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记忆·棚厂街旧事

(网络图片,致谢原创)

棚厂街旧事

(全文2000字)

文/何运福 蔡祖文

澧州城几经迁徙,至唐朝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才迁到澧水北岸(今澧县县城老城区)。
到清朝时期,澧州城已有州前街、永兴寺街、吉祥寺街、芬司街、玉林街、棚厂街等31条街巷。
其中,棚厂街是形成最早的一条街。它自吉祥寺前(今县防疫站境),向南巷直抵大南门,舒家巷、拉家巷、城隍庙街、道街、所堂街穿插其间。它的街道长约300米,宽约6米。
棚厂街虽不大,但当时全城的县立中学、简易师范学校、兰城高小都设在附近。澧州文庙傍城墙而建,也在这条街的南端西侧。
棚厂街历史悠久,文化人多,经济繁荣,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时隔几十年了,有几件事我至今难以释怀。
氏族文化聚一巷
棚厂街的祠堂多,现在的城关一完小那一条街,民国时期都是祠堂。在百家姓中有18家姓氏在这里建有祠堂。它们是:李、王、周、石、郝、文、杨、向、陈、龚、毛、易、薛、曾、彭、刘、赵、贺。
这些祠堂的建筑一般都比较讲究,样式也差不多,三间三进,中间是天井,有封火墙,调脊粉檐,雕梁画栋,门前有一对大石狮,花岗岩门洞,房屋的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
如龚氏宗祠在考棚北侧(文庙西北),坐北向南,宽8米,深50.23米,屋宇高敞,颇壮观瞻,另有佃屋3间。
依次往东还有文氏祖祠。文庙后面有陈家祠、向家祠等。
祠堂是同一姓氏祭祀场所,一般有公共地产。祠堂里供有宗祠牌位。这些祠堂平日里租给平民百姓居住,从耳门或后门进出。
遇到本家族有事议决才开祠堂正门。每年的清明节都要举行一次清明会,各家各户提竹蓝,盛酒肉、香、烛到祖墓燃放鞭炮,祭祖扫墓,同时到祠堂聚会,男女老幼兴高采烈,开怀畅饮。
这些祠堂至解放前夕,大都破旧不堪,只有李、陈、向氏的祠堂保存比较完整。解放初期,祠堂做了仓库,后又改建为学校。
现在祠堂原貌在棚厂街是找不着了,清明会也多年不开了。近几年,有的地方又兴起了氏族续谱热,这是人们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找寻被淡忘的传统习俗。
木器加工一条街
澧州城手工业起步早,发展快,到民国时期,棚厂街的木器加工行业已经相当兴盛,形成了家具生产一条街。
全城的木匠铺都集中在这里,有刘福昌、李子豪、马天顺等9家木器加工铺。还有刘友岩、佘子达、杨尚南等5家家具雕花铺。
这些手工业加工作坊规模不大,都是自己制作、销售,一般就是带一至二个徒弟。
他们制作比较精细,根据用户的要求,出嫁家具分为一箱一柜、二箱二柜、三箱三柜。床都是有雕刻的花板床。
他们的产品不仅在全城销售,还销往城外乃至澧水流域各县。
末代秀才人丁旺
棚厂街出过一位前清秀才,叫晏斯文,他是废除科举制度前考取秀才的。他住在舒家巷内,独门独院,家有私井,院子的占地面积比较大。
晏秀才开始教私塾,当先生,建立民国后,他又研究起易经,看风水,做阴阳先生。家庭收入颇丰,但他不善理财,后来家庭逐渐衰败,房屋破旧,生活窘迫。晏秀才活到76岁,1944年病逝。
晏秀才娶有二房夫人。大夫人何氏,不识字,生有一男一女,儿子是个哑巴,女儿嫁往石门。
二夫人黄氏,人称晏家幺婆,生有五男二女。解放后都参加了工作。
比较有成就的是儿子老六晏部良,当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退休后随儿子客居美国至今。
晏家幺婆的女儿晏左佛,1951年参军赴新疆,后在那里安居至今。
小女晏南元大学毕业后在衡阳市工作,曾任市财政局长,其丈夫龚德元曾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晏家幺婆待人和气,乐于助人,左邻右舍无论那家有困难,她都尽其所能,伸出援助之手,至今人们都称赞她的为人。
她的思想也很开明,解放后,她主动将自家的房地产交公,开办烈军属酱园厂,开展生产自救,为政府分忧解愁,被评为模范军属。
就是这样一位热心肠的老人,对国家有过贡献的人,文化大革命中,也难免受到冲击,经常抓去批斗,唯一的原因就因为她是前清秀才的老婆。
保长之中有好人
棚厂街有户保长“世家”。民国年间,实行保甲制度,棚厂街划为第九保。第一任保长是位道士,叫龚伦模,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为国民党当局当差,实际上却一心为群众办事,深得群众喜欢。
日本鬼子来了,他不愿当维持会长,便躲到乡下去了。抗战胜利后,他才回到棚厂街。
龚伦模年纪大了,群众见他的儿子龚振南与父亲的为人差不多,就又推选他的儿子当保长。
龚振南也是以做道士为业,他任保长后,更加热心为群众办事,至今人们还称赞他做的三件好事:
一是为困难户减免月费。那时保长要负责每月向各家各户收取月费,然后全额上缴给镇上。金额虽不大,但不少户交不起。他经常到镇上为困难户出面说情,使不少困难户得到减免。
二是为被抓的壮丁通风报信。那时当壮丁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还是不当兵,但可以在户外抓壮丁,叫做抓飞丁。遇到这样情况,龚保长只要事先有所耳闻,他都设法为其通风报信,为此,不少人对他都很感激。我的大哥何运祥,就是因为得他通风报信,才没有被抓走。
三是热心公益事业。特别是遇到大河涨水,他便组织群众关好城门,并用平时筹集的破旧棉被将漏水的地方堵严实,尽量确保安全。
龚保长做这些事,从不收取报酬,他主要靠做道士的收入维护家里生活,再就是每年腊月十三日,到各家各户祭灶神后,收取插香火的一、二把米,这便是龚振南当保长的唯一报酬了。
(0)

相关推荐

  • 佗城,南越王的兴王之城

    ▲佗城地图 说起佗城,来头可真不少啊.佗城,原称龙川城,是"世界客家古邑.岭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也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至今已有220 ...

  • 有盐有味话云安9:《聊斋云安场》

    <聊斋云安场> 张尚平 摆白·第一章 闲下无事龙门阵, 千年古镇话云安, 历史悠久摆不完, 暂摆近期七十年. 古镇位于汤溪河, 金盆盐泉富云安, 东方牛头对马面, 西方滴翠对玄天, 乐汉坐 ...

  • 秀美秀市:秀才埠上老圩桥

    总有些时辰恍然,如听禾场上童年呼唤:二五八,去当秀才埠啰.于是暮色迷离中朝小巷走去,足音空旷却发现树皮木屋愈来愈少,往日建筑语言错落有致氤氲人间烟火色:而今旧屋瑟缩新房幢幢拔地而起,棱角分明穿插其间, ...

  • 澧州记忆:大堰垱武装暴动

    (网络图片,致谢原创) 文/王国玫 1926年11月,游玉圃在省农运特派员周荣森及县农运特派员谢士俊的指导下,成立了大堰垱农民协会.协会成立不久,就和曹志民领导的工会结成联盟,工农运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 ...

  • 【澧州记忆】多安桥上点灯人

    (网络图片,致谢原创)   多安桥上点灯人  文/辛绪凡 甲午战争那年,是他,点亮了多安桥上的第一盏路灯. 自此,五十年如一日,无论严寒酷暑,不管吹风下雨,他一直默默地做着这件平凡而伟大的小事. 他, ...

  • 华州记忆:“吃山”旧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吃山"旧事 作者:张 文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住在太平峪口的人们,的确受到了大山的恩赐.不用播种.只管收获,不用管理.只管采 ...

  • 【人文澧州】消失的暖水街,悲泣的董永墓

    (网络图片,致谢原创) 消失的暖水街,被炸的董永墓 文/暖水街老兵 孙昌义 在<暖水街的往事>"董永与暖水街的传说"成稿之后一年,正准备借牛年春节欢庆之际,把这些不太入 ...

  • 【印象澧州】黑松湾的记忆

    我的老家,在澧水南岸的偏僻山沟.小时候,村里没有电,照明要靠点煤油灯.更重要的是,我们日常吃的米,喂猪的糠,没办法用机器完成.记得屋后有一个大的石头碓臼,上有一木架做成的舂米工具,我们经常用脚踩踏碓杆 ...

  • 家乡纪事(17)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二)——“上头街”旧事

    上头街,是我们村正中间的一片"广场".有史以来,这里就是村子里的政治文化中心. 山区的村庄多是随地势而建,很少有宽阔整齐的街道,如果在街中心处有一片比较开阔的地方,就叫作" ...

  • 【乡村记忆】德城区北厂街

    天衢街道北厂街为德州著名历史街区,位于德城区西北部运河东岸.旧时德州城有三大"宝地"--南关.北厂.二郎庙.意思是说,上述三个地方是德州的商贸繁盛之地.其中的"北厂街&q ...

  • 官宣!规划澧州市为三级城市!石门、桃源等县为四级,临澧为五级!

    近日,湖南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已正式公示. 在构建"一圈一群三轴多点"城镇空间.构建新型城镇化布局体系的规划中,津市.澧县合并成澧州市.除常德市是湖南省二级 ...

  • 【孔庙】四川邛州文庙:沿街建景,旧址空无

    邛州文庙处在四川邛崃县,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皇帝派张仪和司马错率兵灭蜀,更元十四年,又派张仪筑临邛城.也有人说该城乃是蜀国张若所筑. 秦灭六国后,设置临邛县,到南朝萧梁时期,益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