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爽养心——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前辈们青绿山水的优秀作品,可看出青绿山水画形式系统是由三大结构复合而成的,即由意象形体结构、山川三远结构、色彩空间结构三大要素综合而成的独特形式。
第一,意象形体结构。意象是中国画的造型特质,形体结构是视觉艺术存在的前提。创造自己独特的意象形体结构,是画家独立风格的依据。山水画对物象原形特征的再现性很强,大自然万物的生态千变万化,阴阳相生相依,生生不息。它们是山水画的基本骨架、血肉和原体,是山水画生命的载体。自然之法的尊严和“外师造化”这一经典是不可逾越的。“胸中藏宇宙”,才能“笔下走风雷”,所谓“再现其外,表现其内”“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靠的就是有质有神、形神兼备的意象形体结构。一幅画必须依赖这些意象形体结构元件的充实来支撑。意象形体结构需要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全部是生活的,又全部是想象的,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介入和强化,是具象的,但本质是意象的。
第二,山川三远结构。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注重空间结构,并且把“远”作为空间和时间的表现核心。深远、高远、平远,这三远最能把观画者从小世界引向大世界,从有限时空引向无限时空,让人敞开心胸,游目流观,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魅力。这与“天人合一”的古老文明精神契合,崇尚无限大的空间,而“远”最能延伸时空的无限感。这种境界与李白诗中的意境“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对宇宙万物本体生命的观照,对“道”的观照,也是对人生历史的观照。这种意蕴的宽泛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是形而上的东方文化精神的展现,很难用文字表述。“远”结构也是青绿山水画艺术的精粹之所在。
第三,色彩空间结构。不论是金碧辉煌的重彩青绿山水,还是玲珑剔透的色彩渲染,用色如晨风月夕、松下凉风,或如秋水春云,令人神骨清疏。华贵、空灵、虚幻……都是形容对色彩语言的妙用。这种语言的独特情调,如天地清籁,诗肠鼓吹。画家应以一种好奇、敏感以及心灵情绪的内在潜流携观画者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空阔旷无清新幽深的境界中,心灵与大自然一起云卷云舒,唤起人们对远游超升的向往,激发对生命永恒的企盼。色彩的空间结构,反射出画家的重点不在言志,而在对大自然最虔诚的礼赞,是超迈的人生观在艺术上的体现,那是缘情尚质的艺术灵魂。
纵观和归纳青绿山水的结构特征,也是青绿山水传承和发展的切入点。青绿山水相比于水墨画的发展,相对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制作性强,工序复杂,对颜料要求高等也是很关键的因素。明清以来,文人士大夫的创作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那种任意放达,写胸中逸气,不受羁绊的超脱思想与青绿的内在抵触显而易见。青绿的格法与平淡天真、率意自我的创作思维格格不入,一味追求装饰韵味而忽略笔墨的重要作用,这对视笔墨为第一位的水墨创作来说是很难相容的。但无论怎样,青绿山水的种种优势,使历代山水画家都很难将其丢弃,小青绿的出现是水墨与大青绿之间的折中。小青绿既兼顾青绿山水的精华,又融合了水墨山水的一些特点。所以,明清以来的青绿也多是小青绿画法。这种画法更能体现出山水画传统的博大深厚与兼容并存,同时也显示了创作思维的变化对创作样式的影响。整个山水画的历史也都是随时间的推移、王朝的更迭,在各种观念影响及外来艺术的冲击下,不断调整、融合的结果,从而达到一种中庸、中正的理想境界。中国的山水画所追求的状态,从本质上讲就是这种境界的理想定位。因此,中国的山水画更具有人本思想与灵质。这也正是山水画能够统领中国美术史1000余年风骚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