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引来争议的“惊悚诗歌”,是否真的“少儿不宜”?

明珠絮语-教育|美文|人生感悟

联系:mingzhu786(转载)hbliuchanghai(商务)

mingzhudz(读者)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晚上
我拿手电筒往河里照
半年前淹死的那个
小孩
在水里写作业
他看见有光
就抬起头
冲我笑
这是刊登在《现代写作》初中写作专刊上的一组诗中的第二首,题目是《河》。
正像很多人评价的那样,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看了让人感觉有些“惊悚”。
所以,这首诗也引来了网友的激烈争论。
诗的作者姜二妮是一位有名的少年诗人,她5岁开始写诗,今年刚刚14岁,已经写了1000多首诗,并出版过诗集,获得过许多奖项。
02
作为理科生,我不懂诗,也没有学过诗。
仅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姜二妮的诗写得不错。
比如本次发表的诗中的第一首《虾饼》:
人生就像虾饼
有时你没钱
看见老板在那里卖
等你有钱了
他已经不卖了
这首诗是不是能让你想起《我想去桂林》那首歌?
从小到大,有愿望的时候没有钱、没有时间去满足,等有钱、有时间去满足了,却往往没有了机会。
我们的人生,有太多这样的遗憾。
再比如第三首《陀螺》:
公园里
有个叔叔
在抽陀螺
一鞭子下去
太狠了
陀螺
倒地而死
小作者眼中那个团团转的陀螺,是陀螺本身,还是成为了鸡娃的孩子们,或者,是作者自己?
诗中的那个“叔叔”,是不是也是孩子们的父母?
他们用力过猛的抽打,本想让陀螺转得更快,结果反倒变成了伤害?
03
姜二妮写的这些简单的小诗,清新别致,能够引发我们对人生的许多思考,颇有哲理。
我觉得,跟一些所谓的“著名”诗人写的那些晦涩难懂或粗俗不堪的诗相比,她的诗写得更像是诗。
包括这首引起了争议的《河》。
如果暂时抛开“惊悚”这个问题,我们看诗的内容,就有颇多值得玩味之处:
“河”这个意象代表了什么?是真实的河流,还是现实中可以淹没了我们青春、理想乃至生命的某些东西?
那个孩子为什么会“淹死”,为什么仍然在“写作业”,又为什么会“笑”?
比如,应试教育是不是一条淹死了很多孩子的河流?他们在“河里”天天写作业,但看到“岸”上的光明(比如那些已经毕业,学有所成者),于是露出了笑容?
这样理解,该诗是不是就有了许多批判意义甚至积极意义?
在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快要冻死的小女孩从火光中看到了已经死去了的奶奶。
一位少年作者,为什么不能从“河”中看到死去的小孩?
04
当然,作为一首孩子写给孩子们看的诗,我们更应该听听孩子们的意见。
作者“史往开来”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他把这首诗读给自己的学生听,得到的答案是:
“嗯,深有同感。”
“我靠,我哪天可能也要被淹死了。”
“我早就成了河中的冤魂了。”
“向那个小孩致敬,好有勇气,选择被淹死。”
“我都想死一回,也许这样就解脱了。”
“我有被选择淹死的权利吗?”
“ Oh, my god, 我虽然没死,但只剩最后一口气了。”
“我的心早死了。”
……
显然,“史往开来”老师的学生们,并没有把这首诗当成一个吓人的鬼故事来听。
姜二妮的诗触动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引发了他们对现实的思考,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由此可见,这首诗还是比较成功的。
05
对于文学尤其诗歌的理解,很容易见仁见智,甚至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感悟各有不同。
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部作品,不同时期看,感受也可能天差地别。
比如笔者年少时读《红楼梦》,简直味同嚼蜡,看了几次都只是看了个开头,说什么也读不下去。
但年龄大些再读,却一口气看完,许多地方还重复读了多次。
对于姜二妮这首诗,我们也不要急着用第一印象去下结论。
对作者和发表诗的刊物,也不必苛责。
请教一下语文老师,和孩子讨论一下诗的优点与缺点,对提升孩子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可能更有益处。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热文回顾:
录取通知书也是一张别离票
最失败的家庭教育,是有一个包办一切的妈,加上一个啥都不管的爹
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
孩子越优秀离我们越远,为什么我们还要让他们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