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汤,唤醒一亿河南人的早点
胡辣汤,唤醒一亿河南人味蕾的早点。
在辣椒大规模侵占中国人餐桌的今天,没有哪里像河南一样,还顽固地坚守着以胡椒主导“辛味”的底线,加上牛肉汤、大料、小茴香、花椒、草果、桂皮和香叶等香料熬制汤底,再用洗面筋的水稍微勾芡,看上去糊糊一锅不咋上相;就连黑叔拍摄《舌尖上的中国》时,都不得不因为它卖相难看而宣布放弃,急得河南人直拍大腿。
▲ 胡辣汤,实在不咋上相
可是喝过胡辣汤的人,大概都很难忘掉那麻辣鲜香、千回百转的滋味。中原饮食向来讲究中庸周正,但偶尔也会跳出个像胡辣汤这样的“异类”。
胡辣汤的处世哲学:重在掺和
当第一口胡辣汤滑过喉咙时,几乎没有人能抵挡得住那突如其来的呛辣,从喉咙到鼻腔,甚至耳朵都会出现短暂的抗议。胡椒常出现于西餐烹饪之中,比如为牛排调味,却不如辣椒和花椒那么常为中餐所用。可当它们如此高浓度地汇聚在一个碗里,就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调料。
▲ 没有哪里像河南一样,还顽固地坚守着以胡椒主导“辛味”的底线
作为“胡”姓的外来客,胡椒第一次踏上中国大约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直到唐朝,胡椒还是只有王公贵族才消费得起的珍贵香料,可以被视作财产的一部分;明朝后期,香料贸易合法化,胡椒才慢慢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胡辣汤自诞生以来,就有一套明确的处世哲学:重在掺和。牛肉、粉条、黄花、木耳、花生和各种香料,不但什么食材都能往里放,下嘴之前还可以再跟豆腐脑来个“两掺”。白豆腐脑浇上胡辣汤,既“稀释”了辣度,口感也更加丰富。一碗汤下肚,常常吃得人脑门沁出汗珠,毛孔微张,通体舒畅。
▲ 豆腐脑和胡辣汤“两掺”,辣得恰到好处
河南人对汤食的热爱,与历史上的迁徙不无关系。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汤水最易制造饱腹的假象。卖胡辣汤的店里,一般还有一种混合了小米面和菜叶子的“豆沫”咸粥,也是这段艰苦岁月的见证。
胡椒的普及,就像为汤食注入了一剂强“辛”针,迅速抓住了河南人的味蕾,从此成为早点界不可撼动的头牌。
胡辣汤的华山论剑
一种食物但凡受到地域性的欢迎,就会出现华山论剑的局面。
河南各地的胡辣汤均有不同,名气最大的无外乎东边的逍遥镇和西边的北舞渡。这两个颇具武侠气质的地名,代表了河南胡辣汤最主要的两大门派。
逍遥镇招式生猛,呛辣感较重;北舞渡手法温柔,更好入喉。或许是入门者的缘故,我个人更倾向于北舞渡派,辣度尚能唤醒混沌的味蕾,又不至于辣得胃里难受。
▲ 北舞渡胡辣汤,辣度比较温柔,适合入门者尝试
除此之外,胡辣汤还有逊母口、开封、汝州、鲁山派等等,基本上是一地一格。这显然是一种根系发达的食物,深入地方的同时,又保留着自己的风格,向内对抗,又对外统一。正如泡馍之于陕西,肉骨茶之于南洋。
喝惯了自家胡辣汤的河南人,便很难再钟情于其它门派,其实都是习惯使然,不必涉及“正宗”之争。
当然,对于游客来说,以上这些大概都比不过打入郑州内部的“方中山”来的出名。
胡辣汤不管哪一派,大多呈现红棕色,唯方中山是黄棕色。请教过几个河南朋友:方中山到底属于哪一派?答案倾向于由逍遥镇派起家,逐渐偏离正常轨道以致“走火入魔”的创新派。
▲ 方中山胡辣汤,呈黄棕色,油脂气较重。辣度逼人
如今的方中山,辣得着实有点不科学。吃了几口之后不禁纳闷儿,早上来这么一碗辣得人意识模糊、胃疼耳鸣的玩意儿真的好吗?方中山除了辣,还有个特点是油脂气较重。个人结合味道和颜色猜测,里面应该是放了咖喱。
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原的食物比较缺乏创新色彩。方中山的流行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不太合我个人口味而已。
胡辣汤伴侣
喝胡辣汤时,通常还可以配上几样主食:油馍头、水煎包和炸肉盒算胡辣汤的三大伴侣。
▲ 各家的油馍头不一样,有圆有长,口感比油条更韧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油馍头。油馍头看上去像小号的油条,刚炸出锅时带着热气,外面酥,里面韧,口感与油条相似却又不同,既可以单吃,也可以蘸胡辣汤,很有点像北方豆腐脑配油条的升级版。
因为太喜欢油馍头的口感,最后一天还买了半斤带回家吃。不过这玩意每家的手法略有出入,要想碰到好吃的,还得靠缘分。
▲ 河南的牛肉水煎包,没想到这么香!
其次吃得最多的是水煎包,通常是牛肉粉条馅儿。虽然江浙的生煎小笼看起来更加精致,但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必须要说,北方这种加了大葱的肉馅儿才是真香!1块钱2-3个水煎包,绝对是郑州人除烩面胡辣汤以外的乡愁了。
▲ 炸肉盒,类似炸馅饼
炸肉盒类似于炸馅饼,馅儿与水煎包雷同。个头大,热量高,早上配胡辣汤吃,也是热量爆表但令人满足的早点搭配。
在哪喝
1. 正宗逍遥镇牛肉胡辣汤豆沫老店(这家店的油馍头很好吃)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产路49号附近
2. 逍遥镇刘相五优质胡辣汤豆沫
地址:郑州市康复中街与中原东路交汇处向南180米路东
随便搜一下逍遥镇或北舞渡的胡辣汤其实都不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