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light探讨 | 孩子们发生冲突,家长如何正确处理?

SPOTLIGHT

>

掌握父母之道

Be In The Spotlight

Start Living Your Dreams

<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

做了二孩父母的我们可能会经常感叹:为什么孩子之间总是没完没了的争来争去?难道这世界上就没有可以和平相处的兄弟姐妹吗?

也许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我们已经习惯了“没人跟我们争”的环境。当我们成为二孩父母以后,反而不习惯孩子们之间这种再正常不过的事实,那就是:所有年代、所有种族、所有国家的多子女家庭都存在着手足相争。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是第一位伟大的儿童游戏观察者,他注意到:孩子是通过争论来学习道德的。下一个轮到谁?球是进了还是出界了?谁被允许加入?这些冲突都是孩子所需要的。我们大人经常忍不住插手,解决纷争、说明规则,因为我们无法忍受冲突。

spotlight教育讲述,当孩子们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到底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

孩子的冲突有很多种,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抢玩具。对于护东西的孩子,家长往往的反应都是“你不要那么小气,给弟弟玩一会儿吧”。孩子的本能是我的东西我要保护,而且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的孩子需要通过占有自己的玩具来感受什么是“我的”,但为什么家长却给出和孩子需要相反的社交指导呢?

错误做法一:要求孩子忍让

两个孩子抢同一个玩具,很多父母倾向于,向年龄较大那一方说教:

“你大一些,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呀!”

这是很多父母惯用的手段,或者出于自己的面子,或者是出于人道主义地同情年龄小、看起来弱的、会哭的一方。这往往会造成有些孩子学会通过“哭闹、耍赖”等方式去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另一方面,父母阻碍了拥有玩具的孩子物权观的发展。因为3岁前后,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是捍卫自我的一种外在表现。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恰当的做法是:父母把玩具留给它的主人,并为新来的孩子寻找其他替代物。

错误做法二:忽略/制止孩子的情绪

孩子们争抢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一方哭闹,甚至双方哭闹。而很多父母会对哭闹的孩子说:

“快别哭了!”“不许哭了,男子汉喜欢哭羞不羞!”

也有些孩子不哭。他们可能只是闹脾气,看起来很倔,或者有些委屈。这时候大人可能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说教:

“你已经这么大了,要学会克制自己!”或者:“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一般情况下,无论发生冲突的两个孩子谁对谁错,冲突双方都不会是愉快的。若父母要求孩子控制消极情绪的表达,只会让孩子把坏情绪压抑到心底,而不是得到好的疏导。压抑孩子的情绪和内在需求,只会让孩子变得习惯性屈服,或者内在积压愤怒,总要找到出口爆发。

错误做法三:帮孩子们解决问题

孩子们争抢玩具而发生冲突后,很多父母会上前替孩子决定玩具的归属,帮孩子当即解决问题。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了以后,必须要亲自去面对问题,才能学会应对技巧。

如果经常性地冲突后父母介入并处理问题,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认为大人会主动来解决冲突。或者只会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倾诉(当然这种方法也是可用的,孩子在外面与人发生冲突,应该要有意识有意愿告知父母)。

正是因为父母们总是在替孩子思考和做事,必然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和经验,导致他们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手足无措。

建议这么做

❶ 对大哭的、处于弱势的一方说:你伤着了吗?没事吧?然后检查一下孩子是否身体上哪里疼,并拥抱他。

发生冲突后先检查孩子的身体安全,这不仅是作为父母应该要做,也会引导孩子学会关注和保证自己的身体安全。尤其是孩子在外面和陌生的大孩子发生冲突,第一反应应该是检查孩子身体安全,这是监护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时,也能让处于强势的一方看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所造成的影响,帮助孩子体会别人的感受。

❷ 对两个孩子同时说:你们俩看起来都很不开心,发生了什么呢?对打人的一方或双方说:你很生气,不过打人是不对的。

承认孩子们的情绪,接纳他们发生冲突当下的状态,这会让孩子产生信赖和温暖。因为承认孩子的情绪本身就是一剂良药,可以使孩子的心得到安抚,帮助孩子和父母之间构建好的安全依恋和信赖关系。

在此基础上,父母再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孩子梳理清楚刚刚发生的事情,会更加容易。同时,可以与孩子们讨论“安全表达愤怒”的方式。如用语言发泄,跺脚,直接说我生气了或者求助父母出来干预等。

❸ 让两个孩子一起,做出选择或者思考: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去避免下一次的争吵呢。

在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后,大人完全可以轻松一些,不要为孩子出主意,而是启发式地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

当孩子开始讨论的时候,父母主要是要做个倾听者,当然,最后可以引导孩子们:有时候人们持有的各种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所有观点都是有价值的。

大量研究证实,那些能认识到行为有因果联系,认识到人都有感受,认识到解决日常人际问题不止有一种方法的孩子,比那些一遇到问题就冲动行事的孩子,会更少出现行为问题。那些具有“我能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更不容易沮丧,当事情不如愿时更不容易发脾气,更少攻击性,并且也更关心他人,更愿意分享和流轮来,更能交朋友。除了行为的改变外,受过“我能解决问题”训练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更好了。因为这样的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学校的要求,从而提高成绩。

而作为家长,如果能够坚持“我能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做法,多提问,少评判,就可以在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避免先入为主,过于武断,就能够了解到问题的真相,意识到孩子的看法可能跟你的看法不一样。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爱思考的榜样,从而激励孩子自己去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