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
宁海历史上道教宫观除了强蛟镇四顾屏太极宫外,宁海城区跃龙山有一座青云观,又称龙山道院,位于跃龙山西坡,据传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初,此观依山临溪,叠阁重楼,飞檐畯角,兼有溪山之胜。整座建筑西向,前后三进,每进依山势递升。前为雷祖殿一栋三间,中为望潮楼五间,后为吕祖祠,正屋三层十七间南北两侧厢楼各三间。石板天井,旁有门与百步峻石磴相通(百步峻石磴数十丈,原为跃龙山主要通道),四周墙垣环护,观内石阶相通,远望倍觉巍峨,观旁古木参天绿荫掩映,风景清雅。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雷祖诞辰,观中年年举行拜斗会。拜斗本是道教独有之科仪,为世人对星宿的崇拜而生的敬仰,与人的生死祸福有关。北斗星君掌消灾解厄,南斗星君掌延寿施福。故拜斗是一种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之科仪,亦称之为朝真礼斗。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四方民众聚观,颇为热闹,观东侧有朱子祠、三官殿、跃麟庵、正学学堂等古建筑。
建国初年,青云观基本完好,后曾作过学校校舍及部队营房。《光绪宁海县志》载;吕祖庙内原有陈姓赠铜鼎一口,高四尺,足呈盘螭形。明崇祯九年(1636)清光绪十九年(1839),鼎盖被窃,后鼎也不知去向。现今,此观现已被其它单位占用,已经面目全非,其中出土的几尊三清雕像,已移交政府保管。
百花待放迎花朝
文/应可军
红桃沐雨牛耕春
文/应可军
长江文明是在稻作世界里诞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便为其中代表之一。该文化遗址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下游一带原始文明的发展盛况。遗址文物显示,早在7000年前,这一带先民已把牛纳入了自己的生产生活圈,他们已经开始驯化野生,并利用野牛大铲子般的肩胛骨制成骨耜翻耕农田,对当地稻作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牛,在宁海,有个与众不同的节日,那就是农历四月初八,民间俗称“四月八日牛生日”。据《台州府志》载:“四月八日,浮屠於是日浴佛。人家取南天烛叶染饭作青色以相馈,谓之'送乌饭’”。《台州外书》直接点出:“(四月八日)俗呼为'牛生日’”。这一天,“农夫禁犁锄粪田”,给耕牛好好休息一天。以上两书均没有记载为何把这一天定为“牛生日”,民间传说却是非常的凄婉苍凉。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民间百姓无意中得罪了玉皇大帝,玉帝大为恼怒,发誓要惩罚不识好歹的凡人,他命天牛星取来百草籽撒在人间,顿时,人间成了草的世界,庄稼颗粒无收,田野杂草丛生,百姓苦不堪言。天牛星听说后感到非常内疚,就来到民间大口大口地吞吃青草,同时,又帮人们翻地,老百姓很是感激。不料,玉帝知道了此事,不但不奖赏天牛星,还让它下凡永远留在人间,吃青草,业耕耘。这一天,刚好是四月初八,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后,大为感动,自觉地将下凡的“天牛”敬为上宾,并用乌饭麻糍“招待”,同时用黄酒、鸡蛋喂牛。以后,人们就把天牛星下凡这一天定为牛的生日,在这一天里,牛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待遇。
其实,把四月八日定为“牛生日”,是出于农家耕作的需要。宁海是农耕传家,耕牛是农家的得力助手,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古时民谣“打人难打头,做贼难偷牛”“百姓一头牛,性命在里头”明代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更是爱牛,下令全国严禁宰杀耕牛,让敬牛成为那个时代的共同意识。
因为有这份特殊情感,所以宁海人在给地理实体,尤其是山丘、海岬等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时,牛成为常用的命名理据之一。位于宁海县桥头胡街道桥头胡村落的西南方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有座孤立低矮的小山,海拔57.3米、山坡平缓。这座小山的山形酷似一头眠牛卧伏着,朝东南方向的牛头,昂首伏地,朝东北方向的牛尾逶迤伸展,因此,这座山名也称为眠牛山。牛是吉祥之物,所以,桥头胡村民把眠牛山视为吉祥福地。眠牛山虽小,有了这几只明珠似的水潭,点缀在山体中,就显得山有灵气了。眠牛山原四周是一片海,象山港的海水可以直进直出,眠牛山也就成了海上的孤岛,但眠牛山与海水还是紧密相连的。那时,要登上眠牛山需要乘船而去,当站立在眠牛山巅就可极目瞭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因眠牛山处在象山港口,面向海港,背依县城,所以这座山也就成了重要的海关隘口。曾经在眠牛山的牛头顶上建有烽火台,为维护县城安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此地仍有烽火台遗址痕迹。20世纪60年代初,在牛肚处挖掘水潭时,曾挖出石箭头、石斧等石器文物。
牛头山位于黄坛洋溪大道尽头,黄坛水库不到的公路苦竹岭边,近年有寺依山而建,门口的牛的造型别具一格。
牛台村位于一市镇的南部,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居住环境。该村现有314户共1010人,耕地面积980亩,山林面积5200亩,海涂可养面积4000亩,现集体滩涂养殖500亩,共111户。该村现有党员35名,村民代表40名。因村在眠牛山落脉处,视为风水宝地。以地形似牛腿,故名牛腿,雅称藕台,后写作牛台。
宁海与牛相关的轶事,是与潘天寿国画大师有关。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冠庄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存世的画牛作品一共是三件:一件是《夏塘水牛图》,现存于杭州的潘天寿纪念馆;一件是1958年所作的《耕罢图》,朵云轩在2008年秋拍,成交价1176万元拍卖前存于宁海。潘天寿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独步的造险功夫创作出一幅幅具有生命价值的力作,此《耕罢图》高达两米多,是其画牛作品中极其难得的精品,也是潘天寿存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大画之一。但据说潘天寿给何夫人家乡磐安画过几幅牛,但该县作为县宝,秘不示人。也是因为他的耕罢图,因画的太有生命了,文革时,有人为此攻击他,画牛就是画戴笠帽的农民,牛角就是笠帽帽檐,牛眼酷似人眼,题为耕罢,意为落耕牛,画面只是一堆石头,攻击农村缺吃少穿。真是挖空心思,何患无辞。
好。言归正传。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在宁海各地都有捣乌饭麻糍的习俗。乌饭麻糍是把“乌饭柴”的嫩叶子或果实放在锅中煮烂,然后取其乌黑色的汁卤拌入蒸熟的糯米之中。它的颜色就不是“经典款”——绿色,而是看起来漂亮又美味的紫色。并用乌饭麻糍“招待”牛,这表示与牛同食,同时用黄酒、鸡蛋喂牛。说起酒,在食品都用票购买时,老酒也要用票买。此时政府对牛也优待。每牛发一斤酒票。听说某村小队长谎报牛的数量,多领12斤酒票。最后被撤职进学习班。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