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裸婚”背后的无奈与温情
近日,某婚恋网发布《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报告显示,15%的女性不接受“半裸婚”(即目前无房无车,但5年内可置办,带着承诺结婚),77%的男性则能接受“半裸婚”。北京地区的单身男女,尤其看重有房有车和教育背景。
没有热闹欢腾的婚庆场面,没有温暖贴心的亲友祝福,“裸婚”难免会给年轻人留下遗憾。用有限的钱办好有限的事情,“好钢用在刀刃上”,尽最大的努力将婚礼办成隆重又经济、热闹而不失特色的仪式。没有宝马香车,骑自行车也好,租公交车也罢,“半裸婚”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攀比,更加注重婚姻的内涵和质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半裸婚”没有“门槛”;实际上,“半裸婚”是有条件的“裸婚”。房子可以暂时没有,但男朋友必须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积蓄,是不折不扣的“潜力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情感保障,怀揣一份憧憬,携带一份梦想,“半裸婚”得到了年轻人的普遍认可。
“半裸婚”的难能可贵,在于实现了期望和行为能力的平衡。物欲横流,侵蚀了传统的价值信仰;底线失守,摒弃了起码的道德追求。在一切向“钱”看的背景下,却有那么一群人,逆势而为,合理地调节期望,给婚姻更多的成长空间。5年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让重压之下的人们,多了一些喘息和放松的机会。
“半裸婚”的背后,有无奈,更有温情。物价上涨、一“房”难求,坚硬的现实,并没有完全压垮情感的脊梁。“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扭曲的价值观,并没有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啃老”有理,“拼爹”无罪,变味的文化,并没有成为社会生态的全貌。这,或许是“半裸婚”方兴未艾的根源吧。
杨朝清(湖北 研究生)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