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批评的“度”
作为班主任,如何把握批评的“度”,也是一门艺术。我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八不批评”,现介绍如下:
一、学生能自我认识,自我纠正的问题不批评。批评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认识,改正错误。因此,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己的缺点、错误,并能积极、自觉地在行动上予以改正的情况下,老师的批评不仅是多余的,而且还会激起学生的反感,打击学生认识错误的自觉性。
二、通过耐心说服能解决的问题不严厉批评。批评的效果一方面决定于批评者的方法、态度,另一方面又决定于被批评者的心理状态。因此,教育者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批评氛围,促进双方在批评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增强批评的说服性和可接受性。
三、学生暂时认识或接受不了的问题不当时批评。学生犯了错误一时不能认识,教师应该给他们反思的机会,而不要急于对他们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否则,就有可能由于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形成心理上的防御,导致师生的僵持对应,而有意把问题提一下,过几个小时或一二日再找学生解决,就可以使学生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反思找到正确的答案,一冷静的态度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共同活动中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四、课堂上发生的问题不占教学时间批评。有些老师以为,课堂上发生的问那天当即停课批评,学生本人认账,而且还能因占用教学时间而激起其他同学对批评者的不满,形成集体攻势,有利于教育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学生难堪,会损害他的自尊心,容易激起逆反心理。而且多数学生也会因耽误课堂时间而对老师不满。同时,随着课堂教与学气氛的变化,学生的情绪、兴趣、注意力等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由兴奋到抑制,由积极变消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经验的老师一般是用目光、手势,巧妙的语言等信息给以暗示,如有必要,课后再找学生谈一谈。这样,效果会更佳。
五、偶发问题不重复批评。偶然出现的问题一般不带有必然性和一贯性。一提示或批评一次即可,不必重复批评,不然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情绪的持续稳定。
六、非普遍性或严重性问题不当众批评。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惩一儆百”的效果,凡学生有了错误,一律当众批评,结果,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不以为然的心理适应,使本来十分严肃的教育形式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这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七、无特殊情况上午不批评。
八、一般情况周初不批评。上午、周初属于一日、一周的起始,此时学生的心境如何,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日或一周的情绪。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和积极的主观心态,教师一般不要在上午或周初批评学生。
当然,上述做法也不是绝对的。要切实运用好“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最根本一点就是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区别情况,以诚相待,注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