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曾是民族融合的典范



关中,曾是民族融合的典范

文/王天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论述,具有极其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长期融合的大家庭。古时候的关中,曾经绽放过民族水乳交融、和睦相处的绚丽之花,出现了一段民族融合地极其美好的佳话。
那是在公元5世纪左右的南北朝时期,氐族在今陕西关中建立了前秦国。为了发展关中的生产,他们内迁了不少外地民族,其中有氐、匈奴、鲜卑、孤独、羌、乌桓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各自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服装。当时,苻坚执政,具有传奇色彩的汉人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王猛为相。苻坚和王猛深刻地认识到,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是一件稳定国基的头等大事,对融合民族关系,搞好民族团结非常重视。
首先,苻坚和王猛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两人名为君臣,形同兄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氐族大臣姑臧侯樊认为自己曾和苻坚的爷爷开国功劳很大,瞧不起王猛,当众侮蔑、诋毁他。苻坚大骂,并让人鞭笞。他对待汉人王猛胜过氐族豪强贵族。《晋书·苻坚传》说苻坚和王猛的关系:“亲宠愈密,朝政莫不由之”“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把国家政务上一揽子的事情全部交给王猛裁夺,自己则端坐拱手于朝堂之上,放手让王猛去干。他曾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对王猛说:“您日夜操劳,忧勤万机,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优哉游哉享清福啦!”王猛说:“没想到陛下对臣评价如此之高,臣哪里配得上,哪敢比拟古人呀!”苻坚说:“据我看来,姜太公岂能比您强啊!”他经常嘱咐太子等皇家子弟说:“你们敬事王公,要像奉事我一样!”由于王猛把前秦治理的很好,苻坚曾一天连升他五级。前秦国以才德任用官员,不看民族出身,无等级之分,无厚薄之待,不论哪个民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一视同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苻坚和王猛亲如兄弟般的典型以及朝中各族官员和谐相处的情况,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成为各民族人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对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标示作用。
其次,废除了胡汉分治之法,确立了“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爱惜百姓、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基本国策,诸族杂居,互相融合。在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建立的政权中,多实行胡汉分治的办法。前秦国是从后赵国石虎少数民族政权分化出来的。建国时,前秦国的官员设置,除按照汉人的体制设有丞相、尚书令等汉官体系外,又按照少数民族的体例,设有大单于、单于辅相等名号,实行胡汉分治。苻坚即位,在王猛的辅佐下,全部取消了少数民族的一套官吏设置,完全仿照汉魏(三国魏国)时期的官员体系设置官位,进行管理,使胡汉一体,不分彼此。新平人王雕为邀功请赏,利用图谶,恭维符氏家族,别有用心地建议苻坚把西北氐族各部尽迁入京城长安,而将关中各族大户驱逐到边地。王猛反对图谶迷信,认为这是破坏民族团结、动摇国体的严重言论,劝说苻坚将王雕处死,维护了民族团结。
第三,一视同仁,善待各个民族。在前秦,各民族一律平等,没有对那个民族的特殊政策,也不许欺压别的民族。魏绛,是春秋末年晋国卿一级的大官,在晋国历史上,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并实施了和戎之策。晋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成为多年的边患。对这些少数民族的侵略,以前的办法只是派兵讨伐。晋悼公4年(公元前569年),魏绛向晋悼公提出和戎主张。晋悼公和大臣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悼公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坚持讨伐的主张。魏绛恳切地向他陈述了和戎的五个好处:一,和戎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二,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三,戎狄和晋交好,四邻振动,在诸侯争霸中有威摄作用;四,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须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五,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经过他详细地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12年(公元前562年),仅短短的8年时间,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北部边界安宁了,完全达到了魏绛预言的五个好处。
王猛多次向苻坚谈论魏绛和戎的事,苻坚心领神会并积极实施“夷狄应和”的政策。当时匈奴族的左贤王卫辰派使者向苻坚投降,并请求在内陆拨给一部分田地,苻坚答应了他的请求。边将云中郡护军贾雍却派遣他的司马徐斌率骑兵袭击了卫辰,军队还乘机掠夺了匈奴人的财物。苻坚和王猛知道此事后大为恼火。苻坚说:“我正在学习春秋时魏绛的办法,与匈奴人和好,我们不能因小利而失信。过去楚、吴两国的战争,是因养蚕的妇女而打起来的;过去梁、宋两国边境上都种瓜,宋军嫉妒梁国种的瓜好,乘夜毁了梁国的瓜田,梁国不仅没有以牙还牙,反而派人把宋国的瓜浇好,结果免去了一场战争。所以,不管仇怨多大,事情多小,处理不好,边境必然骚乱,百姓都不得安生,对国家是很不利的。夺取的财物,如数归还。”苻坚和王猛还立即免去贾雍的官职。于是,匈奴、鲜卑、乌桓、羌、羯诸族纷纷归服。
苻坚从小学习汉文化,受儒文化影响很深,仁厚宽容,对降将降臣、被虏的敌国君臣大都不记前仇,予以重用。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卫辰归附后又反叛,苻坚将其打败活捉后,进行安抚,还封卫辰为阳夏公,让其继续统领自己的族众。曹毂死了,封他的两个儿子曹玺为洛川侯,统领贰城以西两万部众;曹寅为力川侯,统领贰城以东两万部众。王猛平西陲,俘虏李俨,回师长安。苻坚不仅没杀李俨等人,还任命李俨的将军彭越为平西将军、凉州刺史,镇守木包罕城;任命李俨为光禄勋,封为归安侯。前燕国慕容垂逃避迫害,投奔前秦,苻坚予以重用,封京兆尹等大官。灭燕国后,被俘虏的燕国王公大臣大都封了官,连前燕奸臣慕容平、皇帝慕容暐都封了官,有的还很重用。这些,充分体现了苻坚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仁义、宽宏大度、民族和解的团结精神。但他过于仁慈,失去了对降敌的提防警惕,留下了无穷的隐患。
通过这些措施和行为,前秦国出现了民族团结、十分融洽的大好局面。史书记载:“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与此同时,苻坚和王猛依法治前秦,强力整顿吏治,严明赏罚,裁汰冗劣,擢拔贤能,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教化民众,使民风大变;奖励农桑,以农为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国富民安;前秦境内安定清平,家给人足,“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贾贩于道”。百姓歌唱道:“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前秦国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王猛下马为相,上马为将,廓定图霸,西安边陲,东灭前燕,南征北战,很快统一了北方。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民族团结是国之大政。“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历史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总结,是保障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重大国策。各民族要团结的像石榴籽一样紧密,不断砥砺奋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学术著作:《职称的由来及沿革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这样说》(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八大依法治国名相》(美国学术出版社)及长篇小说《转折》《路》(太白文艺出版)、《股惑》(中国经济出版)、《西京轶事》(三联中文出版社)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