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都没有做过自己的”张亚东又谈恋爱了

主播/ 夏萌 ,配乐/ 巴赫《嘉沃特舞曲》、张亚东《只爱陌生人》

今年夏天,因为《乐队的夏天》,因为《十三邀》,张亚东又出现在大众面前。“张亚东身上的迷之吸引力”,我觉得已经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研究方向了。

张亚东在许知远的《十三邀》里说,“我一天都没有做过自己,长这么大为止,一天都没有。”

这句话,简直闻者落泪,让人心痛。

像张亚东这样的天选之人,为什么会一天都没有做过自己?

宽宽曾经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说,做自己,包含三个层面:想做自己,见到自己,能做自己。

我们很多人卡在了“见到自己”上,终其一生,都在发现自己究竟是谁;也有一些人知道了自己是谁,却做不成自己。

那么张亚东呢?

我有一种直觉,他卡了第一步,“想做自己”上。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是他知道一旦做自己,就会脱离那个安全的区域,到一个他自己也控制不了的地方。 “我害怕,我始终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感。我觉得创造力可能需要有一定破坏力,疯狂的能力,其实我没有那种东西。我想当一个好孩子……”

所以他说到四十几岁突然放弃一切去大溪地的高更,“羡慕死了吧”。

01. 有的爱像阳光倾落,边拥有边失去着

提起张亚东,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他的情史,因为他的情史太过显赫:窦颖、高圆圆、徐静蕾、瞿颖、莫文蔚……

你在娱乐圈很难找到第二个像张亚东一样的人。

这是年轻时的张亚东,又清瘦又脆弱的感觉。

这是51岁时的张亚东。虽然老了,仍然像一泓山间的清泉,叮叮咚咚地流过,他的腼腆,他的谦和,他的敏感,他的清醒,都让女人产生一种怜爱之心。

他的感情,大多是因为音乐而起。

他在去北京之前,曾经和同为山西大同文工团的女演员结过婚,并生了一个孩子。后来因为张亚东执意去北京发展而离婚。

去北京后,结识了窦唯,帮窦唯制作专辑,因而和窦唯的妹妹窦颖开始了一段恋情(有种说法是两人结过婚,但被张亚东的父母澄清)。

和高圆圆开始,是因为高圆圆在录音室见到张亚东,主动要了联系方式。

和瞿颖开始是因为瞿颖觉得张亚东的外形很适合出演她的一首MV,遂邀请张亚东,合作之后开始了恋情。

和莫文蔚、王珞丹也都是因为音乐上的合作而产生的暧昧。

演唱会上,莫文蔚极尽挑逗地问张亚东:亚东,你对我这么好,你说我该怎么感谢你?张亚东笑笑说:唱歌给大家听吧。

张亚东其实在开始每一段感情前,几乎都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有一句话,对托马斯而言,特蕾莎就像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对张亚东而言,音乐,就是那条河,而“爱情”,就像是放在树脂篮子里的孩子,顺水漂来。

高圆圆曾经给张亚东写过一封情书。

她写:

“对了,今天是情人节呢?你肯定不知道,我想应该是的,我突然觉得好笑,我想不起过去的五个情人节我们都在做什么,不过没关系,因为我记得你平时的每一刻,你的每个样子,你知道我最最喜欢的是什么吗?我喜欢你躲在围巾里昂着头的样子,你弹琴的样子,你走路的样子(我想模仿你),你给我读《我们仨》的样子……”

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情人节男朋友如果没有表示都会很不高兴,而女明星高圆圆,只是碎碎念地写了这样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那是只有在恋爱中的傻子才会写出来的话语。

光是这句,你给我读《我们仨》的样子,我大概就能明白,高圆圆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张亚东了。

相爱5年后,他们分手。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高圆圆和赵又廷结婚,与张亚东相比,赵又廷温暖、健康,可以给人一段正常的婚姻,正是高圆圆希望的那种婚姻。

曾经介入过高圆圆和张亚东的徐静蕾,最后找了黄立行。也是阳光、健康的人格。

和张亚东苦恋11年的瞿颖,后来也有了新男友。

当然大家也不用替张亚东担心,因为他也有了新恋情,爱情对他来说,总是那么轻易就可以得到。

这是7月份被拍到的张亚东和新女友的照片。据称半年来,两人陆陆续续被拍到在各种场合出现。

爱情就像顺水而来的婴儿,来得时候,他不推辞,走得时候,不挽留。亲密关系也好,婚姻也好,对张亚东来说,从来都不是第一位。

他和每一任女友都分得和平,没有狗血剧情,再见还是朋友,也许是因为他的温柔,他的坦诚,也许是因为恋爱时的感受实在太好。

唐恬曾经写过一句歌词:有的爱像阳光倾落,边拥有边失去着。用来形容张亚东的爱很合适,你明明知道爱情并不是这个男人的人生要义,明明知道他的爱就像阳光,纵然你感到全身温暖,却无法占有,当太阳下山的时候,会感到加倍的寒冷。但你仍然贪恋每一寸光,不舍得离开,因为置身于那样的爱中,太过美好。

曾经得到过这样的爱,就已经是人生幸事了。

02. 穿过雾霭森林,寻找美

每个人的人生要义是不同的,有些人一生都在找寻爱,有些人一生都希望摆脱物质上的贫困。那么,什么才是张亚东的人生要义?

在《十三邀》里,他说,哪怕是在最困苦或者最不堪的时候,我都在找那个美的东西,这可能是天性。穿过雾霭森林去找寻美,无论你找到什么,找到,或者没有找到,我是觉得这个过程爽。

美对于艺术家,就像真理对于科学家。

可能能找到,也可能找不到,但你总要出发去寻找。但也正是因为“美”这个真理实在太无边无际了,一个人,注定很难真正意义上找到。

张亚东曾经说过:

“我悲观,是因为我有欲望的一面。我是一个有野心和欲望的人,我的欲望非常非常强烈,我有时候不敢面对,因为它会让我变得很痛苦。我到今天,虽然我个人非常努力,但我得到的并不是我意料之中的那种幸福。

最终都得死,所以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多大意义,这是关键,我不认为有什么意义存在。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但我会用所有美好的形容词去形容音乐。每当我听到自己录制的作品的时候,我马上就能想起录音时季节的变换,空气的声音都在里面,这时候我会感觉到幸福。

有个朋友跟我说的话给我启发特大,他说人活着应该有至爱,但不能选择一个活物,爱一个人,她可能会变心,爱一个宠物,它可能会死,你一定要选择一个不会离开你的东西。我选择的是音乐。”

因为“美”这个要义实在太大,前面几百年来站着的伟人实在太多,他没有办法不觉得自己“不够有才华”。这不是故作谦虚,是真的因为看得够多。

就像200多年前的巴赫。

“简单地说,就是我爱上了一个两百岁的人。”

200年前的人,只要偶尔一抬手,带给他的快乐,就胜过人间无数。

说到艾伦·帕克斯:

“我觉得他带我去了一个非常古老,非常神秘,我从未去过的地方,我能够感受到繁茂的枝叶在非常逆光的情况下的那种光泽……你可以一直在里面走,就是觉得安全。”

与多变的人类感情相比,对音乐、对美的追求,才更接近永恒吧。

从他宁可放弃自己的家庭,也要独自一人去北京做音乐开始,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了俗世生活中最可能走向“幸福”的那条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有一天,张亚东忽然沉迷起爱情,安于婚姻,或许我们就无法在音乐上看到另一个高度的张亚东。

这两天我一直在听他之前制作的音乐,《潜流》是2009年的作品,放在现在听依然没有时代感,有浓浓的张亚东自己的风格。

2001年的《蓝宇》原声音乐,也是张亚东制作,感受一下,20年前的音乐。

张亚东从不避讳自己对物质的看重,能够理解音乐人为了生存做出的妥协,但他的高洁之处是没有因为物质做过违背本心的事,走过捷径。

张亚东在《圆桌派》的对话。

这个内心有着强烈欲望,想要追求永恒之美的中年男人,每日过着的是兢兢业业,克制规律的生活。

“我喜欢莫纳康内,我一直以为是上天眷顾他,他每一条旋律怎么都可以……结果我看他的自传,他说没有任何奥秘,就是一直写作。”

每个人到中年的创作者大概都有这种体会,如果没有日复一日的长期坚持,所谓的“灵感”不值一提。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最终能否完成自己这一生的使命,归根结底,是习性的日积月累。

看张亚东和许知远这两个加起来快100岁的男人聊天,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他们说:“咱两这么做节目大概没有人要看吧。”我却想说,你们再聊一天,我都愿意看。

这一生,每个人要实现的自我不同,我看到一个矛盾又焦虑的张亚东,他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做到了这样的高度,却还在焦虑“找不到自己的语言系统,写不出更好的东西,想成为不能被人代替的,非常独特的存在。”

这让我多少也有一些欣慰,在实现自我的这条路上是人人平等的,完全不以物质、名望或者你得到多少爱来衡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