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与中国地理绘制,传教士与中国最早世界地图和现代地理学

在地理学方面,传教士介绍西方地圆学说和世界舆图的测绘,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利玛窦曾绘成名为《山海舆地图》的世界地图,向士大夫们展示,并把所携《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他在《天主实义》和《乾坤体义》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经纬度线测绘技术介绍到中国,开中国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

1,他绘制出了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

利玛窦进入中国后,被中国文化所折服,他学习中国文化,穿上了中国人的衣服,也向当地人传授他从西方带来的文化,数学,科学,地理这些都是中国人闻所未闻的。他到了肇庆后,首先找到了当地知府,很幸运的是,当地的知府王泮是个思想活跃的人,当时中国消息闭塞,他对利玛窦带来的礼物很是感到新奇,这些礼物有:过半个小时就能报时的机械手表,还有能把太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棱镜和世界地图等,他更感兴趣的就是对西方世界所发生的事情和新奇的西方科技。

请输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他绘制出了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当时的世界地图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王泮并不满意,他要求利玛窦绘制一张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利玛窦又花了很长时间修改,运用本初子午线投影的方法,画出了第一张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受到大家的关注,也让利玛窦在明朝有了永久居住的特权。这张地图带给我们中国的影响深远,至今,我们的中国地图仍是以本初子午线投影的方法绘制出来的。

2,徐光启,身体力行,积极推进西方测绘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传播西方测绘术的先驱者中,徐光启是功绩最为卓著的。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师从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学习天文、历算、测绘等。资质聪慧的徐光启很快得其要旨,并有所创造。。明朝后期问世的测绘专著和译著,大多与徐光启有关。徐光启和利马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与熊三拔合译了《简平仪说》。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是测算和绘图的数学基础,力主翻译。为了融通东西,他撰写了《测量异同》,考证中国测量术与西方测量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主持编写了《测量全义》,这是集当时测绘学术之大成的力作,内容丰富,涉及面积、体积测量和有关平面三角、球面三角的基本知识以及测绘仪器的制造等。

请输入图片描述

徐光启还身体力行,积极推进西方测绘术在实践中的应用,1610年他受命修订历法。他认为,修历法必须测时刻、定方位、测子午、测北极高度等,于是要求成立采用西方测量术的西局和制造测量仪器。此次仪器制造的规模在我国测绘史上是少见的,共制造象限大仪、纪限大仪、平悬浑仪、转盘星晷、候时钟、望远镜等27件。利用新制仪器,进行了大范围的天象观测,取得了一批实测数据,其中载入恒星表的有1347颗星,这些星都标有黄道、赤道经纬度。总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徐光启都算得上传播西方测绘术最卓越的先驱者。

3,卫匡国神父被公认为“中国地理学之父”-

卫匡国,字济泰,西名马尔蒂尼, 1614年9月20日生于意大利特兰托城,1643年夏抵达澳门,1661年6月6日病逝于杭州。卫匡国是中国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中国新地图集》是卫匡国在实地精密测量的基础上,依据明·陆应《广舆记》等有关中国方舆志的文献和图书资料,综合明代利玛窦、艾儒略等耶稣会士长期观测研究的成果,绘制出大量的手稿,最后于1654年完成。德国、法国学者称卫匡国是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卫匡国于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首次刊行的《NOVUS ATLAS SINENSIS》即《中国新地图集》(又称《中国新图志》)是早期欧洲人及来华传教士所绘制的中国地图当中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一本中国分省地图集。各分省图行政区划标至府(州)一级,每幅图的四周都标识出精密的经纬度格,并分别绘出海洋、山脉、河流、湖泊、运河、长城和大小城市以及能反映当地风土人情、传说掌故等的图画。例如在北直隶图幅上,就画上了皇帝皇后和龙凤的图案;在山东图上,则绘制了四个山东猎户的形象;在云南图上,分别绘出了观音坐像和大象及土著的图案;在贵州图幅中画上了官员(倒十分像似传教士)和兵士的形象,而在四川图中的人物形象明显就是关羽和周仓,生动而有趣。

请输入图片描述

各幅地图的精准度虽不能和今天的地图同日而语,但它却代表了当时世界地图编制的最高水平。卫氏使用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测量仪器和严密的测算方法,同时又参考了《广舆记》、《皇明职方地图》等中国地图地理著作,纳入了中国人的地理观。图集记录了两千来个中国城镇的经纬度,他所采用的经度计算方法是以北京作为零度子午线,并使用磁针进行计算绘制而成的。

《中国新地图集》出版之后,风行一时,一跃而为当时欧洲各国了解中国地理的必读之书,先后再版多次,在欧洲影响甚广。这本地图使卫氏成为第一个将中国的自然面貌、经济和人文地理的现状全面系统地介绍给欧洲的人,他也因此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这本地图一直是欧洲地理学界关于中国舆地的权威参考书,被推崇为“地理学上的里程碑”,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高的评价。

1661年夏天不幸染上霍乱,医治无效,于6月2日与世长辞。结束了他的一切远大理想,时年仅48岁。卫神父明智博学,平易近人,慈祥仁爱,深受教内外人爱戴。他患病期间,地方官员时常探访慰问。他的墓地在杭州西郊老东岳附近之桃源岭麓大方井(今杭州市西湖区留下乡东岳村,杭州啤酒厂与杭州中药厂之间,西溪路南侧大樟树下)。

杭州人民为悼念这位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刊印了他在1647年完成的著作——《逑友篇》。1990年卫匡国墓地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他已日益为中意两国政府和世界人民所重视,因为他是架起中意经济文化交流桥梁的杰出功臣。

,4,艾儒略著有《职方外纪》

请输入图片描述

艾儒略是1610年在利玛窦去世后来中国传教的,1623年在杭州士人帮助下,编译《职方外纪》,共有“亚细亚总说”、“欧逻巴总说”、“利未亚总说”、“亚墨利加总说”、“四海总说”等五卷。前有《万国全图》、《五大州总图界度解》等,卷一“亚细亚”,介绍了“职方之所未载”的亚洲诸国,至于《大明一统志》等国人熟知的内容“不复赘”。卷二介绍欧逻巴,是“天下第二大洲”,“共七十余国”。卷三介绍利未亚(非洲),是“天下第三大洲”,“其地中多旷野,野兽极盛”。卷四介绍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和墨瓦蜡尼加(大洋洲)。卷五是《四海总说》,介绍各大洋的情况。

请输入图片描述

艾儒略1637年刊出《西方问答》,分上下两卷分条介绍西方的风土国情,涉及有关地理地貌、物产、制度、礼俗、衣食、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的40多个问题。后来康熙向传教士了解西方风土人情,利类思、南怀仁等就节录《西方问答》相关内容,撰成《御览西方要纪》一书。1672年南怀仁还出版《坤舆图说》两卷,上卷为自然地理,下卷为人文地理,体例与《职方外纪》相似,分别介绍五大洲诸国道里、山川、民风、物产。

最早的一些知识分子,因而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

5,清代康熙年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聘请西洋传教士经过经纬度测量绘制而成

请输入图片描述

清代康熙年间,西方科学制图法的传入,使康熙帝认识到我国地图的粗略、 模糊,需借鉴科学技术实测后绘制,于是组织一次全国大地测量,以天文观测为基础, 开展三角测量法进而测图。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 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绘图人士有耶稣会的欧洲人士雷孝思、马国贤、白晋、杜德美,公元1708年开始测制,历经10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的编制, 这是我国第一部实测的地图。全图按省分幅,共计41幅。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聘请西洋传教士经过经纬度测量绘制而成。其中,实测经纬度值的地点有六百馀处。此地图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此图。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另外还有利类思等著有《西方要纪》,介绍西方国土、风俗人物,物产及海程远近。

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推动力量。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测绘在融合了西方测绘术后,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