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TN让公众唱衰新闻界:如何写出媒介批评的惊鸿一瞥 | 评论训练NO.3

@ 秃头所第二次评论训练

评论训练 NO.1

@ 评论训练 NO.2


# TuTouSuo | 0524 # TuTouSuo | 0524

· CGTN被钉死在舆论的十字架上 

五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许,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在推特上发布新闻称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已于长沙去世。随后,经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辟谣,CGTN于十一时左右发布道歉声明。下午一时许,袁隆平教授逝世。

这天,众人悲悯,举国哀悼。灵车经过长沙的街道的十字路口,天气阴沉,百车长鸣,路人纷纷驻足,沉默着痛惜伟人的离去。

也是在这天,缺乏核查,罔顾事实真相的中国新闻界再次成为舆论声讨和唱衰的对象。

🔗 食五谷、做新闻的我们于今日的缅怀与反思

新闻,新鲜之事实闻也。

作为社会与客观世界的中介环节、普利策口中敏锐的社会雷达,与生俱来的公共性便要求新闻生产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传播真相。因为只有真实、客观的新闻,才能促使公众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公众之所以将新闻业看得如此重要,甚至对其要求严苛、吹毛求疵,均是由于这个职业是与社会相互联系,是拥有为公众负责的义务、为正义发声的使命,以及为真相献身的勇气的群体。

很少有职业能够与新闻一样,被赋予如此高的社会期许。他们被认为要怀揣关怀众生的人文精神,要秉持公正客观的坚定信念,要拥有勇敢无畏的揭丑力量。不过,无论这些期许有多么高尚,沉淀下来,那些构成新闻合法性,使之能够安身立命之训,还只是那零星的几个词:真实、准确、客观。

当新闻业成为社会公器,拥有一呼百应的能力之时,公众早已不再允许,甚至决不允许新闻业犯错。

因为对于这个职业来说,这些要求就已是底线。



# TuTouSuo | 0524 # TuTouSuo | 0524

 @ 媒介批评的概念 

 @ 如何写出属于你的灵光乍现 

且不论CGTN在这次对误报事件中是如何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抛诸于脑后,引发国内外一阵讨伐和耻笑。就单是将这几年主流媒体在各大报道中因事实信息不明、报道方式不严谨、罔顾伦理道德犯下的错误就不止是一两件的事儿了。

2016年,澎湃新闻在「东方之星沉船案」中使用煽情手法撰写一首「孩子,别哭,我已回到母亲的怀抱」引发受害者家属及舆论的极大不满;2017年,中国青年网刊文《大学生娶同学妈妈,真相竟然是这样》,以一则谣传数年的杜撰让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纷纷转载;2018年,2019年,2020年,人民网在疫情暴发期发表文章称「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导致双黄连脱销,药店门口连夜排队。

面对如此频发的媒体伦理失范情况,除了表达失望和不解,在网上骂骂咧咧之外。实际上,作为新闻评论员的新传学子,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更为理智和正当地途径骂骂咧咧(不是):媒介批评。

相比于新闻评论什么都说、什么都评的状态,媒介批评的对象更为有限。作为“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媒介批评主要是对新闻媒介及其相关活动作出的专业化的学理性讨论、大众式的新闻评论或其他形式的争辩批判,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媒介行业的有序发展。当然,媒介本身并不限于专业化的新闻组织,同样也涉及互联网媒介、社交媒体等当下较为主流,甚至主导型的媒介行业。

有些学校,像是四川大学专硕会直接考察关于「媒介批评」的内容。但是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媒介批评就像是撰写一则新闻评论一样,只不过考题中不会直接点明告诉你这叫做媒介批评。实际上你评论的对象如果正是一个犯了过错的媒介行业,那么你就是正在写媒介批评了。

从新闻评论的角度来说,大众化媒介批评的格式也必然是以「标题(中心论点)」、「首段(评论事件+中心论点说明)」、段落(分论点)、结尾(总结升华)等四个部分组成。唯一改变的就是你的评论对象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值得肯定和称颂,反而经常是犯错的小朋友,等着你去指正、批评和引导。

就拿这次的CGTN来说,它的错误显而易见:违背新闻真实性要求,以抢时效的思维忽略事实核查,报道出了虚假新闻。该批评的点很明确,作为「家长」的我们必然一上来就是:新闻媒体本应恪守专业价值

这个观点还不赖,毕竟从新闻事实出发,它的核心矛盾点就是专业主义缺失。因此,从「应然和实然」的立论方法上来说,本应做到真实客观(应然)的媒体没有达到要求(实然),评论者从这个角度切入发表意见,批评它存在的错误,指正其未来发展道路——在网络时代不应为了时效性而忽略新闻的本质。一篇带有媒介批评意义的新闻评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但是这样是不是太快了?

我是说,一拍脑门所有人都能想到的论点,是不是有点太自然、太庸庸碌碌、太泯然众人伤仲永了。

是。

一定所有人都会这么写,然后导致阅卷老师会看到一百篇一模一样的伦点。至于分数高低,那就看个人造化了。

作为秃头保姆的我们会让秃头姐妹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想都别想!

🎉 欢迎来到,

🎉 秃头保姆的灵光乍现妙妙屋!

对于一件事情,要把它想得和别人不一样,就只有两个方面可以加强精进。要不咱们就往深了说,比如一个主题给它说得通透明白,要不咱们就往宽了说,把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联系在一起,做一个发散思维。这两个内容相互叠加,就能够有效地呼唤出与众不同的思维。

在CGTN这个事件里,先明确「主要矛盾」:新闻专业主义缺失。那么之前的思路就是从主要矛盾向下扎根,就围绕着新闻专业主义这个点狠狠地批判——这就是所谓的纵向思维。而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横向思考,将「新闻专业主义缺失」与「社会信任」、「新闻业责任」、「新闻工作」、「新闻实践思路」等内容联系起来呢?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得出以下中心论点(在撰写中心论点时,其实将分论点组织起来的过程。如何能够通过有逻辑的话语表达、案例,说服读者你的中心论点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一则评论的诞生雏形。):

罔顾专业性正在损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新闻媒体的公共权力正来自于民众的信任。作为事实传递对中介力量,公众是否相信新闻媒体决定了这则新闻本身是否具有社会意义。因此,当公众不再信任媒体,其所传播的新闻也不再具有消除信息不确定性、沟通群体和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频发出现的虚假新闻正是以消耗媒体公信力的方式消减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及其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这个是从社会公信力的角度出来来思考这次事件以及以往的多起假新闻事件对于新闻业造成的影响。

舆论斥责背后,是社会对于新闻公共性的期待:从舆论角度来看,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多的唱衰情绪,一方面是由于对新闻业未能恪守职责和职业底线产生的失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闻本身是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它与其他信息传播行业不同,它需要为公众负责,具有更为巨大对影响力。因此,新闻业应该意识到这种责任,并及时调整自身角色定位,以满足社会期待。

*这个是从舆论声讨的角度反向思考新闻业的价值,舆论的反应强烈代表了什么意义。

虚假新闻频发将消减新闻业的社会价值:新闻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起承担起信息中介的作用,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以供公众作出正确的社会决策的过程。新闻之所以能够获得社会的承认,正是它与其他信息传播行业不同的以事实为中心,强调真实、准确和客观的情况表达。但是,以CGTN为典型的诸多主流媒体接连作出假新闻报道,不仅使新闻不再受到公众信任,更直接打破了其职业本身的伦理规范,最终将会导致其失去社会职业的合法性和存在的公众认可。

*这是从CGTN事件联系近几年反复出现的新闻伦理失范情况,去探讨虚假新闻对于新闻业的影响,不仅是社会公信力的消减,更是对新闻业可能不再被众人认可、瓦解其职业合法性作出反思。

新媒体迫切要求新闻业转变实践思路:近几年,主流媒体假新闻等新闻伦理失范情况频发,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新闻专业主义缺失,更是互联网环境对媒体的新闻生产造成的影响。快速传播的网络时代,要求新闻媒体要实时地进行新闻传播;更多的传播主体的出现,让整个新闻业的竞争压力更加激烈。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媒介传播环境,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讨论话题。

*这个思路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它从新闻专业主义缺失出发,探究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在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好像特别容易出错?

当然,写新闻评论或者是媒介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适合你的论点,才是你最应该写的论点——最有话说、最有想法,而不是最奇妙、最独特、最与众不同。

# TuTouSuo | 0524 # TuTouSuo | 0524

 @ 新闻评论的几大误区 

 @ 事实不清 | 观点不明 | 自我抒情 

上周我们布置下的作业是关于「北大附中短视频引发舆论争议」的事件。在这个视频中,一位高中生拍摄了她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学习生活。由于视频里的高中生活与众人认知上埋头苦读、穿着尼龙纤维校服跑圈的情况大相径庭,由此引发了舆论的广泛讨论。

从上周作业批改的情况来看,已经比第一次交上来的评论好了很多,最起码一个评论的框架已经初具形态了,这里本班保姆就再讲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1 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标题 

如果我们都如此“平凡”
标题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事件,一般来说咱们的评论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作出的评论,所以在标题中是可以有所体现的,比如「北大附中视频争议:xxxx」;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既然是评论,就必须有观点;这个观点可能是「否定」也有可能是「肯定」,或者是某种建议和意见。目前你的标题就是少了「观点」的呈现,现在标题是一个「假设」的状态。
比如中青评论的标题是「北大附中的“平凡日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平凡」,这个就是一个评论员自己的明确的观点展示。再比如咱们也可以把这个观点展示为「北大附中视频:讨论背后是资源分配的具体矛盾」,这样也可以称之为是一个观点。
 #2 一个没有中心论点阐述的开头 
《北大附中平凡的一天》火了,。【句号】在网友们的疯狂转发中,我们得以窥探【这个改为「感受」可能会更好,感受到……体验】到在作为【这个词可以删去,有点累赘】中国高中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大附中上学是怎样的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轻松的学业压力,开放的学习环境,这些都与我们【这里一个小问题,就是频繁地使用我们会导致「我们」到底指代的是谁变得十分不清晰。这里不如换成具体的表达,比如「这些都与大部分普通人记忆里的…」这样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更加具体,不要太经常使用「我们」】记忆中埋头苦学、挑灯夜读的高中生活相去甚远。当这样的一天被冠以了“平凡“一词,对我们而言真的是五味杂陈,”这哪是平凡,这明显就是不凡啊“。【这里句话有三个问题,第一是最后你用了一个引语,一旦出现引语的话就一定要有归属,比如你可以说,这确如某位网友所言“……”;第二个问题是,读起来有种主观性特别强的感觉,虽然评论是评论员的主观表达,但是它的表述还是要客观一点,不能太感性或者是太具有个人情绪,比如你这里就有点将自己归纳到普通人当中去,然后在进行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是,一般来说,我们撰写评论需要在第一段中就能够从事件里顺其自然地引出评论员对这件事的看法,对于考场评论来说要求更是问题要紧密一些,但你没有观点——你的观点是想说,这件事是不平凡的吗?如果是的话,可以更明确一点——也反映出,标题没有明确观点带来的后续书写上的模棱两可。】
第一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事件阐述太少了,最起码读者是要从你的评论里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也不能太一笔带过,不然很多读者不了解这件事情,会看得云里雾里。
 #3 一个不够缜密的分论点 
视频【这里可以更加具体一些,比如说是视频中的哪些内容——这个问题和上文我说到的一样,就是事件信息模棱两可】让我们【这个词也是,你可以说「让公众再次感受到…」】再一次感受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巨大差异【教育资源在地域、阶层间的分配不均】【可以更加具体一点去阐述什么叫做「分配不均」】。不过,【可以在句子和句子间加一些衔接词,让表达更加顺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能够理解的【为什么能够理解呢?评论是需要去说服他人,所以你不能直接下一个「结论」,咱们得摆出理由,比如「不过,就目前而言,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和地区社会生活差距等客观因素,教育资源确实暂时无法达成完全的平均。但于此同时,我国也不断通过……等公益计划和兴建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方式,不断改进……」】,国家也在协调着各方资源。“西部支教“”山区支教“这些国家倡导的公益计划目的就是减少地区的教育资源差异,让孩子们都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建设家乡。但在相关报道中我们总是可以听到类似“走出大山”这样的词,从侧面反应了基础教育设施的不完善,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里感觉稍微有点极端,因为你的对比的内容是山区和北京,这就是极和极的对比,实际上这个视频引发关注的点是因为拍摄者的生活和绝大部分的普通人都不是很一样。所以你可以更靠拢这个方向去进行评论,强调目前教育资源虽然在不断平均,但还是存在很多普遍性的问题。】
这一段你的分论点其实还算是清楚,最起码是能够看到分论点是——教育资源分配虽在发展却仍然存在矛盾。
“在人口大省就意味着激烈的竞争”【还是和之前一样,引语最好是有归属】,因高校资源的分布不同,人口数量不同,在山东、河南、广东等人口大省,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北大附中那样的求学生活,在高考大省学子的眼中是那样的不可思议。纪录片《高考》把安徽毛坦厂中学带入了人们的视线,让我们知道在这个环境下有多少学子为求学付出了数不清的汗水和日夜。而北大附中的轻松惬意、丰富多彩与毛坦厂的机械高压、单调乏味形成了强烈对比。毛坦厂中学和北大附中,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还原了当下学子的求学之路。【你这里的叙述就有点像是「事实呈现」,你的观点实际上应该从这种事实情况中延伸出来,比如这样不同背后,实际上还是教育资源、教育情况在不同阶层、地域之间的差距,它是在反映社会矛盾点的。】
其实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可以承接起来,比如你的第二段最后可以按照我说的改成和你第三段可以衔接起来的那个内容,那你的展开就会更加顺畅。在写评论的时候比较忌讳就是东一句西一句,这件事情的核心就是北大附中和其他高中之间的差距,那咱们就不要去说其他贫困山区的事情了。
有一个主导的内容会让评论更加严丝合缝。
 #4 一个自我抒情的表达 
我们在感慨北大附中学生幸福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在感慨与自己高中生活的巨大反差。在印象里高中生就应该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无止境的刷题学习,吃饭都得跑着步,按时按点地完成每天紧密的学习安排,这样才可以在高考取得好成绩,上个好大学。北大附中给我们重新定义了高中,你不必为作业通宵,不必为吃饭跑步,你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你可以看更广阔的世界,你被赋予了很多的自由去研究你所热爱的事物,最终,你还可以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无疑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高中生活。【这一段的内容有点像是自我感概了。甚至有点感觉脱离评论,就是评论员自我的感情抒发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从本质上来讲,这一段和你的第三段没有区别,讲的都是北大附中和其他高中的一些不同。如果想让你的评论层次感更强,更厚重一些的话,最好就是你这一段可以直击这种不问题的核心——教育资源问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中国社会分层】
其实在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大家目前在撰写评论时普遍遇到的问题:中心论点不清晰,文章里没有体现一个核心的论点,分论点永远在一个层次上讨论问题,比如永远在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
如果这篇评论想要写得更有深度,还是我在上文说的那样,可以考虑从「深」和「广」两个角度出发。比如将本次事件和舆论热议结合起来:舆论为什么爆发讨论,背后反映的社会矛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矛盾点,如何能够解决或者是缓和这种矛盾?
这样一来,整个评论的层次就起来了。

🎙️ 话筒给你
✍️ 笔也给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