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百冬:治未病是何意,你真的知道吗?
当今兴起“治未病”之风,老百姓以为是医界为了谋取利益而炒作的概念,以为是没有得病就需要花钱来医院检查治疗,这实在是误会太深,产生了歧义,有必要说清楚这个问题。
治未病的概念由来已久,是在中国古代趋吉避凶的防患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出自于《黄帝内经》,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等等,古人非常崇尚“治未病”,认为能够“治未病”
的医生是最高明的医生“上工”。古代医家扁鹊回答魏文侯的提问:“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时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因为“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与今人认为能够救治危重急症的医生是最高明的理念相去甚远。
可见古人崇尚的“治未病”就是先进的预防思想,预防就是在认识宇宙万物变化规律基础上的防患于未然之意,这一观念不仅突破了医学本身的社会价值,而且彰显出了大医之道的终极价值。
“未病”不仅是没有疾病的健康状态,而且是健康时疾病未发生状态,也是疾病萌芽尚未形成的阶段,还包括疾病过程中未传变阶段,病愈后疾病未复发阶段,具有广泛的含义。
因此,“治未病”的这种防患于未然之预防观包括对健康的调养,消除疾病于萌芽、隐匿状态,防治疾病恶化以及疾病痊愈后的复发等诸多方面。疾病虽然是遗传、饮食、环境、卫生条件、心理、经济状况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疾病的发生与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人群占到了75%,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解决健康问题和延年益寿的四大基石。因此,绝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来保持健康体魄的。
重申“治未病”中医学的防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大健康”以及民众实现健康自我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遵照《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智慧,人人都可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生。
作者授权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