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 | 这些作者书写厚重与深情

莫言

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2020年,距离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了8年,距其上部小说出版也有10年。2020年7月,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这是他获得诺奖之后的首部小说。

《晚熟的人》被赋予了高期望值,书中的故事仍是读者熟悉的莫言标志性语言风格,也还是他最得心应手的乡土题材,源自其文学原乡高密。

当被问到为什么书名叫作晚熟的人时,莫言答道:“晚熟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从文学角度来讲,一个作家过早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走到终点了。”即便已经获得诺奖,莫言仍希望他的作品不断变化,不断超越自我。虽然明知这样难度很大,他还是不希望过早被定型,能够晚熟,可使他的艺术生命和艺术创造力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若说《晚熟的人》与其前作的区别,更多来自作品流露出的相对克制、冷静的气质,书中有些篇章则一如他以前作品中的恣意。这本书在文本意义之外,意味着诺奖之后的莫言依旧保持着写作热情,也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叶嘉莹

将古诗词魅力带给世人

前不久,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引起诗词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的广泛热议,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就是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

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嘉莹,即使已经白发苍苍,但那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和溢于言表的才情却让她分外迷人。这位97岁的老人,用了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单从这一年里的相关图书就可以看出,叶嘉莹继续为推动我国古典诗词事业作着贡献,并且成绩斐然。她的《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迦陵讲演集”系列、“大家小书”系列之《名篇词例选说》、《迦陵谈诗》、《清词选讲》、《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多面折射的光影:叶嘉莹自选集》等书陆续出版。

同时,诗词背后,她的人生故事则让读者进一步走进叶嘉莹先生的内心世界,《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更加立体地展现了这位古典诗词大家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它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以期让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扎根于更多人的心中。学者陈斐评价说:“叶先生一生遭遇坎坷,但在诗词的浸润下,坦然面对苦难,把人生谱写成了一首优美的诗。”

单霁翔

让故宫文化“活”起来

2020年,故宫迎来了它600岁的“生日”。这一年,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的作品也与这座巍峨的宫殿有关。作为故宫曾经的“看门人”,近年故宫也在他的影响下持续散发着活力。

单霁翔的《我是故宫“看门人”》,内容涉及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管理改革、学术与教育、品牌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各个方面。此外,在《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中,单霁翔将大运河和紫禁城两大中国历史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既讲紫禁城的建立,也讲运河的繁荣。结合两段史料,单霁翔为读者讲述了一座“动态”的紫禁城。

12月8日,故宫正式迎来600岁“生日”。当天,“单霁翔带你走进故宫”系列首发,全书分为《宫殿漫步》《文物风华》《故人匠心》三部分。这三部分给读者讲述故宫博物院的古建筑、珍藏文物,以及与故宫博物院有关的人三大类故事。

这一年单霁翔的新书与讲座,都是聚焦于如何帮助观众认识到“故宫不仅是建筑群,而是一个博物馆”,让读者感受到红墙黄瓦之下更多的内涵与底蕴。单霁翔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让故宫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这一庄严承诺。

迟子建

生命如歌  烟火漫卷

迟子建的《烟火漫卷》是2019年动笔的,在今年疫情期间修改了两稿。作品如暴风雨后的彩虹,于绚丽中能看到风雨雷电的痕迹——一座自然与现代交融的冰雪城市,一群形形色色笃定坚实的普通都市人,于“烟火漫卷”中焕发勃勃生机。

在这样一部聚焦当下都市百姓生活的长篇小说里,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景观与小说人物复杂隐微的命运交相辉映,读来柔肠百结而又气象万千。这也是迟子建献给生活了30年的哈尔滨的一首长诗。

“你想,30年如果孕育一个生命,他从出生到30岁,都要娶妻生子了。我对哈尔滨,从最初的隔膜到现在的水乳交融,在这座城市当中了解它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等一切,我对它的感情在升温,对它有了表达的欲望。”谈起这座生活了30年的城市,迟子建饱含感情。

也因此,在迟子建的笔下,每个人物生命中的收获与艰辛、欢笑和泪水,让全书充满烟火气,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展现出生活的明亮与善良。

她说:“有人在看完《烟火漫卷》之后,特别想来哈尔滨看看。读者能够被这样的人间烟火感染,我觉得自己没有浪费笔墨。希望2021年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免受疾病和痛苦,有更多光明的早晨和更多温柔的夜晚等待你我。”

冯骥才

执笔书写百样人生

冯骥才集多重身份于一身,虽身兼数职,但文学创作成果同样丰硕。2020年,78岁的冯骥才依旧新作不断:推出全新随笔集《书房一世界》《文雄画杰:中西文坛艺坛人物》《鹤顶凤冠:冯骥才序文精选》《雪夜来客》和新作新画《俗世奇人全本》,以及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岁数大了,在书房的时间多了一点,文学自然就回来了。不是我想写小说,是小说找我写它。”在《俗世奇人全本》首发式上,“回归创作”的冯骥才这样说道。“俗世奇人”系列是冯骥才的“自留地”,从1990年代起,前前后后,共创作了54篇,展现了清末民初九河下梢天津卫的市井百态。

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总要有人以文学的方式来记录中国百年变革,冯骥才用双脚走遍了京津大地,肩负起了这份责任。在记录中国发展变化的同时,冯骥才也书写艺术家们。集文学、绘画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冯骥才,有着书写艺术家这个群体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艺术家们》是冯骥才酝酿数十年的心血之作,它塑造了国内作品中少有的艺术家形象,全面呈现了他们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作品中的种种生活情境、创作困境、情感经历、商海博弈等呈现于读者面前。

可以说,这一年的冯骥才,既有前行,也有回归,既表达个人美学理想,也执笔书写着百样人生。

张炜

保持真性情创作

2020年,张炜一口气推出好几本书。年初的《我的原野盛宴》尚在品咂中回味,紧接着又出版了《斑斓志》,循着苏东坡的生命轨迹,一个顽强抗争、百折不挠的形象从历史尘烟中清晰地走出来;《思维的锋刃》是他以公开演讲和访谈的形式出版的最新作品;50卷的《张炜文集》让读者感知作家思想与诗性的丰富以及创作历久弥新的奥秘,也为中国文学的阅读研究提供了绵密厚重的文本……

作家莫言认为,张炜“是我们这个时代作家里面,一个勤奋的劳动者、深刻的思想者、执着的创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清纯——像一潭清水一样,像天籁的《声音》那样一种清纯干净的写作,慢慢地发展到像《古船》那样的厚重、像《九月寓言》那样的华丽、像《刺猬歌》那样的尖锐、像“高原系列”那样的宽阔,张炜的创作脉络是非常清晰的,他在思想上的不断蜕化很值得赞许。

“我认为写作是快乐的,是尽兴尽情的事情,把真性情藏起来的写作一定是痛苦的、艰涩的。”张炜坦率地表示,自己即使到了80岁,依然会保持真性情创作。

金波

童心仍在  宝刀未老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进入创作状态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把童年的感觉和思考加上成人的智慧,所以儿童文学既要有回归童年的感觉,又要有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深刻思考。”

既童心未泯,又智慧通达,是这位80多岁的老人给儿童读者书写故事时的风格之一。

2020年,金波推出充满童心童趣的两部绘本《吹糖人》《小鼓儿哒哒响》,书中以孩子的视角勾勒出生动的老北京风俗图景。谈及创作初衷,金波表示,无论是吹糖人的还是打小鼓儿的,还有书中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和奔跑的孩子们,“那些人、那些事都鲜活地存在于我的记忆深处”。“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系列中,金波创作《北京正在说》。“北京的四季非常鲜明,最后我决定以时间线索,来书写北京的民俗、景观、面貌,展现北京的名胜古迹、胡同文化、人文风情,以及现代化。”

“金波诗意美文”系列是金波的原创散文作品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金波的童年纯净、真实、丰富,而今耄耋之年,他仍会为一个普通孩子的善良、欢笑、游戏所牵引,回归心中的童年。

“人一辈子只有一件事不能忘记,是会跟随你长大、变老的,那就是童年记忆。儿童文学作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学会养育自己的童年,如果你能养育好你的童年,一辈子都会有童心。”金波说。

格丽克

诗意语言营造朴素之美

2020年,77岁的美国女诗人路易斯·格丽克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授奖词这样写道:“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路易斯·格丽克荣获2003—2004年的美国桂冠诗人,其代表作有《头生子》《阿勒山》《野鸢尾花》等。格丽克出版了12本诗集和几本关于诗歌的散文集。她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这也是她诗歌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重写现实。

同时,格丽克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方式——“组诗体”,即由一首篇幅很长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主题的组诗构成一部诗集,并且每部诗集所探讨的主题也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继承性,合起来看,就像是一部别具个性的史诗。自《阿勒山》开始,她的每部诗集都是精巧的织体,可作为一首长诗或一部组诗。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称,格丽克的写作特点是力求清晰,从神话和古典主题中获得灵感,关注童年和家庭关系的主题。

目前,格丽克的作品已有两部被国内引进,分别是《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这为国内读者走进格丽克的诗歌世界提供了重要文本。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路滢月

审核:杨为民

(0)

相关推荐

  • 读露易丝.格丽克的一首诗

    读诗需要有一种一无挂碍的心境,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沉入,否则你根本无法进入诗,也就无从感受诗的意蕴.读一首诗不亚于读一本小说所费的时间及精力,同样从情感的体验上,收获也会不亚于一本小说. 尤其现代快节 ...

  • 露易丝·格丽克丨别离

    - NO.250 - 邓蔓中英文双语朗读露易丝·格丽克诗作<别离> 露易丝·格丽克  别离 夜不黑:黑的是这世界. 和我再多呆一会儿. 你的双手在椅背上-- 这一幕我将记住. 之前,轻轻拨 ...

  • 【原创】斯日古楞:读诺奖格丽克(外一首)

    原创作者:斯日古楞(李聪颖)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读诺奖格丽克> 喜欢你的月光不欣赏你的忧郁忧郁是最难溶解的合金喜欢你说夜不黑而黑暗的是这个世界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会是什么你的诗就是 ...

  • 字字锥心 句句泣血——俄国文学白银时代女诗人茨维塔耶娃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尘埃落定.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16位女性获奖人.露易丝·格丽克的获奖原因是,"她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朴实的美感让个体的存在普遍化&qu ...

  • 格丽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忧郁女诗人的痛苦深渊

    对广大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这位美国女诗人,曾摘获过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荣誉. 从1968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后,到现在50余年间她已经有11本诗集面世.在成长经历中,格 ...

  • 2020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这些历届得主代表作品,你读过几本?

    10 月 8 日,瑞典当地时间 13:00 (北京时间 19:00 ),瑞典文学院宣布将 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 ...

  • 深夜文学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意王国

    本文大约 4033字 阅读需要 24分钟 October 12 10月8日,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女作家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获奖.诺奖的授奖词称: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 ...

  • 【远方】四川《盘点我的2020》作者:别亚楚菡 主播:红日

    作者:别亚楚菡 主播:红日 编辑:小鹿 盘点我的2020 2020年极不平凡,在既紧张又忙碌.既辛苦又快乐中度过这365天,不管你愿不愿意,时光任性的一去不复返. 站在旧岁新年的路口,回望我的2020 ...

  • 盘点2020年全球18项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工程,人类在不断刷新纪录

    坦率地说,2020年确实是耐人寻味的一年.从年初肆虐澳大利亚和加州的野火,到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2020年将成为历史.但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今年的负面事件上,你可能错过了2020年一些 ...

  • 盘点2020 | 年度心血管综合指南回顾精粹

    2020年心血管领域多篇权威指南发布及更新,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汇总,供大家查阅.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完整版]心血管综合指南回顾精粹请至文末查看领取方式.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中青年高 ...

  • 盘点2020 | 年度呼吸领域综合指南回顾精粹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防治方案专家共识>在内的多篇呼吸领域权威指南共识得到发布或更新,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汇总,供大家查阅. 温馨提示:免费领取[完整版]呼 ...

  • 盘点2020 | 年度妇科指南共识回顾精粹

    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高危妊娠及难产的预防和诊治等.为了能够给予临床诊疗更完善.更全面.更科学的指导,指南和共 ...

  • 盘点2020 | 年度儿科指南共识回顾精粹

    2020年儿科多领域权威指南发布,涉及呼吸.感染.肿瘤.消化.营养.遗传等多个领域,为儿科多个病种的预防.诊断.治疗.随访等流程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方案.同时,针对新冠疫情,<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 盘点2020 | 年度消化系统综合指南回顾精粹

    消化系统是人体九大系统之一,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系统功能主要是摄取.转运.吸收.消化食物从而得到营养供给,以及排泄废物.协调合作胃肠道以完成整个生理过程.消化系统功能强大,因此熟练掌握其 ...

  • 盘点2020 | 年度中医相关指南共识回顾精粹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中医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020年,中医多领域 ...

  • 盘点2020读书|雨秋

    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突然就多了不少的时间,或许是一种补偿.也是在这年开始时,重拾了"笔记"的习惯,不然,依我的记性,是万记不得自己到底读过什么书了. 书读的,本不应是书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