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作为理科生,我不懂诗,也没有学过诗。仅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姜二妮的诗写得不错。比如本次发表的诗中的第一首《虾饼》:人生就像虾饼有时你没钱看见老板在那里卖等你有钱了他已经不卖了这首诗是不是能让你想起《我想去桂林》那首歌?从小到大,有愿望的时候没有钱、没有时间去满足,等有钱、有时间去满足了,却往往没有了机会。我们的人生,有太多这样的遗憾。再比如第三首《陀螺》:公园里有个叔叔在抽陀螺一鞭子下去太狠了陀螺倒地而死小作者眼中那个团团转的陀螺,是陀螺本身,还是成为了鸡娃的孩子们,或者,是作者自己?诗中的那个“叔叔”,是不是也是孩子们的父母?他们用力过猛的抽打,本想让陀螺转得更快,结果反倒变成了伤害?03姜二妮写的这些简单的小诗,清新别致,能够引发我们对人生的许多思考,颇有哲理。我觉得,跟一些所谓的“著名”诗人写的那些晦涩难懂或粗俗不堪的诗相比,她的诗写得更像是诗。包括这首引起了争议的《河》。如果暂时抛开“惊悚”这个问题,我们看诗的内容,就有颇多值得玩味之处:“河”这个意象代表了什么?是真实的河流,还是现实中可以淹没了我们青春、理想乃至生命的某些东西?那个孩子为什么会“淹死”,为什么仍然在“写作业”,又为什么会“笑”?比如,应试教育是不是一条淹死了很多孩子的河流?他们在“河里”天天写作业,但看到“岸”上的光明(比如那些已经毕业,学有所成者),于是露出了笑容?这样理解,该诗是不是就有了许多批判意义甚至积极意义?在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快要冻死的小女孩从火光中看到了已经死去了的奶奶。一位少年作者,为什么不能从“河”中看到死去的小孩?04当然,作为一首孩子写给孩子们看的诗,我们更应该听听孩子们的意见。作者“史往开来”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他把这首诗读给自己的学生听,得到的答案是:“嗯,深有同感。”“我靠,我哪天可能也要被淹死了。”“我早就成了河中的冤魂了。”“向那个小孩致敬,好有勇气,选择被淹死。”“我都想死一回,也许这样就解脱了。”“我有被选择淹死的权利吗?”“ Oh, my god, 我虽然没死,但只剩最后一口气了。”“我的心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