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的特征

作者:pplong

(此文发表于《上海教育》杂志2021年4A刊上)

上海市的春季高考,是践行综合评价的一个典型事例。在春招录取中,招生学校既要参考考生在春季高考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考试成绩,还要参考学生提交的高中学段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招生学校通过组织面试,对学生道德品质、专业意愿、个性特长等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录取的名单。

简单地说,综合评价是一种多指标评价,通过规范的方法、对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各种指标加以测评,以从整体上做出价值判断。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用在中高考等招生环节,更多地适用于评估区域、学校等的办学效益,在对教育活动及其整体要素做出价值判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评价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在评价目的上注重整体性。目前的各种考试和评价,诸如期中、期末考试,中考和高考的统一性考试科目等,基本上都属于学业成就的测评,侧重于对学生智育的考量。综合评价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注重在“五育”的各个领域设置观察点,确立测量指标,积累测量的数据,建立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核心的育人质量标准体系和测评体系,从整体上来衡量学校的育人质量、学生的成长特质。

在评价主体上凸显多元性。综合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制度设计,让相关的利益方都参与其中。政府和督导机构确定了学校办学的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等,是综合评价的主要设计者。学校是落实上述各项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实践者,在育人路径的选择、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办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有着鲜活的经验,也是综合评价的重要落实方。学生和家长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对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切身的感受,在综合评价中他们的意见很具有代表性。学校和区域教育是否发挥了文化高地的作用,是否有效促进了社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需要给社区各界一个评价的通道,让他们各抒己见。

在评价内容上呈现综合性。倡导综合评价,并非要削弱现有的学业成就评价,而是坚持学业成就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运动技能与健康习惯、审美与表现能力、研究性学习、个性特长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评价;在关注学校的学业质量的同时,更多关注学校在育人目标、课程设置、学业负担、教师质量、教研活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以及政府投入等维度的发展指标,对学校的办学状况给予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突出多样性。重视过程性评价,针对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对学生、学校较长时间的持续测量,形成有关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的数据,从中分析成长和变化的趋势和特征。重视结果性评价,依据质量标准来判断学校教育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是否完成了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习要求。重视表现性评价,通过演讲、实验操作、调查研究、作品展示、戏剧表演等多种方式,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任务,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评价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的掌握情况,更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重视发展性评价,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把教学和评价融为一体,着力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全人发展、主体发展和差异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看待学校,而不是用一把固定的尺子对他们进行分类。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各地积极开展综合评价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各地、各条线都积极探索,相继构建起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体系大多存在内容相近、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等情况,大家分别从不同的渠道去监测基层的教育教学状况,导致基层负担过重。比如说,综合评价的指标虽然内容广泛,但较多以学生行为的纪实性记录为主,可监测、可操作性不强,评价数据的深度挖掘不够。等等。要深入推进综合评价,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目标、内容、方法等维度明晰评价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明晰评价参与各方的职责,相互协同,各司其职;再一方面需要统筹协调测评的方式和流程,既确保综合评价的高质量,又尽量减少对基层学校教育教学的干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