土汤法,粪后便血,乃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热湿同科。
灶中黄土(八两)广皮炭(三钱)熟附子(四钱)益智仁(二钱)黄芩炭(四钱)云茯苓(五钱)苍术(四钱,炒)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血不来为度。
七月十四日面色青黄滞暗,六脉弦细无阳,胃口不振,暂与和胃,其黄土汤,俟便红发时再服。姜半夏(六钱)云苓块(五钱)广陈皮(三钱)生苡仁(五钱)益智仁(三钱)川椒炭(一钱)白蔻仁(一钱)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七日加桂枝(五钱)。
十一月十五日肝郁挟痰饮,寒湿为病,前与黄土汤,治粪后便血之寒湿,兹便红已止,继与通补胃阳,现下饮食大进,诸症渐安,惟六脉细弦,右手有胃气,左手弦紧,痰多畏寒,胁下仍有伏饮,与通补胃阳,兼逐痰饮。桂枝(六钱)小枳实(三钱)川椒炭(三钱)旋复花(三钱)香附(四钱)广皮(五钱)炒白芍(三钱)干姜(三钱)云苓(五钱)姜半夏(八钱)煮三杯,.......
寒湿内蕴成实证,大黄细辛附子汤。原文出自仲景金匮要略10 腹满寒疝宿食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胡希恕先生认为: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那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结聚所致,用之均验。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亦有效。(《经方传真)
陈慎吾先生的见解与胡希恕先生如出一散,认为此方“主偏痛,不拘左右,凡胸胁至腹痛者宜之。”(《陈慎吾金暖要略讲义》)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载一医案。赵守真治疗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二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一日,彼语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1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吾阳:“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依吾法两剂可愈。”彼日:“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即书予大黄附子汤:大黄四钱,乌附三钱,细辛一钱五分。并日:“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后半年相逢,据云:“果两剂而愈”(《治验回忆录》)。
大冢敬节说:我临床曾应用于治疗胆石症、尿路结石症、坐骨神经痛等,脉象并非必须为紧弦者,而以沉小、沉紧等沉脉多见。
临床本人也曾治疗一例肠梗阻患者,前几天发在公众号,以加减附子理中汤,厚朴草果汤,大黄附子细辛汤等合方;这是下边链接,有兴趣可以点击蓝字链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