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在古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其基本含义是:由于你赋予生命的意义就是推动你行动的动力,因而在问自己该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到底是谁。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认识你自己”的意思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定位。在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更好地生活。
但是你要把这个理解讲给早期的希腊人听,对方估计会觉得很惊讶。
对于古希腊人而言,一个人的家庭和城邦所在,是他身份的首要来源。他出生的地方和你所属的社会群体决定了他是谁,因而也决定了周围人对他的期望。
换句话说,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城邦与家庭决定了自我,“认识自我”并不是个人意义上的自我,而是集体自我。
认识自我,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交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对自我的探索,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系教师,文艺复兴史学者,同时也是好莱坞传奇女星英格丽·褒曼和著名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的长女英格丽·罗西里尼写了一本书叫《认识自我》。
在本书中,罗西里尼探索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她以横跨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的方法,引用大量艺术品,向大众讲述了西方人“认识自我”的历程。
为什么许多西方人总是觉得自己最重要?疫情期间,为什么西方人总是不听劝,不信权威?西方人文化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又是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模样的?这些疑问,你或许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英格丽·罗西里尼描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不同的时代对“自我的定义”,以及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如何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人的信仰,即“人是一种介于动物和神之间的生物”。理性,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品质,其目的是通过控制所有的激情,来维持一种关键平衡,包括过度膨胀的自傲和野心,希腊人将其定义为“傲慢”。
从《荷马史诗》到城邦的发展,再到哲学的诞生与到民主制的建立,希腊人建立在对人类理性的理解基础上的巨大信念,造就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文明之一。
古希腊人认为,人作为一种理性存在,只有通过城邦所要求的军事、公民和政治参与,才能拥有完整的人性。对希腊人来说,只有充分发挥公民的作用,发挥其内在的才能和潜力,才能实现文明。
帕特农神庙内部的浮雕带,描绘了一支希腊骑兵游行队伍
而在古罗马奥古斯都时代,屋大维统治的43年来,古罗马的疆域辽阔,经济富庶,这段时期是古罗马文学上的“黄金时代”。屋大维试图向臣民灌输一种信念:在遵循他的领导下,罗马将完成它作为世界统治者的命运——这是众神赋予这座城市的角色,以表彰它在法律、文化和文明上伟大贡献。
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统治者热衷于粉饰政绩,伪装自我,个人崇拜盛行,人被打造为“神”。屋大维接受“人民”和元老院赠予他的“奥古斯都”称号。“奥古斯都”是“至圣至尊”的意思。公元14年8月19日,奥古斯都大帝死于诺拉。他逝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
奥古斯都为了宣传自己而建造的和平祭坛
不管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乐观地相信人类是理性的,自然而然地就能与他人共存,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而在中世纪,宗教强烈反驳了这一观点,他们肯定人类如果没有信仰的帮助和恩典的从中协助,就无法行使自己在社会上的职责。
中世纪,宗教在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根深蒂固,教会填补了世俗国家留下的空白,宗教的势力渗透到政治、教育、慈善等社会方方面面,甚至是军事,比如中世纪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罗马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那时候的艺术作品也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在中世纪早期的艺术中,上帝的形象都是一只天上的手
中世纪晚期,新商人阶级的兴起,新兴的集镇对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大学,使知识可以脱离宗教进行传播。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但丁。但丁提出“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他认为人的高贵之处在于人拥有理性精神,人活着不能只是追随宗教宣扬的灵魂升华,而是应当通过“运用理性”进行生活,并争取自由和幸福。
这些观点可以说是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折的起点,闪现了人文主义的曙光。
在文艺复兴时代,艺术作品开始表现人,艺术家开始大胆创作非宗教色彩的作品,个性逐渐抬头,敢于与传统教条拉开距离。
比如在米开朗琪罗创作的西斯廷壁画《创世》中,造物主被描绘成一个巨大的老人形象,身躯半裸,衣衫半掩,似乎被一群天使围绕着,靠他们在空中飞翔。他将造物主描绘地具体、生动、细致入微,更像是人,而不是神,从后方看时,我们甚至能认出造物主独特的臀形。
造物主的背影,西斯廷大教堂壁画局部
心理学家总是强调,童年经历是塑造成年自我的重要因素,而人类共同的历史也是如此,了解我们曾经是谁,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而《认识自我》这本书带领我们回到历史的早期,以跨学科的方式,试图重新发现当代人人格的基石。回溯过去或许并不能即时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但认识自我,提高审视自身的关键能力,才能以更有成效和积极的方式迈向未来。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西方文化史。“认识自我”这句格言,最早出现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代表人类自我意识的启蒙,直到2000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乃至今天,都深深影响着西方文明的进程。西方人个性是如何形成的?西方文化是怎样发展成今天的模样?
在本书中,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罗西里尼探索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她以横跨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的方法,引用大量艺术品,向大众讲解了自我与艺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讲述西方人“认识自我”的历程。
作者介绍
英格丽·罗西里尼 (Ingrid Rossellini),哥伦比亚大学文艺复兴史专家,生于艺术世家,是好莱坞女星英格丽·褒曼和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的长女,对西方古典文化浸染多年。她在哥大取得意大利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哥大、纽约大学、哈佛、普林斯顿等高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