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传佛像3

莲花式无量寿佛曼陀罗西藏 16世纪黄铜 高31厘米根据西藏俄寺的曼陀罗唐卡,无量寿佛的曼陀罗属于密教功行部最常见的曼陀罗之一。此件是西藏流行的莲花式曼陀罗,上部为莲蕾形式,中空,分为8瓣,可以开合,内藏曼陀罗。莲蕾在莲台之上,莲台两侧有日月之形,以示天界。天界与圆形地界或水界的连接是粗大的莲枝主干,主干两边各出两支干,支干卷曲成优美的圆形,最上两枝向上托起日月之形。下面的地界和水界代表六道轮回中的人世间,实际上,这种构图与西藏常见的须弥山图一样,只不过将最上面的须弥山换成了内含无量寿佛的曼陀罗而已,二者在宗教意义上也是相通的。无量寿佛曼陀罗构成比较简单,由9尊无量寿佛组成,中心坐菩萨装无量寿佛一尊,其余8 瓣内侧也各坐无量寿佛一尊,均施禅定印,双手捧甘露寿瓶。9尊无量寿佛虽然形象一样,但名号各异,根据曼陀罗的方位,排列如下∶中心为宏光无量寿佛(rNam snang tshe dpag med),他所面对的一瓣为金刚无量寿佛(rDo rje tshe dpag med),代表正东方向,以下依顺时针方向,各瓣所供分别是∶德行无量寿佛(Yon tan tshe dpag med),代表东南方向;珍宝无量寿佛(Nor bu tshe dpag med,代表正南方向;智慧无量寿佛(Ye shes tshe dpag med),代表西南方向;莲花无量寿佛(Pad ma tshe dpag med),代表正西方向;不动无量寿佛(M g-yo tshe dpagmed),代表西北方向;智行无量寿佛(Las kyitshe dpag med,代表正北方向;普明无量寿佛((Kumn gzigs tshe dpag med,代表东北方向,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曼陀罗世界。

九尊无量寿佛树西藏 18世纪黄铜,错金、银丝 高39厘米在一棵大树的旁枝上坐着9位无量寿佛,大树根部立在大海之中,大海四周环绕着高山。与我们见到的须弥山的模型一样。与图27 的曼陀罗形式结构一致。旁枝上坐着的9尊无量寿佛也与图27的曼陀罗可以对照,只是一个是立体,一个更近于平面。正中坐的是宏光无量寿佛,正下方,即无量寿佛所面对的方向,是曼陀罗的正东方,背后是正西方,它的左边是正北方,右边是正南方,其余方向可以依次推断出来,各尊名号也就依次排定。在藏传佛教艺术中,平面的组合神往往表现了具有立体曼陀罗同样的象征,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内容,需要特别去领会。

不空成就佛东北印度 10世纪黄铜,嵌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珍珠,错嵌银,红铜高215厘米很明显此尊不空成就佛是一组五方佛的成员。其造像的艺术特点与上面四尊完全相同。三叶冠中左侧的冠叶残断。半圆形座下的浮雕形象与前面几尊不同,正面有不空成就佛的坐骑——金翅鸟。金翅鸟为人面鸟身,双手合十,施礼敬印,身后有二翅,足为鸟爪。这种形式的金翅鸟在西藏拉萨的建筑上和一些装饰上均被采用。不空成就佛在五方佛中居北方,羯磨杵(交杵)为其象征,是羯磨部众神的主尊,代表成所作智,一般施无畏印。左手掌心立交杵,此尊不见交杵。

不空成就佛西藏西部 11世纪黄铜,错嵌金丝 高25.6厘米不空成就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禅定印置全踟趺坐的双腿之上。阴线刻双眉,双目细长,鼻梁窄长,下须鼓出,笑容古拙。戴三叶冠,冠叶呈三角形,并与发髻相连。耳后束发缯带沿双臂外侧而下,长至肘部,与身体两侧飘然上扬的天衣相连,形成一道奇特的曲线环绕在身体两侧。袒裸的上身,胸肌劲健有力,小腹部的四块肌肉突出,表现出很强的肌肉感。这与喀什米尔风格中的人物肌肉表现方式完全一致。项链和臂钏很简单,只以一根短连珠代表,镀金。下身着短裙,裙面上以不同的宽条带状的花纹装饰,其间错金。从双肩披落的长发、简单的装饰来看,不空成就佛的形象更接近苦修者。苦修思想与密宗、密法在西北印度的广泛传播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西北印度佛教神秘主义色彩很重,且多出密宗大师也与这种文化背景不无关系,著名的如莲花生大师就来自这一地区。莲座近圆形,莲瓣饱满。莲座置方形高台上,高台如石窟寺的入口形式,四根柱子支撑四角。正面雕一只金翅鸟,代表不空成就的坐骑。背光高大但很单薄,上面部分是头光,有阴线刻划的火焰纹装饰,下半部分圆弧是素面,这种简化的背光形式在西藏西部广泛使用,与喀什米尔的造像完全不同。此像很有可能是西喜马拉雅山地区希玛查雅省一带的作品。清宫所系黄纸签云∶"大利益梵铜刑玛成就佛。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收,留保住进。""留保住"在官方文件中写作"留保柱",清代驻藏大臣,在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776~1778年),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两次驻藏。此像是他二次驻藏回京以后所进。

双身二臂上乐金刚西藏 16世纪铜镀金,嵌松石 高26厘米此尊上乐金刚为一面二臂双身像,主尊上乐金刚双手施金刚叫迦罗印,各持铃、杵并拥抱明妃金刚亥母,二者处于神秘交合的状态中,象征达到成佛境界时悲智合一的极乐状态。同时手持铃和杵正是这种境界的外化表现。上乐金刚头戴五叶冠,高发髻正中交杵装饰,左侧有一轮月牙((candra),作为神秘的护持和修行特征。表情是忿怒与喜悦交汇。右展立姿(alidhasana),右脚下踏威罗瓦(Bhairava),左脚下踏黑夜女神(Kalaratri),所披鲜人首和骷髅组成的长项鉴垂至两腿间,下身着虎皮裙。明妃金刚亥母右手持钺刀上举,左手持嘎布拉碗绕主尊头后,双腿缠绕主尊而住。面部表情与主尊相同,裸身,下身以网状嵌松石嘤珞装饰。莲座表面平坦,莲瓣肥厚。此造像全身镀金明亮,线条圆柔典雅,体现了西藏16世纪成熟的风格。上乐金刚,在清宫也译作胜乐金刚、上乐王佛,是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母续最重要的本尊之一。其根本经典是《上乐金刚怛特罗》,代表了母续中的最高成就,所以在母续诸本尊中,他最受西藏各教派的崇奉。清乾隆帝还向他的国师章嘉胡土克图学习过上乐密法。据传说,释迦牟尼佛曾在西藏西南恒河源头的冈底斯山山顶现形成曼陀罗和本尊上乐金刚,向湿婆和雪山女神传授密法。在他十二臂的形象中,上方二手持象皮于背后,其他手持钺刀和喀章嘎(khatvanga)等与湿婆的法器相同。另外,上乐金刚的头发上罩有一顶瑜伽行者的小帽,同时饰有一轮新月。新月为他最初受到中世纪游方苦行僧崇拜的痕迹。作为嘿鲁迦的成员,他始终是一位佛教神祇,但他的神格特点明显带有印度教湿婆神的影响,除了法器相同外,他的名号与湿婆的另一个名号Shamba(幸运)有关。在佛教传说中,他居住在须弥山——冈底斯山,也是湿婆的住处。这种上乐金刚也称为本生上乐金刚(Sahgja Sainvara)

双身二臂上乐金刚西藏 16世纪铜镀金,嵌松石 高18.5厘米此尊上乐金刚与上图在图像学上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明妃金刚亥母不是双腿缠绕主尊的腰部,而是采取了与主尊相反的左展立姿(pratyalhdhasana),右腿盘在主尊腰部,这也是上乐金刚双身像中明妃较常见的姿势之一,也被称为本生上乐金刚。可能是由于涂金过厚,上乐金刚的表情不再像图31那样的复杂激烈,尽管三目圆睁(包括眉间的智慧眼),但忿怒表情还是有所弱化。头戴五叶骷髅冠,发髻正面有十字交杵装饰。明妃腰部系嘤珞,嘤珞为悬挂连珠纹,十分规则。上乐金刚和金刚亥母脚下所踏的威罗瓦身体平躺,作臣服状,上乐金刚左脚下所踏的黑夜女神跪伏于地,尽管头部已经踩踏得扭到后背,但仍顽强地举起手中的法器,作挣扎状,神态毕肖。其身体外侧的天衣紧贴腋部,顺身体而下至膝部,线条略显僵化。从细部看,加工略嫌粗略,如臂钏、脚镯等,是16世纪的作品,即西藏古典主义后期作品的特点。清宫所系黄纸签云∶"大利益番铜旧利玛(残)。乾隆五十四年(残),(残)进。"

双身二臂上乐金刚西藏 17世纪末黄铜 高23厘米这尊上乐金刚代表的是双身二臂系列中第三种姿势,即明妃与主尊相拥而立,站姿与主尊相对,即左展立姿。这种上乐金刚也可称为本生上乐金刚。以上三种本生上乐金刚在另外一些佛教文献中,并不严格区分,均笼统称为二臂上乐金刚。此尊与前二图比较有很多地方作了省略,五骷髅冠上的骷髅形象模糊,发髻上既没有交杵图案,也没有月牙装饰,脚下不见所踏印度教的神。但是它也有所创新,天衣在身体右侧贴身而走,在身体左侧绕臂后上扬,颇为生动。上乐金刚不再着虎皮裙,改为短裙,在腰带系挂的连珠之间垂挂金刚杵头和金刚杵为饰,金刚亥母的腰部装饰也作同样处理。另外,上乐金刚所挂的长项鉴也不是常见的由鲜人首和骷髅组成,而是改为由金刚杵和十字交杵串接而成,十分独特。莲台较高,莲瓣简略细长。

十二臂上乐金刚西藏 12世纪黄铜 高13厘米十二臂上乐金刚是上乐金刚常见的变化身之一。头戴三叶冠,发髻高耸。正二手施金刚叫迦罗印,交持铃、杵,右手夹持喀章嘎,最上面二手在背后张开象皮。这是十二臂上乐金刚的新特征。余右手分别持三叉戟(trisula)、嘎布拉鼓(damaru)、钺刀,右手最下面的手已折,持物不明;余左手分别持金刚索(pasa)、嘎布拉碗、鲜梵天首,最下手握持正手夹持的喀章嘎。鲜人首项鬟垂至两腿间。下身着虎皮裙,双腿间垂落束发缯带,直到莲座上,十分古拙。从展开的诸臂来看,臂钏的加工极粗略,璆珞也只以阴线表现,并不实铸。双脚下所踏的形象模糊不清。它的莲座配合右展姿作长椭圆形,上下连珠装饰,上沿连珠细小,下沿连珠肥大,莲瓣肥厚,瓣尖略翘起,令人联想到东北印度波罗风格的莲座形式。

双身十二臂上乐金刚西藏或尼泊尔 15世纪铜镀金 高13厘米上乐金刚4面12臂,正二手施金刚叶迦罗印,拥明妃金刚亥母。明妃持钺刀和嘎布拉碗,抱主尊。这种上乐金刚也称为吉祥轮上乐金刚(Sr-Cakrasarinara)。主尊五叶骷髅冠细小,骷髅形象不清。面庞窄小,如童子面,但因面部涂金过厚,特征不清晰。此像中12臂持物十分清楚,除正二手的铃、杵和上二手持象皮外,余右手持嘎布拉鼓、长把斧(parasu)、钺刀、三叉戟;余左手持喀章嘎、嘎布拉碗、金刚索、鲜梵天首。上乐金刚的骷髅和鲜人首长项鬟垂至双腿间。金刚亥母左展立姿,右腿勾住主尊的腰,裸身,腰部系网状嘤珞,连珠密集。上乐金刚着一种短裙,在小腿上,裙下摆微上卷,动感十足,颇为生动。莲座的莲瓣比较特别,瘦长,密集排列。这种莲座样式在尼泊尔15世纪的造像中较多见,表明西藏对尼泊尔艺术的新发展跟进很快。镀金明亮,金属表面打磨光滑平整,也反映出尼泊尔工艺的影响。因此不能排除此像就是尼泊尔工匠所造的可能性。清宫所系黄纸签云∶"利益番铜利玛阴体持兵器喜金刚。嘉庆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收,济咙呼图克图(即胡土克图—引者注)进。"题记内容与实际造像完全不符,明显为后人误认,这种情况在乾隆晚期以后清宫的黄系签题记中经常可能遇到。嘉庆九年为1804年,此济咙呼图克图当是第九世济咙呼图克图夷喜洛桑贝贡布(rJe drn no min han sana tipakshiye shes blo bxang bstan pavimgon po,1760~1810年),此时他正在拉萨担任达赖喇嘛的摄取政一职。

双身十二臂上乐金刚西藏 17世纪黄铜 高39厘米此像与上图相比,图像学特征上略有不同。如同二臂双身上乐金刚像所见到的,十二臂上乐金刚的明妃也有与之相对应的几种不同的姿势,如此尊为明妃双腿绕主尊腰部。这种上乐金刚也称为上乐王佛((Sainvararqja)。主尊发髻正前方有坐佛形像一尊,根据其手印,左手禅定印,右手触地印,结合上乐金刚的身份判断,此佛应是阿闷佛。根据佛教怛特罗中神系的观念,上乐金刚等本尊很多都是阿闷佛的化现;阿闷佛作为金刚族的部主,总摄此类神。另外,我们还可能偶尔见到上乐金刚发髻正中是大日如来的造像。这可能是因为上乐金刚的明妃金刚亥母也是大日如来的明妃。色彩上,此像主尊的须发眉和明妃的发眉均染成橙红色。也有将发染成深蓝色的例子。在密教中,蓝色表忿怒和降伏,所以很多金刚族的尊神身色均作蓝色,如金刚手等。而此处的红色与无量寿佛的红色和红度母的红色不同,并不表示慈爱,而是火焰的象征,同样也是作为除障和忿怒力量的象征。我们常见到唐卡绘画中,忿怒尊神多立于火焰中即是这种宗教象征意义的表达。由于铜色发暗,红色须发显得格外鲜艳。莲瓣窄厚,有弹性,莲瓣中间有一道阴线将表面一分为二。这是一种独特的莲瓣形式,是西藏晚期出现的一种形式。

双身十二臂上乐金刚西藏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或四十八年(1783年)紫金,背光红铜镀金,嵌松石 高51.5厘米此像在图像学特征上与上图一样,均可以称为上乐王佛。背光为大拱门式,火焰环绕,镀金,与深色的佛像形成鲜明的对照。莲座为单层仰莲,莲瓣肥厚。通常而言,单层仰莲莲座一般都配合着供台或者有小型供座使之保持稳定,或者原本它们就是供在龛中。此像原来的供奉形式也应不会有太大的例外。此尊造像来自西藏,因为受氧化的原因,色泽灰暗,当时铸造出来时,色彩肯定非常明亮,我们现在还能从它深色的表面看到一些奇特的反射光泽。紫金是一种西藏引进尼泊尔配方的合金。清代乾隆时期引进宫廷并试验用于造像获得成功,在宫廷造像中留下不少的作品。清代档案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下令仿制宁寿宫班禅所供无量寿佛时,发现它所用材料为紫金利玛,色泽鲜艳,宫人无人能做。于是派人询问京城内西黄寺仲巴胡土克图岁本堪布,并准备派工匠学习。得到的答复是,西藏也没有人能烧炼这种铜,均为尼泊尔工匠所烧制。乾隆帝知道后,很感兴趣,派人要来配方后,下旨令宫廷工匠根据配方试做佛像。它的成分主要包括∶红铜一斤,金三钱,银六钱,自然铜三两,钢二钱,锡二钱,铅二钱,水银二钱,五色玻璃面五钱。

莲花式上乐金刚曼陀罗西藏 13世纪黄铜 高43厘米此造像是以莲枝和莲蕾为形,表现《吉祥胜乐小品》(Srlaghusambara)为根本经典的62尊神曼陀罗的完整成员。居于莲蕾中心的是4面12 臂上乐金刚拥抱他的明妃金刚亥母,立于单层覆莲圆台上,代表曼陀罗的主尊。每个莲瓣上相间排列着4位空行母和4个嘎布拉碗,代表上乐金刚身边曼陀罗内院4位眷属。上乐金刚及其4位空行母眷属所在的莲台被包围在八瓣大莲叶组成的莲蕾中。莲蕾可以随意开启。上有噶当塔形顶盖,可以固定整个大莲叶。揭开顶盖,曼陀罗随之开启,可以看到每一瓣大莲叶内侧面有4层尊神,由下而上,每一层共有8尊,为一组,分别代表以上乐金刚为中心向外扩展的曼陀罗世界,最下一层的8尊代表内院外的第一层院——意轮(citacakra),倒数第二层的8 尊代表第二层院——口轮(vakcakra),倒数第三层的8尊代表第三层院——身轮(kayacakra),最上8尊依次代表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方四隅8位守护空行母。意轮、口轮和身轮的8位尊神均是拥抱明妃的双身形象,四方和四隅的空行母均是一面二臂单腿舞蹈立姿(ardhaparyaikasana)。当莲蕾合拢时,大莲叶外侧每瓣上下各有一幅画面,画面表现的是八大成就者与八大尸陀林(durkhrodbrgyad。尸陀林是印度大成就者们秘密修行和集会的场所,与大成就者的神秘修行生活有关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一些传统的曼陀罗绘画中,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曼陀罗的最外轮是大成就者配八大尸陀林的画框,甘肃永登县妙因寺15 世纪天顶画上乐金刚曼陀罗和美国Jucker藏品中14世纪上乐金刚曼陀罗就是很好的例证。莲蕾安置在粗大的莲柱主干上,主干两侧分别出旁枝三道,卷曲成圆形,对称排列。第二排卷莲中各坐一菩萨,左边可能是金刚手菩萨,右边是观音菩萨,第三排卷莲中有二龙子奔跑过来扶持莲干的场景,龙子头上各有三蛇头表明其身份。人物动感十足,生动活跃。主干的下面是二层圆台作为底座,圆台以细腻流畅的线条刻划作为装饰。八瓣莲花在印度和西藏佛教的传统中,通常都是作为心的象征,同时莲花也是纯洁和高贵的象征,以此题材作为曼陀罗的造型,不仅暗示曼陀罗在瑜伽修行过程中用于观想的作用,也暗喻佛教教法清净无染。类似造型的作品保存实例颇多,且多以无上瑜伽部本尊曼陀罗为主题。这种模式的曼陀罗原型很可能来自于印度波罗时期的作品。如西藏博物馆保存的一尊喜金刚莲花曼陀罗就很典型,虽然与本尊主尊不同,但基本结构完全一致,具有纯正12世纪印度波罗风格的特点,相比之下,此尊造像做工稍嫌粗糙,明显是西藏工匠模仿波罗风格的作品。这种样式的曼陀罗也影响到明代宫廷,拉萨布达拉宫的一尊大威德金刚莲花曼陀罗,题"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也是同样模式的作品。这种模式的创作在西藏一直延续到18世纪。此类造像是比较完整的早期曼陀罗作品,对研究12世纪前后印度无上瑜伽部思想的形成极富价值。

白上乐金刚西藏 18世纪红铜,错嵌金银丝 高20.5厘米头戴五叶骷髅冠,三目圆睁,面相忿怒。双手施金刚叫迦罗印,各持甘露寿瓶,拥抱明妃金刚亥母。金刚亥母右手持钺刀,左手持嘎布拉碗与主尊相抱。白上乐金刚的形象比较单一,只有一面二臂全踟趺坐形象。双腿阴线刻划卷花枝图案,以金银丝错嵌其中,形成色彩明亮的图案,与色彩略暗的红铜色配合十分和谐。天衣高出双肩,绕双臂而下,垂落身体两侧后又飘然而起,线条十分优美。莲座很高,莲瓣匀称。清宫所系黄纸签云∶"利益番造阴体本生上乐王佛,嘉庆十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收,曹进喜交。"此签可能是误挂,根据章嘉国师所编的《诸佛菩萨圣像赞》所列出的图像看,本生上乐王佛是指一面二臂拥抱明妃的上乐金刚,与白上乐金刚根本不可能混淆。"曹进喜"是养心殿太监。白上乐金刚是上乐金刚的变化身之一。从其名号可知他的身色是白色,加之双手持甘露寿瓶,可以肯定他的神格与长寿主题有关。可能是由于他进入密教神系时间较短,流行不广,所以变化身不多。

一勇威罗瓦金刚西藏 16世纪铜镀金 高17.5厘米一勇威罗瓦金刚也雅译为独雄威罗瓦金刚。其变化身只有两种,一种见图41,为多首、多臂、多足的形象;另一种是一面二臂立姿像,如此尊造像。牛头,忿怒面,头戴骷髅冠,发髻上扬,红色,呈火焰形,正中有金刚杵头。右手持钺刀,左手持嘎布拉碗,与阎魔颇多相似处,但是足下不踏牛,暗示了他的威罗瓦系统的出身。上身赤裸,仅有璆珞装饰,下身着兽皮。项髦为长蛇在双腿间首尾相交,令人想到金刚手身上的装饰。左展姿立于火焰拱形门中。拱门周围的大连珠纹珠粒圆润,火焰纹尽管已带有程式化,但仍有写实效果,莲座面隆起,莲瓣肥厚,瓣尖卷起,反映出藏传佛教古典主义艺术的特点。威罗瓦金刚,或称大威德金刚、怖畏金刚、阎曼德迦、降阎魔尊、阎魔锐等。这些名号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前三者的威罗瓦和后三者的阎曼德迦类。从起源上看,阎曼德迦与威罗瓦金刚最初并不是同一尊神,只是后来混同为一。威罗瓦金刚,梵文Vairabhairava,是印度教中威罗瓦神的佛教化尊神,相当于藏文的怖畏金刚vJigs bved的译法;阎曼德迦,梵文作Yamantaka,意曰阎魔降伏者,是佛教对治死神阎魔的尊神,相当于藏文中降阎魔尊gShin rjes gshed的译法。很明显,在藏文里,威罗瓦金刚与阎曼德迦是互相区别的两尊神,尽管它们在图像上已经没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汉文译名里二者已经完全混同。根据他降伏阎魔的传说(详见图172),他的形象上有文殊面,表明了他的归属。其变化身中的大威德金刚、独勇威罗瓦金刚来自于印度教的威罗瓦神,与阎魔无关,所以没有站立牛背上的形象,足下多踏鸟兽和印度教尊神。红黑两种阎魔锐则是典型的阎曼德迦的形象,常站立或坐于牛背上。还有一种是守护坛城的十大忿怒明王中的除灭鬼王金刚,或称阎魔敌明王,代表阎曼德迦系统中护法的身份。此尊的地位极为复杂,多数现代学者的著作将其笼统归入护法行列中,但是由于西藏格鲁派特别崇拜此尊,故除去除灭鬼王金刚明确作为护法明王外,其余诸尊均位列本尊行列。

一勇威罗瓦金刚北京,可能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 18世纪红铜 高93厘米大威德金刚(即威罗瓦金刚)是藏传佛教中无上瑜伽部父续的重要本尊之一,极受格鲁派重视,所以在西藏和清宫中他的造像数量很多。从9面的表情来看,忿怒的情绪更加表露无遗。最上的文殊菩萨面带愠色,正中的大牛头一双椅角大而尖锐有力,面孔须发均涂红,极力夸张其忿怒和威猛。其余各面均作忿怒相。34臂所持法器有∶"于右第一手执钩刀(即钺刀),第二镖枪,第三捣杵(即金刚杵),第四匕首,第五短枪,第六钺斧,第七枪,第八箭(sara),第九钩,第十颅棒(即骷髅棒),第十一喀张(或作章)噶(或作嘎),第十二轮,第十三五股金刚杵,第十四金刚锤,第十五剑(khadega),第十六嘎布拉鼓;于左第一手擎满血颅器(即嘎布拉碗),第二梵天头,第三盾牌,第四人足,第五绢索,第六弓(capa),第七肠,第八铃,第九人手,第十尸布,第十一人幢,第十二火炉,第十三半头,第十四作期克印(karana),第十五三角幡,第十六风帆。"另外,最上二手上举持象皮。16足中"右第一足踏人,第二水牛,第三黄牛,第四驴,第五驼,第六犬,第七羊,第八狐;左第一足踏鹫,第二饕,第三慈鸟,第四鹦鹉,第五鹞,第六鹰,第七八哥,第八鹅。梵王、帝释天、遍入天、自在天、六面童、邪引天、太阴天、太阳天悉皆合掌匍匐而踏于足下之炽盛烈火蕴中俨然而住。"(以上引文均见《米扎金刚墅各法主尊像》图四十三)。很多印度教的著名尊神都被降伏,反映出佛教神系在建立过程中对印度教诸神的有意贬低和对佛教对治诸神的抬高。红铜铸造,且布局严整,线条规范,尤其是莲花瓣形式反映出清宫造像的特点,虽然完全忠实于藏传佛教的图像学规定,但是从其严格规范的工艺特点来看,明显具有清代宫廷造像的特色,所以此尊极可能是内务府造办处的作品。

双身大威德金刚喀尔略蒙古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铜镀金高38.8厘米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诸神中形象较为复杂,面目和手足众多的尊神之一。此像布局极为简明,线条清晰,所有细部一丝不苟,但整体效果略嫌板滞,人物缺乏动感。作品整体镀金明亮,金属表面打磨平滑,具有一世哲布尊丹巴咱那巴扎尔时期喀尔喀风格作品的特点。此大威德金刚有9面,顶上是冷面文殊菩萨。34 臂,正二手各持钺刀和嘎布拉碗,拥抱明妃金刚伯达里佛母(ajravetalt,或有认为是持明佛母Vidyadhara)。莲座的莲瓣是半圆形,瓣尖略翘,底板十字交杵图案泥金装饰是典型喀尔喀蒙古造像的特点。哲布尊丹巴(rJebtsndanpx,1635~1723年)是来自于漠北蒙古地区的最大活佛转世系统。一世哲布尊丹巴出身喀尔喀蒙古实力最强的土谢图汗部,得到蒙古各部一致拥戴。他曾到西藏留学多年,被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看中,着意培养,同时有意提高他的宗教地位和名望,最终他的影响力也被清廷看中,以官方形式确认了他在政教两方面对于喀尔喀蒙古最高的地位。他从西藏回来时,带走了一批优秀的工匠,回到喀尔喀蒙古,开始将藏传佛教艺术风格引进到草原地区,创造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这些作品中有明显的尼泊尔风格的特点,可能是来自后藏的艺术成分。由于他跟康熙帝私谊颇深,曾驻锡北京达10 年之久,所以这种艺术风格对于早期清宫造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0)

相关推荐

  • 拍卖进入疯狂变革年代,唯一“不变”的是“变”!

    2019-07-22 20:28 熟悉我们的老读者都会发现,最近大象平台关注在线拍卖的比例越来越高,2019年,大家会发现各行各业都不算太景气,在古玩圈,不少古董商和拍卖行都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但与此 ...

  • 龘藏冬拍|完好如初的旷世之作:历经岁月洗礼,更显尊贵华丽

    此次喜马拉雅冬拍一改过去混排模式,玩起了花样:上半场以稀有罕见的法器珍玩为主:下半场全是顶级造像,而且仅有22尊,尊尊亮眼.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二零二零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疫 ...

  • 欣赏一下藏传佛教的各种造像,与我们汉传佛教区别还真的蛮大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不同,所以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下面一起欣赏一些老的藏传佛法相 ...

  • 故宫藏传佛教文物概览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统治天下.故宫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距今已有590多年的历史,以其独具特色的宫廷史迹和极为丰富的历代文物珍藏而被举世瞩目. 本文依据故宫现存 ...

  • 【藏传佛教】【造像】北京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精品(三)

    佛海观音菩萨立像  清乾隆(1736-1795年)内陆 高67cm 佛海观音为观音菩萨之秘密变相之一.此尊双身,观音拥抱明妃,展立姿,站于长形莲台上,整体造型具有浓郁的乾隆朝造像风格. 智行佛母立像  ...

  • 故宫藏传佛教法器展(下)

    <妙宝庄严--故宫法器展>开幕 故宫藏传佛教法器展(上) 故宫藏传佛教法器展(中) 第三单元 礼敬法器 本单元主要展示用于礼佛敬佛.祈祷许愿类的法器,包括法衣.法冠.五佛冠.噶乌盒.玛尼轮 ...

  • 故宫藏传佛教法器展(中)

    第二单元 供养法器 本单元主要展示举行法事活动.佛教仪式以及修持佛法时供养诸佛的法器.各类供器用来供养诸佛,使用于不同的场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清代宫廷诸多佛堂内陈设着大量供器,种类丰富,工艺精湛 ...

  • 故宫藏传佛教法器展(上)

    现在正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 <妙宝庄严-- 故宫博物院藏 藏传佛教法器展> 113件珍贵文物 大多数首次露面 这个展览很值得一刷再刷多次刷 第一单元 持验法器 本单元主要展 ...

  • 藏传佛像收藏价值高,它的特征有哪些?

    铜佛像由古传承至今,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所形成的铜佛像造型及供奉选择上不尽相同.近年来,佛像收藏市场被充分挖掘,佛像价值普遍升高,更多收藏者也更加注重佛像的真.精.稀.根据目前拍场的情况,可以了解到藏传 ...

  • 造像史上的顶峰,两岸故宫馆藏的50件魏晋南北朝佛像

    提起佛教造像艺术,就不得不提魏晋南北朝.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均自魏晋南北朝始凿. 佛教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尔后500多年一直默默无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一下子爆 ...

  • 两岸故宫馆藏的50座魏晋南北朝佛像

    提起佛教造像艺术,就不得不提魏晋南北朝.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均自魏晋南北朝始凿.佛教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尔后500多年一直默默无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一下子爆发 ...

  • 故宫馆藏藏传佛教造像精品赏析(下)

    编者简介: 两对半,盛世收藏论坛"造像.古代雕塑"版块会员. 2003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5,459小时.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体系中的重要一系,其艺术分别起源于中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