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至味于淡泊 ——馆藏三蓝绣藏品赏析

引  言

三蓝绣又称为“全三蓝”,是一种采用多种深浅不同的蓝色绣线,按照一定层次比例搭配,绣成颜色深浅变化纹样的刺绣配色技法。除蓝色外,红黄绿等其它颜色都可以按照类似方法进行刺绣,形成三红绣、三黄绣、三绿绣等类型。但为众人所熟知,使用最普遍的当属三蓝绣,其格调意境也最为突出。

一、三蓝绣释义

按照笔者目前所见资料,一般认为三蓝绣始于清朝,受青花瓷影响而产生,是苏绣配色技法之一。起初主要应用于宫廷女子服饰,后逐渐在民间流行。清朝中后期,服饰风格愈加繁琐精致,三蓝绣犹如一股清流,在色彩鲜艳的服饰中显得清新雅致,彰显一种清静高雅的生活态度。

明 青花束莲纹盘 国家博物馆藏

所谓“三”,乃约数,取多意。《道德经》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清代·汪中《述学·释三九》中曰:“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民国时期沈寿撰《雪宧绣谱》中称:“若普通品之用全三蓝者,由三四色至十余色,于蓝之中分深、浅、浓、淡之差。可与和者,惟墨、白二色。绣之粗者,但三四色,用齐针已足。渐精则色渐多,须用齐针单套针二法。”

《荀子·劝学》篇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此“蓝”为一种名为“蓼蓝”的植物,也称“靛青”。

蓼蓝(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穿衣所用到的蓝色大多是用蓼蓝染色而成。蓝色属于青色范畴。青色包括了从接近于黑色的青蓝到白里透青的鱼肚白。

蓼蓝染色过程(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代刺绣名家丁佩《绣谱》中也有记载:“蓝即青也。画家以花青与滕黄合为草绿。此则物而不化,第守本色而已。又有全用此色,但分深浅,如画家之以水墨代五色者,可分十余种,亦觉淡雅可观。”

蓼蓝可染制出二十二种蓝色(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三蓝绣针法

针法方面,打籽针、锁针、抢针、平针、缠针、套针、擞和针等都在三蓝绣中有体现,较常见有三蓝打籽绣、拉锁绣和平针绣。此处以三蓝打籽绣为例进行重点说明。

三蓝打籽绣是三蓝绣经常使用的针法之一。取三种或以上色度不同的蓝色绣线,绣制时将绣线打结固定在织物表面,再由无数个结紧密排列形成图案,由浅入深逐层打籽,特点是表面肌理丰富,装饰性较强,坚固耐用。其纹样外观既有三蓝色调的和谐优雅,又有打籽绣富有立体感的纹理效果,更加精致。

清代刺绣中还经常会见到平金、打籽、三蓝三者结合的作品。

三蓝圈金打籽绣就是其中的一种。平金绣又叫盘金绣,是将包金的绣线用线钉钉在面料上形成图案。

三蓝圈金打籽绣富贵牡丹纹(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三蓝绣图案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古代纹样的很重要的特点。典型的三蓝绣吉祥纹样有“花开富贵”“蝶恋花”“凤穿牡丹”“八仙过海”“绵绵瓜瓞”等,这些大都是我国传统的吉祥纹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花开富贵”一般为牡丹花图案,牡丹被视为万花之王,是富贵的象征。

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

“蝶恋花”纹样一般由牡丹花和蝴蝶组合在一起,常用来比喻甜美的爱情和美满、和谐的婚姻。

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

“绵绵瓜瓞”纹样取自《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意为藤上结了许多瓜,连绵不断,引申为子孙昌盛、兴旺发达。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类是瓜连藤蔓枝叶,另一类还加上蝴蝶图案,取蝶与瓞同音,以清代尤多。

四、馆藏三蓝绣服装服饰赏析

(一)女褂

1.石青缎三蓝绣博古纹对襟挽袖女褂

(116.5cm×141cm)

该女褂形制为圆立领,对襟,平袖端,呈挽袖折叠状,袖长及肘,亦可做舒袖穿用。衣身通身刺绣桃花、兰花、牡丹、荷花、梅花等四季花卉纹,并穿插刺绣博古纹、万字纹、八宝纹、仙芝纹等吉祥纹样,纹样形态各具特色,并以袄前后中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布局。

裾首处装饰如意云头,寓意吉祥。全身黑素缎盘扣3组,石青色素缎为面,柏坊灰蓝色暗花绸为里,袖口饰彩绣风景仕女纹碧玉石色缎镶边。领口、门襟、袖口装饰多层边饰,从里至外依次为:粉边蓝地织四艺纹绦边、黑素缎三蓝盘金绣花卉纹宽镶边,黑素缎绲边等。

边饰刺绣三蓝花卉纹及盘金如意涡云纹,袖口镶边平绣风景仕女四音纹样,各纹样均含有吉祥寓意。

纹样绣制工艺主要采用三蓝平绣、打籽绣、盘金绣、网绣等,绣工细腻,设色过渡自然。

整件女袄造型端庄大方,面料挺括,纹样丰富多彩,配色素雅高洁,绣工、针法精美细腻,寓意吉祥美好,为馆藏汉族女袄中的精品佳作。

2.石青缎三蓝绣瓜蝶寿桃纹对襟女褂

(99cm×147cm)

其形制为圆领,对襟,平袖端,袖长及腕,袖口宽大。石青色素缎为面,玉石蓝织花蝶纹暗花绸为里。女褂衣身仅领口绲黑素缎边,无其他缘边装饰,全身三蓝绣牡丹、蝴蝶、瓜瓞、寿桃、兰花、菊花、梅花等纹样,寓意“瓜瓞绵绵”“福寿绵延”。胸前、后背绣蝴蝶喜相逢纹样,配以牡丹花纹,寓意“富贵长寿”“爱情和美”。

各式纹样形态生动,均含有吉祥寓意,并以衣身中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布局。纹样绣制工艺主要采用三蓝平绣、打籽绣。

女褂造型端庄大方,面料挺括,纹样丰富,配色素雅,绣工、针法精美,寓意吉祥美好。

3.石青缎绣海水江崖花蝶纹对襟挽袖女褂

(183cm×134cm)

形制为圆领,对襟,直身式褂,平袖端,袖长及肘,呈挽袖折叠状,袖口宽大。石青色素缎为面,钴蓝织宝相花提花绸为里。全身素黑缎盘扣5组,缀圆铜扣5枚。衣身及袖五彩绣花蝶纹,前后底摆三蓝绣海水江崖纹,并以衣身中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散点状布局,白缎挽袖上刺绣仕女风景纹,各式纹样形态生动,寓意吉祥。

衣身纹样绣制工艺主要采用五彩平绣、打籽绣为主,底摆海水江崖纹以三蓝绣为主。其整体造型端庄大方,面料挺括,纹样丰富,配色艳丽醒目,绣工、针法精美,寓意吉祥美好。

(二)女裙

1.砖红色提花绸饰三蓝打籽绣瓜瓞纹阑干裙

(96cm×115cm)

砖红色提花绸为面,灰蓝色提花绸为里,乳黄色棉布腰身。裙身两胁分别由黑色缎条阑干纵向拼接为七栏,每栏间距宽11厘米,黑色阑干宽1.3厘米。前后马面两侧及下摆、裙胁下摆处饰黑素缎镶滚边饰。裙胁下部三蓝绣散花纹饰。

马面下部三蓝绣瓜瓞绵绵富贵纹。纹饰中三蓝打籽绣牡丹花头、三蓝平绣蝴蝶、瓜瓞及其他花卉纹样,绣工精致细腻。这件阑干裙整体纹饰布局规整、色彩搭配和谐稳重,刺绣针法细腻,纹样内容寓意美好。

2.红提花绸镶三蓝绣边盘金打籽人物绣马面裙

(98.2cm×123.5cm)

百褶裙,又称“百叠裙”“百裥裙”,通长用数幅布料制作,周身捏褶逾百,每道褶裥宽窄相同,制作时固定于裙腰。鱼鳞百褶裙通长在褶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固定褶裥造型,走起路来百褶呈鱼儿鳞片的形状,故称鱼鳞百褶裙。此种形制明清时期汉族女裙尤为流行。

马面两侧、底边及裙摆边缘镶海蓝色素缎边,白缎绣三蓝花卉纹宽镶边,白地双龙戏珠蝶纹细绦边。

马面中下部五彩绣戏曲人物纹、凤鸟纹,裙胁下部绣团花纹,刺绣纹样精致、针法细腻。裙整体色彩搭配明亮醒目、面料柔软舒适、百褶做工精致、刺绣针法细腻。

3.深褐缎三蓝蜀绣菊花纹阑干裙

(90.4cm×121.5cm)

深褐色素缎为面,柏坊灰蓝色素绸为里,深毛蓝棉布腰身。裙身两胁分别由黑色缎条阑干纵向拼接为六栏,每栏间距相同。前后马面两侧及下摆、裙胁下摆处饰深褐色缎细绲边。

裙胁下部三蓝绣折枝花、散花、蝙蝠、蝴蝶等纹饰。马面下部三蓝绣菊花纹,颜色过渡柔和,刺绣针法非常细腻。这件阑干裙整体纹饰布局规整、裙身色彩搭配稳重雅致,纹饰造型纤细灵动,三蓝绣针法精细,纹样内容寓意美好。

(三)配饰

1.土蓝缎三蓝打籽绣珍禽瑞兽纹四合如意式云肩

(74cm×13cm)

土蓝色素缎为面,妆红色棉布为里,云肩造型以如意云头为基本纹样,做四向对称连续图纹,云头边缘由内至外饰有白地几何纹细绦边、蓝底白花细绦边、盘金线镶边、黑素绸绲边。

云头上装饰三蓝打籽绣“凤穿牡丹”“狮子滚绣球”“福禄双全”“连年有余”等纹样,纹样色彩素雅沉稳,图案丰富繁密,造型生动可爱,布局灵活多变,寓意吉祥美好,与四合如意云头造型结合,体现出当时制作者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祈望美好的祝愿。

2.黑缎三蓝打籽绣荷包

(15.5cm×9cm)

荷包穿腰部分类似于上小下大两边内弧的等腰梯形,加上方袋部分使整体荷包呈瓶子形状。背、里料都相对细平的棉布制作,面料为真丝铜缎,袋盖四周都以真丝股线编绣缘饰,做工十分精致。

荷包上装饰菊花,山茶花,梅花等。这种荷包在山西、陕西和江浙地区都有流行,区别在于北方,民俗感更强,纹样传达吉祥祈愿为主。而江南地区文人气息十分浓郁,荷包配色素雅,体现出文人的诗情画意与君子情怀。

3.白绸花蝶刺绣旗袖改桌垫

(74cm×13cm)

白绸花蝶刺绣旗袖改桌垫底布为乳黄色棉布,边上是显花的织锦缎,织锦缎表面光亮华丽,花纹细腻,色彩鲜艳,手感丰厚,面料挺括,乳白色布上刺绣四种不同的花,整体色彩清新、高雅、纯洁,用黑色包边更加突出花纹。

采用三蓝绣、打籽绣等刺绣工艺,绣菊花、牡丹等花与蝴蝶相应,蝶恋花的意境表达的非常完美,整体也体现了清朝工艺及纺织技术达到了一个顶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三蓝绣浅析[J]. 韩园园.  山东纺织经济. 2013(11)

2.清代服饰三蓝绣基因图谱研究[J]. 王淑华,柏贵喜.  丝绸. 2019(01)

3.中国纹样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著, 2003.

4.中国传统刺绣[M]. 人民美术出版社 , 林锡旦编著, 2005.

5.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M]. 江苏美术出版社 , 吴山, 2011.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校内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疫情期间暂不对外开放)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传统服饰修复与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民族服饰装饰研究》、《博物馆学概论》、《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造型研究》等。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