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临中教练乒乓球博文收集
乒乓球漏球与改进的方法
不止一位朋友问过我,问为什么拉球的时候会漏球?
是的,拉球的时候会漏球,就是高手在比赛的时候也会这样,大家应该还记得49届世乒赛雷振华在双打最关键的时刻漏球的镜头吧,还有王大力与马琳的单打决赛,双方都有漏球的表现。优秀选手是这样,我们再就不要去责怪自己了,因为这必然是一种失误的主要现象,而且十分普遍。
为什么会漏球,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客观上的原因,第二是主观上的原因。
客观上,运动中的球始终是动态变化的,动态表现在球速、弧度、长短,以及弧线的运行情况等上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节奏变化和时空变化。比如,球速,对方回击的球在击球力量的变化作用下,有的快,有的慢,这就需要自己根据来球的变化作出必要的调整,如果始终采用同一种方法或动作,肯定就会出现失误;要找准最佳击球点,就需要根据来球的长短而进行击球位置的调整,采用同一位置上的同一动作去还击不同位置上不同高低的来球,无疑也会出现失误。这种依附于对方来球状态而必须进行击球位置与动作调整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成是客观依存性。也就是说,你所采用的任何一种技术和手法,都要适应对方来球的变化,不能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解释漏球,如果对方的来球慢且短,而你过快的迎击,或对方的来球快且长,而你又过慢的去还击,都有可能漏掉。
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漏球,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呢?我分析,主要还是在适应击球的节奏调整和顺应来球时空变化的因素上,这与应变能力有关,其中也包括与紧张情况下心理情绪容易产生波动有关,没有准确的判断是造成出现漏球的主要原因。那么,要改进也只能从此入手,首先是提高自己在复杂情况下的判断能力,并且将场上可能出现的这些变化付诸于日常的练习之中,这里要强调的是主动意识,也就是说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去针对漏球的情况进行一些专门的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你能熟练的掌握变化节奏的技术,同时也会提高你的判断和应变能力。
主观上,对变化中动态各异的来球,究竟要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如何进行一些技术上的调整,这是减少漏球的关键所在,主要涉及到你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合理使用技术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变能力。从技术上分析,漏球的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没有适当的迎前击球,也就是说有等球的现象,这一问题与前面我们分析到的判断能力有关联,只有当你能准确判断来球的位置和运行的速度或状态的情况下,你才能对自己的击球动作进行选择和确定,这是前提条件,你所选择和确定击球动作之后,身体还要进行与之相应的调整,技术细节上也还有一些细小的修正,这都是基于判断之上的,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应变与自变之间的联系和辨证关系。另一点是击球的拍型调整,也就是我们平常说到的球拍“吃”球的问题,专业上还有一种叫法是“挂”住球,吃不住或挂不住通常都是拍形太立,用力的方式过于向上而没有适度向前的缘故。
漏球的主要表现和改进的方法:
漏球的主要表现 漏球的主要原因 改进的方法
1 对方回球出台不出台 对来球落点的判断失误, 判断对方来球的长短,
一般以为来球出台,有等 找准击球点,提早击球
球的现象,多在还击下旋 时间,在台面上快拉。
来球的情况下出现。
2 回击对方快带或对拉 来球弧线较低且下坠,容 平时加强此类来球的练
易出现拉快而漏球的现象。 习,比赛时离台不要太
近,注意适应节奏,抢
在高点或下降前期击球。
3 拉、打下旋来球 节奏太慢,球已经下降, 掌握击球时机,适应节
没有抢到合适的击球时机 奏变化,适当提前击球
而出现漏球。 时间。
4 拉、打上、下旋来球 时机与击球节奏都没有问 学会和掌握拍形的调整,
题,但球拍过于前倾而漏 减小球拍的前倾角度。
球。
击球时动作不迎前,出现 注意改进动作,拉球时
等球现象(尤其是在拉下 身体重心适当前移,击球
旋来球时)而漏球。 时向前迎击,减少向上的
成分,增加向前的幅度。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漏拉往往不是由一个原因造成的,比如,拉下旋漏球,有可能与拍形过于前倾,原地等球,动作向上的成分太多,动作没有迎前等原因有关。我们如果能够学会分析的方法,就能将出现的主要问题找到,从而在平时的练习中加以改进。
乒乓八卦——刚柔相济
刚强与柔和之间的互相调剂称为刚柔相济,任何运动都需要刚柔相济,乒乓球也不例外,关键是我们要知道哪些技术或技术的哪些环节为刚,哪些是柔,而刚柔又如何相济。
我们可以把需要用力的技术动作认为是刚,把力量特征不明显,而需要更多击球技巧的技术称为柔。比如,拉球、攻球、扣杀、弹击等是刚性技术,而搓、削、减力推、借力挡等是柔性技术。再比如,拉球动作中,把击球的环节看成是刚,把引拍或其它的环节看成是柔。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对任何技术都会从刚与柔两个方面来进行权衡,刚要刚到什么程度,柔要柔到哪些地方,刚柔怎么结合,怎么相济,就清楚多了。
与刚柔相对应的是我们常说的肌肉的紧张与放松,刚柔相济,就是指肌肉收缩与放松的协调交替,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所谓刚与柔,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含义,那就是指某一具体的动作。我们看到,许多业余球手的动作存在着刚性太强,柔性不足的现象,有的选手又呈现出柔性太多,而刚性缺失的状态,这种情况还可以表现在某一选手技术的整体特征上,刚性十足而缺乏柔性。比如无论是拉、打还是推、弹,动作的硬度太大,几乎僵化;而有的选手却无论是什么动作,都体现不出力度,整个技术显得软弱无力。究其原因,都是不能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要做到刚柔相济并非易事。因为说到底,刚柔相济的问题都与正确使用力量有关,与肌肉的协调运动和共济活动有关,与人体本身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协调能力有关,因此,改进起来还需要时间和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
分析起来,大部分球手在刚柔相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还不是柔性太多而刚性不足,恰恰相反,是刚性太强而柔性太少。从技术上看,问题又主要出在涉及到需要柔性的技术环节上。比如,有的球手拉球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刚性,并不在需要用力的环节上,而是在配合发力的环节上。引拍不充分,拉后缓冲不够,就导致刚性凸现,没有前后两者对发力动作的辅助,击球环节也就错误频乃,不是摩擦不充分,就是有明显的生硬的碰球迹象,从而严重影响球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解决的办法是,练习时先把动作的速度和力量降下来,把需要柔的环节重点改进一下,并将整个动作变的柔和与轻松,连贯与顺达,待技术熟练以后再逐步加大力度。大家应该对太极拳有所了解,刚柔相济是太极的原则之一,我看乒乓球也可以借鉴,取其道而用之。
乒乓八卦之二——宁缺勿滥
我没有具体去统计乒乓球现在究竟已经有多少种技术手法,估计达到了三位数。面对这样庞大而繁复的技术体系,我们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是不是要将所有的技术都一一掌握,而使自己成为一个乒乓球全才呢?还是根据自己的打法和实际需要,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和掌握呢?
我的建议是宁缺勿滥。
朋友们会要问,宁缺勿滥的含义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就是从基本技术的框架出发,首先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技术。那么,有哪些属于是最基本的技术呢?
基本技术包括两类,一类是进攻性技术,另一类是防守性技术。在进攻性技术里面,有快攻和弧圈,而快攻和弧圈技术中又各自包含有许多隶属的技术门类,如快攻下就有正手攻、反手攻、突击、扣杀、提拉、挑打、弹击、快带、点拨等;弧圈也有加转、前冲,爆冲、撇拉、侧弧等。在防守性技术中,可以分为积极性防守技术和消极性防守技术,比如推挡、加力推、减力推、推下旋、放高球、各种对付快攻和弧圈的封堵技术等都属于积极的防守技术,而搓球、削球、撇搓等均属于消极的防守性技术。除此,还有一类特殊的技术,就是发球。所谓宁缺勿滥,就是指在广泛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再去有选择的学习和掌握其它技术。
其实,每种打法都有它自己的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并没有包括所有的技术,而只包括能充分发挥这种打法优势的主要技术。乒乓球技术水平不是看你掌握技术门类的多少,而是以你掌握主要技术的质量高低来衡量的。
如果你是快攻结合弧圈的打法,或者是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你只要掌握高质量的弧圈(高吊和前冲)和凌厉的快攻技术(主要是攻球、扣杀、突击、和相持技术),再加上能保证你实现这些技术的有效发球,你就能在比赛中站住脚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块阵地。如果你是削攻打法,你能在稳健的削球中较好的运用旋转变化,能抓住随机而来,转瞬即失的进攻机遇,你就能让对手望而生畏。如果你使用“怪板”,你能通过倒板或利用对方对旋转变化的不适,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条件,你就能有所建树。而这些,都不是建立在众多的技术基础之上的,相反,恰恰只需要几种主要技术的支撑。
因此,我们不要受纷繁技术的诱惑,也不要迷恋不属于你自己打法需要的技术,你应该明白,什么样的技术适合你,而你又适合掌握什么样的技术。胜负并非是根据你掌握技术门类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你掌握主要技术的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宁缺勿滥才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再议套路球——细枝末节
自《业余球手提高球技的捷径——套路球练习》文章发表后,许多朋友给予了关注,并希望我围绕套路球的问题再展开讨论,应大家的要求,这里我以《再议套路球——细枝末节》为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所谓套路球,实际上就是指那些在实战中常见的带有战术意图的技术组合。也就是说,套路球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是必须具有实效性,主要是指符合实战需要,它是从比赛中提炼出来的,带有获胜几率的球路组合;第二是它的针对性,球路之间的组合不是随意的,必须有它的目的,具有战术的特征;第三是它的整合性,这表现在某一套路中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合理的衔接上,各种技术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复合体或技术的组合单元,为实现某种战术意图服务。上述三个特点,应该成为我们检验套路球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基本标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套路球练习必须符合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非如此,就称不上是套路球的练习,而只是一般技术的结合练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套路球的练习它是直接指向实战的,体现了技术练习向实际比赛迁移的唯一目标,力争获胜是套路球练习的真正价比赛中,我们许多球手喜欢采用侧上发球来为自己的进攻进行铺垫,但我发现,还有更多的业余选手没有体会到这仅仅只是一个铺垫,他们往往想通过侧上的旋转发球来使对方直接失误,因此,没有重视在平时的练习中将侧上的发球与发球后的各种进攻性技术,以及球路的变化和落点控制结合起来,以至于出现很好的进攻机会而不能形成强大的攻势。这样的情形同样还表现在对其它一些球的处理上,比如虽然正手先于对方起球,或能连续用正手拉、打,但由于线路和落点缺乏战术意识,又没有应付复杂局面的技术准备,往往从主动一下子变为被动,前功尽弃。这些例子就说明,我们在套路球的练习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或者说还缺乏一定的功底。
为了说明套路球练习的具体方法,我们仍然把上面侧上发球的套路球练习作为例子,来作进一步的剖析。在设计套路球练习之前,首先要设想侧上发球后对方可能采取哪些回接的方法,为分析方便,我们再将侧上发球作一个更小范围的界定,即在反手位采用正手发对方反手位的左侧上旋球为前提,那么,对方回接的可能性是:
1、采用搓球将球回接到你的左半台或右半台(包括落点在底线和台内以及出台不出台三种情况);
2、采用反手推、拨或反手攻的手法回接到你的左半台或右半台(包括落点在底线和中台两种情况);
3、采用侧身正手拉、打的方法来还击(包括斜、直两条线);
从理论上说,这三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因此,我们在下一步设计套路球练习的时候,就要从上述三种情况出发,来相应的制订出套路球练习的具体内容。比如,针对第一种用搓球的方式回接的情况,你的套路球练习至少有如下几种:
1、对于对方回接到反手位的球,采用侧身拉、突、挑对方反手斜线,再接侧身位连续拉、打斜、直两条线路的技术;
2、采用侧身拉、突、挑对方反手斜线,接侧身位连续拉、打斜、直两条线路的技术,结合正手位移动连续斜、直两条线的进攻;
3、对于对方用搓球的方式回接到正手位的球,从反手位上步至正手位,采用正手拉、突、挑对方正手斜线,接正手连续拉、打技术或反手推攻技术至对方斜、直两条线的练习;
4、同上,从反手位上步至正手位,采用正手拉、突、挑对方反手直线,接反手推攻和正手连续拉、打技术至对方斜、直两条线的练习;
5、同上,从反手位上步至正手位,采用正手拉、突、挑对方反手直线或正手斜线,接反手推攻和正手连续拉、打技术至对方中路及追身线路的练习;
6、将上述所有练习与压左调右或压右调左的练习结合起来;
7、将上述所有练习与对攻或中、远台相持技术的练习结合起来。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路球的练习实际上是从实战的需要出发而进行的完整的线路对抗的组合训练,同理类推,我们就可以将比赛中各种情况下经常出现的球路,按照上面介绍的原理进行分类和设计,这样的分类越细,球路就越多,而我们练习的套路球越多,球路就越熟,技术的应变、转换和衔接就更快,那么,实战中使用技术的能力就越强,球也就打得更为流畅。因此,套路球练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乒乓八卦——知错就错
---------------------------------------------------------
其实,没有经过乒乓球正式训练的朋友,大都是自己因为喜欢上了乒乓球,模仿着去练,等练习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想提高的欲望,但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的动作与所谓正规动作相去甚远,不免萌生出“从头再来”的思绪。于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切从零开始,进行新的长征,可是动作一旦形成,要重来又谈何容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成效甚微,但仍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真正的业余球手,没有必要“英雄气短”,在改进动作屡不奏效的情况下,何不就此“知错就错”呢?于是,我立意以《乒乓八卦》为题,专门解释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今天,就重点谈谈动作的规范。
我们知道,乒乓球运动是在网球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19世纪后期,英国有些大学生从网球运动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乒乓球运动,当然,这只是乒乓球运动的滥觞。当时是既无统一的名称,又无统一的规则,仅仅作为一种娱乐,流行于欧洲。直到1890年左右,英格兰著名的越野跑运动员J.吉布从美国带来了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回英国,由于这种球打在当时使用的犊皮纸贴面的空心球拍或木制的球拍上发出“乒乓”之声,随后就才有人将这项运动称之为“乒乓球”,因此,英语中就有“pingpang boll”,也有将乒乓球称作为“table tennis”,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亚洲的乒乓球运动起源于1902年,最先在日本流行。1905~1910年,乒乓球活动传入了中欧,以后才逐步扩展到北非的埃及等地,但都处于游戏阶段。直到1918年后,欧洲国家才相继成立了乒乓球协会,1926年1月,欧洲国家在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同时商定成立国际乒联,并委托英国乒协在同年的12月举办了第1届欧洲乒乓球锦标赛。至此,乒乓球运动才算是正式走上了国际的体育舞台。
由民间的游戏演变成一项体育的竞赛项目,标志这项运动有了大家公认的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则的制定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限的空间。1951年之前,人们发现和使用了颗粒胶皮球拍,使乒乓球的旋转得到了增加,当时的球网高度是17厘米,球台的宽度也只有146.4厘米,因此,削球打法占据了这项运动的优势地位。由于没有对比赛时间的限制,这重稳健的打法耗时太长,据资料显示,第10届锦标赛上,1分球打得最长的时间是2小时20分钟,一场男子单打,时间最长的化了7小时30分钟,这种“马拉松”式的比赛,使观众失去了对比赛的兴趣。1952年,日本发明了海绵球拍,采用了直拍长抽的打法,在第1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一举夺得了女子团体、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和女子双打4项桂冠,从而开创了直拍与横拍、进攻与防守相互对抗的新局面。日本的崛起,使欧洲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羞耻,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能否使用海绵球拍的国际性争论。之后,国际乒联在1959年进行了规定,球拍的海绵上必须粘贴覆盖物(正胶或反胶胶皮),其总厚度不能超过4毫米,其中胶皮的厚度不得超过2毫米。规则对球拍的限制,有利于对技术的创新。1960年初,日本再次研究和创造了弧圈球的技术,虽然对中国选手没有造成多大的威胁,但欧洲选手却又陷入了新的泥潭,显示出了极度的不适。
1959年,我国选手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中国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从那以后,中国乒乓球开始崭露头角,自1959年起到981年,我国共参加了1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总计获得了35.5项次的冠军,在1959年至2001年期间,我国运动员在世界乒乓球三大赛事中共夺得了125.5个冠军。而最近几年的战绩也表明,中国乒乓球仍然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因素是我国乒乓球能不断的推陈出新,据统计,至2001年,我国的乒乓球技术创新占到了世界乒乓球技术创新总量的58.7%。
上述的分析说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与规则的改变和修订是密不可分的,但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更迭和创新。这样的分析,是否不能与今天谈论的主题发生联系,其实不然。
原来合理的技术动作,在已经变化了的今天,就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比如,日本的长抽技术,那种以大臂为主的发力动作,那种有明显抬肘的击球动作,不是还广泛的存在我们中间,至今令我们感到头痛吗?还有弧圈初期阶段的那种风靡一世的基本打法,我国传统直拍快攻打法的原始形态,不是也在我们身上得到了体现,仍然是我们进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技术手段吗?面对技术的进步,我们将如何面对?割舍和获取已经成为我们之中一些球迷朋友的两难,为什么我们还不敢直面而决定自己的最终取舍呢?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天我们看到的新锐技术,是原有技术的积累、繁衍和提升,是运动发展的产物、需要和必然;是最高水平的体现、完善和追求;我们可以去欣赏,可以去模仿,但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思考的,应该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技术,这才是最重要的。
乒乓球可以这样去打,也可以那样去打。我们要思考的是自己怎么样去打。我们希望看到更新的技术,我们也渴望获得更高的技术,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应该获得哪些真正可能属于自己的技术。
定了型的动作不容易改变,为什么我们就不去研究这已经定型的技术还有什么发展的空间,还有没有发掘它本身的技术潜力呢?
习惯了大臂打球的朋友要明白,台内球的处理是你的致命弱点,有没有想到运用战术手段将球尽量的调出台面,来适应你技术的发挥呢?
正手吊板的朋友,有没有想到击球的一瞬间,去合理的调节板形,充分把手腕用活,来改进技术细节,弥补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呢?
喜欢抬肘的球手,有没有想过,打球还是要靠手腕的调节,随肘怎么抬,上旋、下旋怎么打,注意拍形的控制就行了,球还会跑到哪里去呢?
力量不行,我就打落点;进攻不行,我就打控制;自己无法上手,我也不让你舒服打我。扬长避短,我要对方明白,乒乓球还可以这样打。
其实,业余界的高手都有自己的特点(注意我说的业余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专门训练过的)。他们在长期的打球生涯中不仅摸索出了一条完全合符自己技术特色的打法套路,而且还能将自己的技术发挥到极致,尽管看上去动作不怎么正规,但终归能赢球,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如果将自己的眼光回溯远一点,能回头看看50年代、60年代的技术状况,那么,就能更加坚定起自己的信心:乒乓球就是这样打。
关于撇的技术的回复
请戴老师谈谈撇的技术.对于撇我想一般是正手对付台内转与不转类的短球技术.
请教技术动作特点要领是什么?
长球可以撇好么?
对于侧上下旋类发球适合吗?
侧身撇的技术动作特点要领?.
-----------------------------------------------------------
从"撇"的字义我们可以看出,在搓的过程中,手形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撇具有欺骗性,在触球的一瞬间,将手腕外撇,使原本出球的方向发生偏转。动作要领是,击球使腕关节突然向前领,而使原来形成的动作得到改变,撇也有力量的作用,作用于球,就是使击出的球的方向和路线有所改变,同时,球的速度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使用撇的技术,可以打破对方的战术意图,破坏对方的击球节奏,抑制对方的进攻,并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条件。
撇的手法是搓球的变种,适应正手位台内球,底线球可不可以同样采用撇呢,当然可以,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抑制对方的作用就会小的多,由于底线球比较长,对方就有时间来选择击球的方式,因此,在底线如果用撇,就不如用削。
撇对与上下旋球都是可以使用的,主要是掌握方法,尤其是撇上旋球,就要掌握向下切球的力度和拍形。对正手位的右侧上旋(右手持拍),拍形就再也不能往外撇,对正手位的左侧上旋球,拍形的外撇角度还可以大一点,以抵消左侧旋转。如果你能分清上旋与下旋,为什么还要使用这样很不稳定的技术手段呢,对上旋直接可以采用带或推等积极的办法,效果不是更好吗?
侧身撇的技术在比赛中使用比较常见,手法相同,主要是处理好身体的姿态,身体稍稍向击球方向侧仰就行了。侧仰的目的是使手腕更好的找到击球的位置。
仅供参考,谢谢。
战术漫谈
--------------------------------------------------------------------------------
乒乓球的战术体系包括主要战术、重点战术和辅助战术三类,主要战术有对攻战术、拉攻战术、发球抢攻战术,之所以称为主要战术,是各种打法都必须具备的主动性进攻战术,其特点是抢先上手,先发制人。重点战术有接发球抢攻战术,这也是主动性进攻的手段,如果你掌握得好,就会拥有明显的优势。辅助性战术有搓攻战术和接发球控变防反战术,这意味着你在被动的情况下,能通过战术的调整变被动为主动,后发制人。
选手在训练的过程中,会培养起自己的战术意识,而意识又反过来指导他的训练,并形成属于个体的战术体系,我们通过比赛可以发现,每个队员都具有自己的战术特点。
战术还与球手的技术保持均衡的状态,你具备什么样的技术,你才能掌握什么样的战术,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再好的战术也会是空中楼阁,无法体现。
仔细分析,战术还与其它若干因素发生联系。
战术与个体使用技术的思维和习惯定式有关,每一个球手都掌握了相应的技术,但这些技术组合成战术的时候并不都成正比,比如有的发球好,但围绕发球组织的发球抢攻并不见得十分突出,相反,由于平时没有更多的从事这方面的训练,到比赛时出现机会后仍旧不能把握得住,甚至自己还吃自己的转;再如,有的球手不善于发抢,但搓中突击却运用得很好;有的球手尽管具有很强的进攻能力,但始终贯彻“低拉高突”,从不轻易上手发力,等相成相持后越战越勇等就是明证。
战术运用与队员的优势技术有关,一般来说,发球好的就会建立起发抢的战术,相持好的就会运用对攻的战术,弧圈技术高的选手,就会利用强烈的旋转来为后续进攻创造机会,台内技术好的就会更多的采用搓球来控制后上手,中、远台技术有优势的队员往往是利用拉攻上手,而发挥中、远台技术的特长,凡此种种,都说明优势技术在战术运用中的重要作用。
战术还与球手的打法和技术风格有关,直拍一般是围绕正手进攻性技术来建立起自己的战术体系,多以侧身抢为主,横拍则是左右开弓,强调两边技术的充分发挥。生胶、长胶包括正胶都会利用对手对球拍的不适应而采取十八般武艺,声东击西,搞得你一头雾水,而削攻选手则是利用旋转的变化寻机进攻,叫你防不胜防。
战术的水平还与教练平时对战术的训练要求有关。教练对战术的理解和训练安排,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队员战术体系的形成。
但不管怎样,你拥有了过硬的技术,就拥有了战术使用的广阔空间。这并不是说,你具备了什么样的技术,你就具备了什么样的战术。战术同样需要得到你的重视,同样需要经过系统的、有目的的训练。
比赛是比什么?我的理解,比赛不是在比技术,而是在比战术。只要你的技术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比赛比的就是方法,使用技术的方法,这就是战术。没有战术方略的比赛是愚蠢的比赛,至少是盲目的比赛。
这就是提醒大家,你比赛之前的准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技术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对战术的准备,技术发挥只是比赛的基本前提,而怎么样使技术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使自己的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才是最重要的。
战术训练具有比技术训练更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往往会被我们忽视。技术的训练对技术的提高自不必说,而战术的训练更是使技术的训练上升到实战的层面。单个技术的质量再高,不能说明你的水平就高,结合技术很熟练,但在比赛中得不到体现也等于白练,因为单个技术也好,结合技术也好,没有战术的引导就等于是脱靶的枪弹,无的放失。
因此,战术训练就显得如此重要。尤其是对我们业余球手来说,战术练习的重要甚至超过了职业选手的需要。因为我们不可能具备他们的技术优势,然而,可以任意驰骋的还是广阔的战术空间。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功底不相上下的球手,取胜的关键在于方法,在于战术。技术的优劣,往往不是练习时所仅仅表现在技术层面上的特征,而是比赛中实实在在的较量。
由此,我们就要掌握和了解技术上升到战术层面的途径。战术是具体的而并非抽象的,它是由一个一个的单个技术组合而成的,带有攻击性和潜在威胁的技术组合。这里,攻击性和潜在威胁是针对一般的结合技术而言的,结合技术解决的是技术之间的衔接,而战术则是攻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结合技术与战术之间的根本区别。
你怎么样去练习战术呢?
关于接发球控变防反战术
--------------------------------------------------------------------------------
接发球控变防反战术在战术体系里面属于辅助性战术,所谓辅助性战术主要是针对战术本身的目的性来说的。我们知道,在比赛中每个球手的接发球水平和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你还没有具备很强的接发球进攻能力,也就是说还没有具备接发抢的技术,那么,本文所提供的战术将成为你在接发球的时候使用的主要战术,虽然它在战术体系中处于辅助性的地位,但对你来说,则是主要战术了。
所谓控变,就是指对对方发球的控制和变化能力,同时也包含对对方发球变化你所要具备的应变能力。其中控制主要是说分得清对方发球的旋转,根据旋转能稳定的将球接过去,不更多的出现方法上的失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发球。同时也包括能根据对方的发球,了解对方发球的战术动机,控制好回球的落点和角度,破坏对方的进攻节奏和抑制对方的主动进攻,或增加对方攻击的难度,有效的削减对方的进攻势头和进攻威胁。
所谓防反,就是能有效的防御和化解对方的发球抢攻,并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条件,实现后发制人的战术意图。包括第三板球在你的控制之下(旋转、落点和角度的控制),让对方先行上手,使对方的来球便于自己反击。
这种战术是在自己不能主动上手进行接发球抢攻的情况下使用的,因此,对我们业余球手来说,掌握这样的战术就显得十分必要。就是在顶尖高手的较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使用这样的战术仍然有很高的频率。乒乓球提倡主动进攻,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主动得起来的,完全取决于场上的变化。只有进攻而没有防御的球手,很难达到光辉的顶点,只有进攻和防御两个方面都趋于平衡的选手,才有可能获得优异成绩,这是因为攻防转换是乒乓球运动制胜的规律之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掌握哪些具体的战术内容呢?
1、对于反手位、中路短下旋发球,以及反手位大角度的下旋发球,要学会和采用正、反手摆短(正手进攻技术好,步法灵活的应以正手为主),或快搓两大角的长线转球来进行控制,同时配合撇搓两角,控制和消弱对方发抢后的第三板进攻。
2、在上述基础上,封住对方第三板球的抢攻。在自己的第四板封防中应有意识的把球回击到对方空挡或中路,以便有效的进入相持并转入反攻。
练习的方法是:
1、加强对左、中、右三个位置上短球的摆短控制技术,并及时退回,调整身体重心,封堵住对方快点两大角的来球,接着进入相持的对峙阶段。
2、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对反手位大角度下旋发球的加转快搓对方底线长球,提高控制两大角的技术,并在第四板封住对方D饿第三板球的进攻,顺利进入后面的相持阶段。
3、加强接发球摆短后,对对方第三板也采用同样的摆短或撇长技术来进行反控制时,自己主动上手在第四板进行抢攻的练习。
战术思维与战术训练
--------------------------------------------------------------------------------
什么叫战术思维?战术思维是指个体在制订战术、形成战术和实施战术过程中的心理指向。战术思维的前提是对技术运用的认识,对比赛制胜规律的把握和对对手技、战术状态的分析,它的基础是你所拥有的技术。
比赛是比技术,但更是比战术。什么叫战术,通俗的说,战术就是方法,因此,比赛就是比方法,比运用技术的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也就是具备了一定的战术。技术在比赛中只不过是战术的载体,技术的使用是围绕战术的目的展开的,为实现战术服务的。对手之间如果在技术实力基本对等,而双方都发挥正常的情况下,战术就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职业高手之间是如此,业余球手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当你的技术达到满足你参加比赛的条件时,战术训练就会成为你练习的重点。道理很简单:练为战。
要不要等技术十分熟练了再去研究战术的练习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技术的熟练程度不是以练习为唯一标准,而是要通过实战的检验。换句话,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技术熟练,才算是真正的熟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些选手练习的水平很高,而比赛中却表现平平,原因是对技术的熟练缺乏正确的评价标准。只有练习熟练同时也在实战中体现出来熟练的技术,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技术,这应当成为我们衡量技术熟练程度的标尺。
战术思维就是建立在上述的思考之上的。思维的空间不能脱离你现实的技术状态,同时还要符合比赛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训练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怎么样将技术运用于比赛的过程。如果技术训练背离了这一点,训练就将走入歧途,至少延误了进入比赛的进程。明白这一点,对我们业余球手来说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建筑自己的技术基础。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怎么样进行战术训练呢?
建议明确这样的思路:单个技术——结合技术——战术练习(套路球练习)——综合练习——比赛练习。
结合技术其实也是战术练习,但又不全部是战术练习。因为结合技术主要任务是将各个单项技术有机的连接起来,技术衔接是重中之重。但在结合技术的练习中,许多战术意识和战术元素都得到了体现,有些结合技术的练习,本身就是战术的反映。比如推挡侧身攻(拉)、两斜对两直(逢直变斜,逢斜变直)等,关键是我们在训练时不仅要对技术的质量提出要求,还要重视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的使用要求和对战术运用时机的把握。在开始的时候,衔接是训练的主要任务,一旦掌握后,在熟练的过程中,衔接的问题就会退之,而战术的训练就将上升为主要的位置。
比赛是技术的对抗,更是战术的对抗。比赛中的技术无不打上了战术的印记,因为技术的运用都已经服从了战术的需要,某种程度上说,比赛比的就是方法,运用技术的方法就是战术,而战术练习就是解决方法问题。
战术练习是向比赛的过渡,它是对结合技术的提炼和浓缩,是组成比赛的一个个单元。我们可以把战术练习看成是套路球的练习,它是单个技术之间优化组合的产物,目的显然是为了获胜。战术练习在临赛前的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任何优势技术只有通过战术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如果说结合技术的练习是共性上的要求,那么,战术练习则始终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因为战术的运用是以个体掌握技术的程度决定的。比如,你的发球和正手进攻技术全面而强劲,力争“前三板”,先发制人,发球抢攻的战术就会是你战术练习的首选;你相持的技术好,中台对抗能力强,那么,稳定的上手,后发制人,通过对攻战术你就会稳占上风;你使用怪板,球路怪异,旋转莫测,控制球的能力很强,那么,控变防反战术就是你赢球的法宝。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战术训练是建立在个体优势技术和打法风格之上的,因此就构成了你实战中的主要战术体系。可见,你的技术优势越多,战术的门类就越多,战术使用的空间就越大。这是战术练习的一个方面,即扬己之长。
战术训练的另一个方面是补己之短,知道自己的弱点或漏洞,要有相应的战术措施来进行弥补。如接发球抢攻上手困难或发球抢攻能力较差,就要具备控变和防反的战术来给予应对;来回球中线路控制不好,就要加强对攻战术中压左调右或压右调左、压两角打中路等内容的练习。
正因为战术练习是向比赛的过渡,要提高战术练习的质量,首先是要求保证单个技术的质量,其次是要增加战术练习的对抗性,这一要求要贯穿训练的始终。实际上,战术练习就是规定的线路练习,只不过这种练习更加符合实战的需要。练习中都有主客体之分,有动作质量和落点线路上的具体要求,如果不在对抗上增加难度,那就与结合技术的练习没有任何区别了。
前面我们分析了结合技术与战术练习之间的差异和区别,不再重复,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战术练习是比赛中一个完整单元的缩影。从发球接发球开始,直到练习结束,除了是在规定技术和线路情况下完成的外,其它都具有实战的性质。
不同打法的战术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如果从战术的角度去看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你就可以发现不同打法的选手之间,其运用的战术是有区别的。中国直拍快攻一般都是围绕正手的凌厉攻势来组织自己的战术,而且注重“前三板”。欧洲选手由于身高和横拍打法,重视两面的进攻和中远台的搏杀,往往我们会看到他们有站在球台中间发球的习惯,其实,这里面就蕴涵着战术意图。
综合练习是在战术练习基础上向实战进一步靠拢,但也还不是比赛的全部。比如,我们安排进行发球抢攻的练习,就再没有了发球种类,具体线路和回接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而是完全按照比赛的需要来进行。此时的练习,从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向比赛的过渡,但内容上还带有计划的要求。综合练习也可以先规定前几板的技术和线路,待完成后即进入完全对抗的阶段。因此,综合练习实际上就成了比赛状态下的套路球或无指定战术的练习。
此时,结合进行的是比赛练习。比赛练习也不是正式比赛的全部,当然也包括会安排正式的比赛。比如,安排在落后情况下的比赛练习,从6比9开始,或3比7开始;又如安排6分的比赛、3分的比赛;再如,发球抢攻的比赛等。比赛练习的最大特点是伴有对比赛情况的统计和比赛结果的分析,主要涵盖技术和战术两个方面,必要的时候还会进行数理处理。在比赛情况下的统计分析是客观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一般情况下,教练员会将比赛的统计结果及时的反馈给球手,并就得分与失误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有利于找出问题,加以改进。
“单个技术——结合技术——战术练习(套路球练习)——综合练习——比赛练习”只是一个基本的战术训练的路径图。其中会有重迭内容,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结合技术与战术练习,或战术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本文考虑篇幅,也不再展开表述,这个路径图主要体现的是战术训练的基本进度,也就是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这样一个基本的过程。技术的训练是这样,战术训练也无例外。
关于具体的战术训练方法问题,我已经有了系列文章上传,文章附后。
击球时的重心与步法问题
有“云何渐渐如钩”朋友在我的文章后对击球蹬地时重心的变化问题进行了提问。提问中间有两处比较含糊的地方,究竟在问击球蹬地击球时重心的变化情况呢,还是问蹬地时两脚用力的部位,不得而知。这里要纠正的是,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式与蹬地时脚的内侧与外侧没有直接的关系。
从“如钩”朋友的提问的文字中,我分析主要他是想进一步了解蹬地时两脚的用力方式。也就是移动的方式。当然,移动与重心的变化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移动来改变身体重心的位置,比如击球时主动运用步法带动身体的位移;第二是通过身体重心变化来完成步法的移动,比如大角度球的扑打,一般是在被动情形下。换句话,步法的移动使身体重心发生变化,而身体重心发生变化也会引起步法的移动。
移动时两脚的运动方式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如钩”谈到的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任何一个击球如果需要蹬地做左右移动的时候,必定是一只脚用前脚掌的外侧,而另一只脚是用前脚掌的内侧来蹬地,绝对不会是两脚同时用前脚掌的外侧或两脚同时用前脚掌的内侧来蹬地。哪只脚是内侧,哪只脚是外侧是由移动的方向决定的,即靠近移动方向一侧的脚一定是前脚掌的外侧,与移动方向远端的脚则是用前脚掌的内侧蹬地。直白点讲,向左移动就是左脚的外侧、右脚的内侧蹬地;向右移动就是右脚的外侧和左脚的内侧蹬地。至于前后移动,则是靠一脚的脚跟和另一脚的前脚掌交替来实现的,向前是前面的一只脚用脚跟,后面的一只脚用前脚掌,反之亦然。同时也有两脚掌同时通过跳动的方式来进行位移,究竟哪种方式适合自己,通过平常练习我们可以去摸索和逐步掌握。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是要能平稳、快速的完成移动,同时自己做起来又能协调、自然就可以了。
如果大家还想知道更多,可以去看看我关于重心问题的系列文章。
[原创]战术漫谈
[原创]关于对攻战术
[原创]关于拉攻战术
[原创]关于发球抢攻的战术练习
[原创]关于接发球抢攻战术
[原创]关于搓攻战术
[原创]关于接发球控变防反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