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悲歌】第十六章 建设玉林书院,是我于朔平任职期间在文化建设上做的一件值得纪念的好事、实事

朔平,地处沙漠边缘,从汉唐一直到元明,两千多年,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干戈扰攘,生灵涂炭,只留下绵延无际的漫漫黄沙白草。我朝建国后,雍正三年,经山西巡抚诺珉建议,才开始设立了朔平府。但多少年来,朔平一直是苦寒荒凉的军事管理区卫所之区,物质极其贫乏,文化更是谈不上,整个朔平府没有一处学院,文风纰缪,绝无师承,年轻学子想读书也没有良师教诲。有钱的可以负笈远游读书,贫穷的则只好废书长叹。所以这个地方不仅是物质的沼泽,也是文化的沙漠。

我认为,朔平要发展,必须有足够的人才;要想有人才,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正规的书院。考虑到地方贫穷,我带头从个人的养廉银里拿出三百两银子,并且承诺每年都会捐献三十两。之后,我亲自给所属的五个州县的负责同志,希望他们积极带头捐款助学。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宁远通判齐克里诺布和左云县知县贾献珍都回信说,自己家庭也比较困难,实在拿不出钱来捐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再美好的蓝图也实现不了。既然官员们不愿意捐款,我就转而与本地的士绅商贾、有头有脸的企业家们商量,答应他们将来为他们请功授奖,鼓励他们积极助捐,最后终于凑齐了制钱数千贯。

对所有捐款,我提出交给地方士绅去办理,一律不经官吏之手,确保慈善捐款每一分都能用在书院建设上。

书院是在一处废旧衙门基础上重新规划建造的,不到半年就落成了,取名叫“玉林书院”。

我了解到本府还存有近年查没的赃银闲款一千多两,这些钱长时间存在国库里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人挪用,于是作主命人提出来交给书院管理,存到钱庄生利息,作为书院长期发展基金。另外,我每年捐献的三十两银子,作为师生膏火和书院修缮费用也足够了。

书院建成后,我又亲自聘请当地饱学之士任山长(校长),委派监院(教育督导员)。同时为书院确定正课(优秀学生)若干名额,附课(优良学生)若干名额,每年进行评选,由知府衙门拿出资金进行公开奖励。肄业回原籍的优秀学生,每月由学官将官馆课题转交给他们,他们将作文写好后由教官汇总呈送知府衙门审阅,统一编印成册,发到各州县广泛宣读以昭永久。

为纪念书院落成,众人决定在书院门前立石碑一通,我亲撰碑文,记叙书院建成之经过。书院大门两边悬挂一幅对联,上联是“崐山片玉”,下联是“桂林一枝”。

进大门,讲堂门前也有一幅对联,文曰,“灵秀蕴山川,看此间岭复溪回,定生人物;科名关德行,愿多士金贞玉粹,不仅文章。”

同时,我还亲自为书院撰写了《玉林书院碑记》,内容是:

想我朔平府自雍正三年,经诺岷中丞奏请朝廷设立郡县、学校以来,迄今已百余年,圣教深入人心,人オ辈出,但是遗憾的是,整个朔平府却没有一处正规的书院,青年学子想问道学习,都苦于没有良师。那些家里有经济条件的,还可以负笈远游求学,贫穷不能自给的则只能废书长叹。身为地方官,守土有责,责无旁贷。况且我们多次传达学习当今皇上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知道他老人家多次指示各直省地方,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普遍建立书院,培植人材。要知道今天的幼苗,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培养一个人才,不只是为乡里增光,而且也有裨益于国家的长远建设发展。本府于去年秋天由皇帝身边的文学之臣,蒙恩到我们朔平府任职,下车伊始,就和大家讨论谋划创建书院,只是当时正好遇上岁荒蝗灾,才不得不中止动议。现在情况好转了,于是又与本府同事商议,倡导领导干部捐献一部分养廉银和工资,聘请本地名儒,为诸生主讲。城东过去有废弃的办公房屋数间,由知府衙门出面,招募工匠,筹集物资,对这些房屋建筑重新进行修葺,使学生们能够在里面安心读书。说到读书,首先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因为行为是根本,文艺次之。读书首要的是要通经,把经典读透弄通。读书人如果不通经,将来就不会成为有用之材。广大学子于风雨晨夕歌咏诗书之时,一定不要忘记书院所以设立的本意初心,学问还不深厚时,就不要轻易去参加科举考试,千万不能只考虑猎取科名,而置人生的根本于不顾。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如果甘于自暴自弃,对照圣贤的教诲,我们怎么对得起当今圣天子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呢?把这些镌刻在碑石上,目的就是使后世的仁人君子知道我们创始书院的良苦用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