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历史:占领沂州,朱元璋北伐的关键一步

沂州,是临沂在古时的称呼。这里地处苏鲁交界处,东望大海,西接运河,北邻大岘(穆陵关),南连徐邳,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如果自南向北进军的话,沂州可以看作山东乃至京津之门户。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次北伐成功案例中,南方势力都是先占领沂州,然后控制山东全境。以明代朱元璋北伐为例,攻占沂州就是整个战略中的关键一步。

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大致平定南方后,开始筹划北伐。在北伐的策略上,常遇春建议率领大军直奔大都,而朱元璋认为:元朝立国百余年,尚存一定实力,北伐应循序渐进,即“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当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为正副主帅,带领大军北上。

当时,徐州、邳州已经纳入朱元璋的治下。因此,大军北上,与徐邳相邻的沂州首当其中。是战是降?就成为摆在沂州守将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沂州的守将为王宣、王信父子。王宣并不是沂州当地人,他的原籍在扬州兴化县长安乡。元朝末年,他担任了司农椽的官职。当时,黄河决堤,朝廷下令征募治理黄河的人选。王宣自告奋勇,被任命为淮南淮北都元帅府都事。

有了头衔之后,王宣在扬州征募了上万名民夫北上治理河道。此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王宣见此就将手下的民夫改编成军,占据了山东南部的沂州等地,成为割据势力中的一员,被元朝封为以沂国公。

不过,王宣也并非一心忠于元朝。他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间依违反侧,想在夹缝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朱元璋曾评价他说:“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

对待王宣,朱元璋采用了先礼后兵的方式,在出征之前派遣使者劝他投降。在信中,朱元璋恩威并施,说:“若能速更名号,奋然来归,相与戮力戡乱,岂不伟哉?不然未取河南,先伐沂州,当此之时,虽欲改图,不可得矣。”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识相的早点投降,不然没有好果子吃。”

起初,王宣也一度表示归顺。《明太祖实录》载:“己亥,沂州王宣遣其副枢苗芳来谢过,上命镇抚候正纪往报之。”

不过,沂州毕竟是王宣好不容易才控制的一块地盘,就这样轻松地交出去,他心中肯定不太情愿。并且,当时北方各省尚有不少元朝军队,王宣多少也有些幻想。

因此,当年十一月,王宣降而复叛,并且杀害了一些明朝方面的人士。明朝方面闻讯大怒,大将军徐达的军队马上兵临城下。徐达有勇有谋,其麾下又是百战之兵。因此,真的打起来,王宣并不是对手。在明军的凌厉攻势下,王宣被迫开城投降,将元朝所授沂国公印献出。徐达对王宣的反复而恼火,“杖而戮之”。

明军占领沂州之后,周边的日照、赣榆、莒州等地也很快归顺。鲁东南地区,就此纳入明朝的版图。此后,徐达北上攻取益都(青州)和济南,大体都是以沂州为前进基地。可以说,山东的平定,就是从沂州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占领沂州,是朱元璋北伐的关键一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