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记丨免考
文丨杨德振
人生无时不在考试中,如果能争取到免考的机会,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不过,许多免考的机会又都是在做足了充分的备考前提下实现和换得的,没有很好的备考,免考的机率几乎为零。
我在北大攻读工商MBA时(北大与美国城市大学合办)就意外获得了毕业论文答辩的免考机会,那是2006年的事,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
当时我选择的论文答辩课题是“心智营销研究”。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我做了一年多的充分准备,从选题到收集相关论据、案例,翻阅和浏览了大量的报刊书籍,了解和学习了国内相对前沿的心智研究理论,结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和商业形态,提炼出了“心智营销”的概念、思路、方法、路径,并结合中国商界屈指可数的寥寥的几个“心智营销”案例进行充分糅合分析与反复论证,充分勾勒出了“心智营销”在中国未来市场中的巨大作用和应用前景。
初稿撰写时已达到一万多字,基本上符合校方的论文答辩上的字数要求;我觉得仅满足校方的字数要求还不够,并不能把“心智营销”的问题讲深讲透,因此又自我加码,先后补充多个论点和例证,一下子增加到洋洋洒洒三万字。反复核对、修改,最后装订成册七大本,我背付着希望与沉重的资料,乘飞机赴北京赶考。
论文答辩的地址选在香山上的一个连体别墅中;我们40多名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企业中,有的同学是私人企业家,有的同学是国企大老总,大家挤出时间来攻读MBA,都是希望能开阔眼界,扩宽知识面,提升能力空间,学以致用,抢占未来的市场先机。书本知识的考试大部分同学都已过关,现在就只剩下最后的论文答辩了。一些同学满怀信心,跃跃欲试,一些同学紧张兮兮,满脸愁容,不停地踱步和搓手。
论文答辩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学养水平的,尤其是我们这种边工作边读书的“学生”,专心下来写论文、搞研究真不容易,还要求在思维逻辑缜密上、学术理论的深度上有所创新或观点前瞻,行文滴水不漏,那是难上加难的事。因此,在第一天的论文答辩中,70%的学员没有过关 ,都被刷下来了,面临着过一年后再来重新答辩,大家面面相觑,垂头丧气;面考的六个教授,三个来自北大,三个来自台湾辅仁大学,他们一板正经,不苟言笑,毫不通融;第二天的答辩依旧是70%的淘汰率。
第三天轮到我进行论文答辩了,我神情自若的走进答辩场,恭敬地递上我的厚厚的一摞论文答辩文稿;回到座位上,我又从背包里从容地取出我的两本著作《知本时代,方略致胜》(文汇出版社出版)、《动物智慧的管理启示》(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分别呈上给六位教授,没想到教授们此时放下手中的论文,迅速翻看两本书籍,认真的浏览了起来;我坐在答辩席上认真的等候他们的“开始”口令;约摸五、六分钟,没有一个人发话,考官们都在耐心地浏览我的著作,场上鸦雀无声,我只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不一会,台湾辅仁大学的一位教授抬起头,环顾左右,对其他的考官说:“这个学生连企业经营的著作都出版了两本,还有什么好答辩的呢?”北大的一个教授也附和说:“是呀,节省时间吧,免考!我们做教授的,有的人一生也还没有出版过一本著作呢!”其他的四个考官频频点头,一致同意该提议。就这样,我免答辩了,是40多名学生中唯一免考的学生,也是惟一给考官赠送著作的考生。
出了答辩场,一些待考的同学凑到我的跟前,纷纷发问:“这么快出来,肯定是没过关,被赶出来了吧?”我神秘一笑:“你猜呢?”费心费力准备一年多,换来一个小时的答辩,也被免掉了,是幸运还是遗憾?时至今日,我依然有些惆怅。
人生的考试无处不在,许多关口,不是怕你过不去,而是怕你准备的不充足或仓促,如果准备充分,原本困难重重的考卷或事情,也会变得简单多了、容易多了;其实人生的许多大考,都是可以实现免考的。
2021年2月18日于广州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