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战争中,双方动辄几十万大军,真实性有多大?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原的人口也不过千万人左右,可打起仗来,都是几十万的大场面,例如蓝田之战秦军20万楚军30万,长平之战秦军60万赵军45万,秦灭楚之战秦军60万。到了明清的时候,全国的人口有五六千万,一场仗最多也就十多万人。人口越来越多,战争的规模却越来越小,主要是有这几个原因。
一、军制的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军制,兵农不分,兵就是农,农就是兵。例如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将河内郡15岁以上男人全部征调从军,后来,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抓壮丁。
因为不是职业军人,大多数充军的平民主要负责辎重运输和各种劳役,简单的说,就是在兵农不分的早期军制下,如春秋战国时期,出战人数的统计口径是包括所有成员的的,其中含仆从、劳役等等非战兵成员。战斗成员和非战斗成员的比例打开三七开,即十万大军中,真正参与战斗的只有三万。
唐朝之后,募兵制成熟,职业军人成为战争的主力,统计口径才转变为直接参加战斗的战兵和部分辅兵,而将仆从和劳役划了出去,从表面上看,战争的规模确实“小了”。
二,纸面与实际的差距
战前动员是战争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比如皇帝下诏书,要出兵五十万,但这五十万不是今天下诏书,明天就能出发的,先要将诏书下发的各州郡,各州郡再从民间征兵,这期间还要补充粮草军械,全部准备好后,再讲各州郡征调的士兵集结起来,最后才能出兵。拿着一个过程需要多久呢,《汉书·王莽传》记载:“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所以很多情况下,实际参战的兵力远远达不到预期。
比如在昆阳之战中,王莽4月下诏征发42万大军,5月从洛阳出发,6月与刘秀在昆阳大战,这前后不过两三个月,哪有时间征集42万大军,所以最有可能的是,王邑先带着洛阳的现有军队先出发,其他州郡的军队征集完毕后再出发,42万大军是分批次出发的,《后汉书》中就记载:“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
另外还有淝水之战,苻坚下诏,全国“十丁遣一兵”,征发112万大军,苻融、慕容垂为前锋,领兵25万先行出发,苻坚率60万步卒和27万骑兵紧跟其后。淝水之战爆发时,苻坚的87万大军还在项城,正在参与战斗的只有苻融的25万前锋。
三,史料的丰富程度
年代越近,史料越丰富,关于战争中参战兵力的记载也就越详实。比如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我们只能从《史记》《左传》等几部少数史记中寻找线索,但到了明清时期,除了官方史书外,还有大量的个人编纂的史书留存,其中不少作者还是当事人,各方佐证之下,基本能搞清楚战争的实际参战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