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II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迁都洛阳 2024-08-04 23:31:50 文/诗来 很多朋友对北宋都城开封的了解停留在想当然的层面,对唐末以来开封的发展史,以及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不够了解。这种缺乏了解导致我们往往凭着一股想当然的热情去思考问题,比如认为北宋时开封“多么多么繁华”,北宋时的开封“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城市,到处都是金碧辉煌,街市十分热闹”等等。本文试从文献资料入手,剖析北宋定都开封的真实背景,以及北宋时汴京的相对真实的面貌。 宋代百姓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美好 由于宵禁制的解除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时的汴京确实堪称一座繁华的大城市,百姓生活也相对丰足一些。但我们没必要将这种繁华程度人为地夸大。事实上,有宋一代,农民起义极其频繁,仅北宋160余年就发生农民起义203次。众所周知,农民起义的原因无非是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贫农想做佃农而不可得,乃至彻底无地可种。试想,如果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真的那么发达,那些无地可种的农民肯定会克服种种困难,前往大城市谋生,而不必铤而走险。宋代在制度架构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冗官冗兵,养活庞大的官兵队伍的所有重担都要压到农民身上。而我国古代各王朝的粮食出产总量基本是恒定的,养活如此庞大的官兵队伍的唯一方法就是加重农民的赋税。纵观我国古代各个王朝,汉唐明的平均值率都是恒定的,都是十五税一(清朝是十五税一到十税一之间),而宋朝的税赋水平,几乎是这个平均值的5倍。对于宋代的赋税水平,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的宋史专家张邦炜老先生在《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中写道:“宋代佃农、自耕农分别负担哪些租税以及负担如何沉重,学界论述不少,这里不必重复。总之,宋代的实情是'民间苦赋重’,宋代农民的幸福指数并不高。”可以想象,在如此高的税率和各种苛捐杂税下,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灾害年份,除了揭竿而起,农民几乎没有其他出路。之所以我们会误以为宋代老百姓生活很富足、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是因为宋代确实不是亡于农民起义,二是宋代对农民起义有一套有效的对付方法。早在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胤总结历代兴亡教训时,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宋朝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产生大量流民,官府就会把流民中的青壮年招募为士兵,这样一来流民灾民中只剩下老弱妇孺,想起义也力不从心,这是宋朝惯用的套路。宋朝兵力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40万,大部分是招募流民而来,当然这些士兵拿着饷银最后变成了顺民。宋朝也得到了反噬,因为这些士兵后来大部分成为空额,军饷被官员贪污,王安石变法裁减了60万士兵(空额),等到金兵南下的时候,80万禁军满打满算只剩下3万正规军。提到北宋汴京的繁华时,很多人喜欢用《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作为例证。单以后者来看,靖康之变后,孟元老随宋室南迁,目睹半壁江山的沦丧,他对生于斯地长于斯地的旧都汴京充满怀念。秉持着对故国和旧都的怀念之情,他笔下对北宋汴京的描述难免有夸大、溢美之嫌,此亦是人之常情也。 北宋定都开封本身就是无奈之举 很多人提到开封时,动辄就说“北宋时开封多么繁华”,并以此自居。殊不知,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胤压根不愿意定都开封,定都开封实在是一个无奈之举。北宋建立初年,至少有两座城市曾被赵匡胤考虑定做国都,一是西安,一是洛阳。自唐末五代以来,西安(长安)屡遭战乱,在安史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中受破坏尤其严重;此外,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沿海,以及王朝面临的外部威胁从西北地区的匈奴和突厥转变为华北、东北方向的女真、契丹、蒙古等因素,客观上注定西安已经不适合定都。下面着重说说洛阳。作为东汉等多个王朝的都城以及赵匡胤的出生地,洛阳素有“王者之气”,在北宋建立之初乃至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赵匡胤都有定都洛阳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因素而未能实现。北宋建立之初,天下甫定之时,赵匡胤就想过要迁都洛阳。赵匡胤很清楚,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无险可守。要守住都城必然要大量囤积兵力,这必然会出现“冗兵”,增加财政负担,使国力受到很大消耗。相反,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易守难攻,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因“冗兵”而导致的财政负担。但由于政权建立初期,赵匡胤主要精力用于解决内部问题,迁都一事并未成行。到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率群臣巡游洛阳时,以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为理由,赵匡胤再次提出迁都洛阳,却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大臣们反对的理由也很多,比如说洛阳宫殿残破、缺乏军粮、百姓贫困等等。但赵匡胤还是执意打着祭祖的名义住在洛阳,想借机迁都。此时,不仅是诸多大臣反对,连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也站出来反对了。赵匡胤见群臣跟自己唱反调,便告诉赵光义自己真实的意图是希望都城先迁到洛阳,将来再迁往长安,从而依据长安险要的地势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但赵光义却不以为然地说,“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就这样,在群臣反对的浪潮下,直到赵匡胤驾崩,都没能实现迁都洛阳的想法。而赵匡胤“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的预言在此后也成为了现实。赵匡胤很清楚:北宋建立十几年了,大多数官员已经在开封深深扎根了,迁都必然会动摇他们的利益;赵光义身为开封府尹,十几年的苦心经营,让赵光义在开封坐拥了极大的势力,当然不愿意由于迁都而使自己在开封盘根错节的利益受到损害。当然,从客观条件来看,五代之后的开封由于漕运的便利和前朝的政治遗产,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无论如何,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对开封无险可守的分析是很精辟的,这是赵匡胤一直到驾崩前都念念不忘迁都的最大原因,也最有力地证明了赵匡胤定都开封是一种实属无奈的政治妥协。 在古代落后的农业社会里,城市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无论如何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使以“富足”著称的宋朝,百姓所谓的幸福生活也就是一天能吃上三顿饭而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的发展有无奈,有妥协,也有遗憾。以朱仙镇来说,北宋时的朱仙镇并不出色,其最繁华的时候是在清朝前中期。更重要的是,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放在历史的长河来看,无论是朱仙镇还是开封,它们最繁华的时期或许不在宋朝,也不在清朝,而是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中国。 赞 (0) 相关推荐 赵匡胤与朱元璋晚年,都提出迁都计划,为何两人都没能成功 公元976年,赵匡胤游览故乡洛阳,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不是理想的都城,于是提出迁都洛阳的计划. 公元1391年,朱元璋命令太子朱标巡视关中,考证明朝都城事宜,其实就是 ... 赵匡胤欲迁都长安,遭群臣反对后妥协,预言出北宋百年后的国运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禁军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率军杀回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逼迫后周恭帝禅位.随后,赵匡胤登基称帝,改元建隆,国号 ... 赵匡胤的遗憾,后来成了宋朝无数人的噩梦,迁都为什么总是这么难 李煜到了开封,他之后的事情,作诗也好,有不臣之心也罢,对于赵匡胤和大宋来说,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赵匡胤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宋朝在平定周边这些政权的时候,对待他们的君主态度一致的,只要你投降,保你平安 ...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想迁都洛阳,皇弟赵...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想迁都洛阳,皇弟赵光义极力劝阻.宋太祖解释:"开封无险可守,而洛阳.长安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更适合作为国都."不料赵光义说道:"国运能否长久,在德 ... 隋炀帝迁都洛阳,真的只为自己享乐?这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吗?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便定都长安,从此在这里开创了属于隋朝的盛世.没想到这个盛世王朝竟然二世而亡.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杨广继位,原本富庶昌盛的大隋王朝最终亡在他的手中. 在隋炀帝诸多暴政当中,征发民力,修建 ... 唐朝安史之乱后,丢失西北大片疆土,为何不迁都洛阳? 唐朝安史之乱后,西北战场的唐军主力东调平叛.吐蕃趁机夺取了河西.陇右,隔绝并最终侵吞西域, 常年寇掠陇右和巴蜀,占据居高临下地利,俯瞰中原大地,直接威胁唐朝中枢心脏地带,也成了唐朝生死攸关的头号大敌. ... 【文学时代微刊】《作家专栏》总第094期:中国北方民族史话·拓跋宏迁都洛阳强行汉化|李铁(北京) 文学时代微刊第1810期 <作家专栏>总第094期 ·中国北方民族史话· 拓跋宏迁都洛阳强行汉化 特约作家/北京·李铁(原创) 游牧民族文化方面相对落后,因此北魏早期,仍然有着很浓厚的奴隶 ... 【文学时代微刊】《作家专栏》总第138期:中国北方民族史话·武则天迁都洛阳再次失败|李铁(北京) 文学时代微刊第1962期 <作家专栏>总第138期 ·中国北方民族史话· 武则天迁都洛阳再次失败 特约作家/北京·李铁(原创) 武则天之前,曾有拓跋宏迁都洛阳,动用国家力量强制汉化,最终使 ... [煮酒论史]聊聊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时间:2021-02-26 11:57:45 来源:本站(吾爱诗经网)整理 作者:纵横五千年 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北魏时期评价非常高的一位皇帝.拓跋宏继位时只有5岁,由他的祖母 ... 鲜卑的故事(七十五)以迂为直,迁都洛阳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两度临朝称制,长达十四年的文明太后冯氏去世,时年二十四岁的孝文帝亲政. 孝文帝 像 亲政后,孝文帝继承太后遗志,继续重用汉族士人,改革旧俗,全盘推行汉化.效仿汉家王朝的礼仪 ... 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何不待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而一定要迁都洛阳? 武则天的上位可以说是一部传奇史,从一个小小的宫女成功成为女皇帝,在唐朝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武周王朝.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何不待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而一定要去往洛阳,将这里定为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