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分型辨治
发热分型辨治
发热,又称发烧。生活中的很多人,只要一发现发烧,就立即吃退烧药。尤其是年轻的父母,请不要盲目的给孩子吃退烧药。因为各种疾病均可引起发热的症状,但并不能用发热的高低来看病情的严重与否,退热还需分型辩证而定。
六淫、七情能引起发热,内伤也可引起发热。中医认为人体的发热是营卫不和,“风伤营,寒伤卫。”伤寒要调和营卫,热才能退。急性病有发热表示机体正气还强,如三阴本体虚,症状重,但三阴不发热。不发热表示正气衰,如邪遏热伏,表面不发热,实际上是很严重的症候。还有热深厥深,内脏热盛,四肢厥冷,这也是危险的症候。从内部因素来看,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虚为虚热,外邪为实热。发热是一个症状,表示正邪相争的过程,如单纯从发热上看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根据病因病机,可将发热的症候分类为:外感发热、温病发热、内伤发热,三种类型。
一、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可具体分为,太阳发热、阳明发热、少阳发热、太阴、少阴发热和厥阴发热。太阳发热的特点是病之初起,发热伴恶寒,头痛身痛。太阳发热又可分为,中风和伤寒两种。中风与伤寒的最大区别是,中风发热有汗,而伤寒发热则无汗。可用辛温解表法,表一解热就退;阳明发热的特点是发热,不恶寒,往往潮热(属里热),可分为三个阶段。太阳阳明发热不恶寒,阳明实热未结实和阳明里热又结实;少阳发热的症状是半表半里,寒热往来,当用和解法;太阴发热一般不高,手足温,一般为直伤太阴引起,若由传经而来则不发热;太阴发热分为热化和寒化,热化的患者可见低烧,而寒化的一般不发热;厥阴发热多是寒热往来,一阵热,一阵四肢发凉。但和少阳寒热往来不同,因为厥阴是伤寒发热的最后一经,正气盛发热时间多,邪气盛发厥时间多。总之,三阳发热高,三阴不太发热,发热也是虚热。
二、温病发热
温病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均可发热。卫分发热等于伤寒的表热,卫分相当于人体的肌表皮肤,上呼吸道,头部等。这些部位受温邪,只发热不发寒或只微恶寒,或恶寒轻为温邪,这种发热为卫分发热,治疗当以寒治温,辛凉解表;温病到气分烧更高了,包括肺、胃、脾、 胸、胁,比卫分要深一层,相当于阳明腑症和里症;营分发热,说明已经热燥伤津了,此时不能清卫分和气分,要清营才能解决;血分发热,烧也更高了,除了高烧、昏迷、抽风的症状,还可出现吐血、尿血、出斑、出疹的症状,若有出血症状要清热凉血,而不是单纯退烧,因此辨证施治要综合分析。
三、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多虚少实,可具体分为劳倦内伤、火郁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痰积发热、淤血发热、食积发热和骨蒸发热,八种类型。劳倦内伤是由于疲劳过度,阳气受伤下降,脾胃功能不能正常运行,致虚热内生;火郁发热是由外感引起,人体阳气为外邪所遏制不能宣通,要用挥发郁热的办法,不能当做阴虚来治;血虚发热不能单从贫血来看,当然贫血也是血虚,治疗当补血益气;阳虚发热由于虚阳不归根,肾火不归源引起,治疗当引火归源;痰积发热是由于痰阻塞了而发热,有发烧怕冷,胸膈痞满,等症状;食积发热多见于小儿,发烧突然,消食疏导即可;骨蒸发热也就是阴虚发热,五心潮热,盗汗,身体虚热,可用养阴除蒸法治疗。此外,还有脾热,肺热,心热,要看是哪一个脏器的病,区别对待。
总之,发热的治疗原则,可以这样理解和运用:汗法可用于伤寒、太阳、卫分、气分;和法用于少阳,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清法用于里热,营分热;泻法用于里热结实;温法补中益气,甘温除大热;补法用于血、气、热病后伤津。发热病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症候,不要被症状所迷惑,要分清原因部位虚实再立法,全面整体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