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王:晋文公重耳与清明节的故事
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春分节气之后15天,视太阳到达黄道15°时,为清明节气。
“清明”是24节气中唯一一个节日,因为与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寒食节”临近,所以二节合一,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相比清明节,“寒食节”的历史感更饱满,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前697年-前628年)纪念介子推(一说“介之推”)而千古流传。
01
话说当年,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晚年昏庸,宠爱妖冶的骊姬,为了让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在骊姬的挑唆下,害死了太子申生,老二重耳一看这架势,可了不得,赶紧跑吧,于是就和他舅舅狐偃、介于推等一帮大臣逃到了狄国。
重耳,这个名字好奇怪呦!
重耳应当读作重(chóng)耳,重复的意思,他出生时,除正常的耳朵外,耳前还有一个或几个耳赘,医学上称为“副耳”,民间叫做“拴马桩”。
重耳还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晋成公,他的名字叫“黑臀”,应该是这个孩子出生时屁股比较黑青,这反映了当时古人以身体特征命名的流行。
类似还有《道德经》作者老子姓李名耳,也就是大耳朵,是不是感觉古人起名好可爱。
民间有一种说法,副耳是'拴马桩”,这样的人有福气,也算是巧合,舟车劳顿的重耳从43岁开始流亡生活,在外19年,历经磨难,终于在62岁回国,就位晋国国君,励精图治,国富兵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02
19年的流亡,让重耳面黄肌瘦,身体极度虚弱。
有一天,他们团队逃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几日断粮,重耳快要饿死了,他的大臣介子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在山沟里,用尖刀从腿上生生割下了一块,连同野菜煮成了一锅鲜美的肉汤,救活了重耳。
当重耳得知这是介子推“割股奉君“,亲手熬肉时,感动了,汗颜了,表示一定不会辜负忠臣救命之恩。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历经磨难的重耳当上国君后,自然忘不了那些护送他的忠臣,于是他重重赏赐,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03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山西绵山隐居去了。
后来有大臣提醒,晋文公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山火熄灭后,晋文公亲自率人进山寻找,在一棵老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见状,嚎啕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04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
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晋文公重耳为了让全国人民向忠臣义士介子推学习,下令全国上下在介子推逝世这天不能举火炊烟,并把这天称为“寒食”。
05
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寒食”都不烧火做饭,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
“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近,而且介子推给重耳的诗中又有“清明”二字,后来寒食清明逐渐二节合一,到了唐代还要放假一周纪念哀悼。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
“(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而清明除了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四大传统节日外,还与除夕、盂兰节(中元节)、重阳节并称中国四大祭祖孝亲节日,流传至今。
(作者:麒名哥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