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写作业气出动脉痉挛!有多少孩子在面对“心理式丧父”?

算了还是命重要!

最近关于一则“妈妈陪娃写作业气出动脉痉挛”的新闻得到很多妈妈的心声,上海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头痛去检查,却被告知患上了动脉痉挛。

新闻一出,家长们也纷纷分享自己的陪读经历,

甚至有家长还说自己陪读快陪出心肌梗死。

每一个家长的陪读经历都是一部《陪读血泪史》啊!

然而,小康医生突然发现一个问题:

这些陪读的家长怎么都是妈妈呢?爸爸去哪儿了?

在国内,甚至在全世界,带娃几乎都被默认是妈妈一项分内工作。

无论是喂奶到喂饭、还是换尿布哄睡觉,从陪读到陪玩、送上学接放学、甚至孩子生病......看见的几乎都是妈妈的身影。

这种“习惯”让我们都开始意识到带娃已经死死被妈妈这一角色所绑架,放眼看到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父亲在孩子的陪伴时间频繁缺席,这也让很多孩子不得不经历心理上的“偏食”。同时也让这些家庭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心理丧父”的孩子究竟会有怎样悲剧人生?

每一个父亲也希望自己能多陪伴自己孩子,

但在这个物质资料竞争剧烈的时代,

母亲的付出成为明显的主流。

父亲更可能选择忙于打拼,

能够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

这也导致孩子长期而单一只能得到来自母亲的直接养育能量。

而这些“心理丧父”的孩子不仅难以触及父亲的养育资源,

就是对父亲教养消化不良,

那么在心理成长过程中,

究竟会面对哪些心理隐患呢?

第一,不够亲,为今后与孩子冲突留下隐患

缺少父爱,最直观就是孩子与父亲“不够亲”。

他们从记事开始,

就会选择母亲作为自己在生命初期最早形成依恋的对象。

但随着自身的成长,这些孩子在2-3岁时候,

就已经无法满足自己唯一的依恋对象。

而这时候父亲就会开始进入孩子这个依恋对象。

但若父亲在这个节骨眼,

如果迟迟不出现又或者做得不够尽责,

那么这个角色势必就会被他人捷足先登,

也导致在后续一段很长时间内,

父亲都很难再找到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跟孩子高效培养感情,

也因这个缺乏陪伴,

成为孩子今后更多具体问题心理基础。

只有作为父亲必须真正了解孩子,

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等,

你的孩子在这时也能症状了解你,

在他们心中你不再是那个早出晚归、模糊不清的“爸爸”,

父亲与孩子在彼此认知中变得立体和丰满,

也为后续沟通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性别意识混乱,影响孩子性别意识构建

对男孩子而言,在充分的陪伴下,

父亲是成为他们自己男性行为的模仿对象。

而对于女孩子而言,

父亲也决定了女孩对男性的基础认识和看法。

但若父爱的缺失,

让他们在生命重要的性别意识得到错误认识。

在父亲长期缺席的家庭,

孩子们对男性标杆往往缺乏标准性和同一性,

进而形成一个矛盾形象。

第三,针对性性教育缺失

有研究发现,对于与道德以及规则意识相关的管教,

父亲所起到的作用要比母亲高效。

在孩子心理发展中,

他们可以扮演更加多样化的角色,

甚至还可以故意在互动中扮演“敌人”和“对手”,

也增加看了孩子在这方面的影响力与说服力,

在带领与引导上存在先天优势。

父亲的陪伴,有无法替代的效应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功课去做,

而父亲这个角色,也自然需要去真正陪伴自己的孩子,

而并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去“看孩子”。

但这一点,又恰恰是绝大多数父亲自身难以改变的地方,

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以及休闲时间少,

可是面对孩子,最好还是陪伴归于陪伴本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