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庙(十八):风陵渡口再相遇,谁能灭烟尘?
47
陕军趁虚占了永济蒲州至风陵渡一带数十天后,日军东线战事完结,集兵力于西线,运城驻军开始频频西进。
1938年8月8日,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整整一年又一个月后,曾经在卢沟桥事变的南苑战斗中表现卓越的日军第20师团39旅团,从运城扑向蒲州。
此时,中国人所要打造的中条山防线上,各驻防部队尚未完全到位。
而在这里防守蒲州-风陵渡防线的,则是孙蔚如下属的38军教导团,38军的主力17师尚远在晋东南,在中条山的最东头。
所以这里就形成了日军一个旅团对中方一个团的战斗,而众所周知,在抗战初期,日军与中方的战斗力基本上在1:4左右,在正面战斗中,中方兵力没达到日方兵力的四倍以上的话,基本上毫无胜算一击而溃。
然而在这场兵力悬殊的中条山阵地上的第一次正面较量中,陕军的表现第一次让日本人感受到了西出山西竟然会如此费力。
这种困难与从娘子关东进山西时大致相当。
日军20师团的指挥官或许不知,这次在黄河岸边顽强阻抗他们的这支由三个营组成的38军教导团,曾经在娘子关口与他们拼命厮杀过。
当时赵寿山率领17师北上保定时,跟随17师北上的就有这支由警卫营扩充而成的教导团,教导团装备精良作战英勇,是38军中的王牌部队。娘子关一役中,17师由一万三千人打到只剩下不到三千人,教导团则由两千七百人打到了仅有数百人。
娘子关一役后,赵寿山率17师退往晋东南的高平一带休整,伤亡惨重的教导团则返回陕西休整扩军。
这次,教导团经过半年多的休整完毕,刚一渡河,就又遭遇了自己的老对手日军第20师团。
半年多前,他们在娘子关口抗击日军20师团,是为了不让他们进入山西攻打太原;半年多后,他们在蒲津渡口抗击日军20师团,是为了不让他们攻过黄河,这是一次更为坚决的战事,因为黄河西岸就是他们的家乡。
这一战役,又称“风陵渡保卫战”。
在黄帝大战蚩尤损失爱将风的旧地。
48
攻向风陵渡的日军第20师团39旅团,配有四个炮兵中队,三个坦克中队及十余架飞机,气势汹汹分三路而来。
原本预计一日可毕的一个小战斗,日军耗费半月之久,却都未能攻破这条狭窄通道,实在出乎了39旅团长高木义人的预料,先前在攻打运城各县城时,几乎都是不费吹灰之力一天攻占好几个县城。
后来在天降大雨的情况下,大雨冲垮了中方挖出的防坦克沟壕防线,日军才得以凭借坦克向前推进到永济城下。
负责防守的教导团三个营中,第三营的营长张希文是当时教导团在娘子关打剩百余人时的生还者,而且在娘子关时还担任过代理团长一职,这一次,他决定又一次深入虎穴偷袭敌军。
张希文率全营夜袭日军,没想到遭受埋伏,六百余人最后只有二人生还,在娘子关口侥幸生存的张希文与全营新扩充的战士全体殉国,丧命于那个叫西姚温村的村庄中。
刚刚组建而成的教导团三个营,一夜之间变成了两个营,两个营要防守风陵渡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防守数千配备有大炮坦克飞机的凶悍部队的进攻。
这支部队当年在娘子关口浴血奋战坚守了十五个日夜,如今在蒲津渡风陵渡口又一次浴血奋战坚守了近一个月。
这一个月的坚守为中条山沿线的设防争取了最为宝贵的时间,一个月后,中条山防线上中方各部逐渐集结到位,第四集团军的38军、96军、独立46旅和独立47旅等部在中条山南麓腹地部署完毕,教导团遂撤出风陵渡防线进入中条山,此时,中条山防线已基本上从东至西联成了一片。
此战以后,中日双方隔山对峙。
此战以后,日方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对中条山阵地的扫荡清缴,大规模的进攻多达十余次,却从未完全成功过。
这十余次扫荡清缴的重点仍然是针对中条山西段第四集团军所防守的虞芮两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生在芮城黄河岸边到平陆茅津渡一线的陌南战役。
(未完待续)
前文链接:
系列连载:
-----ph手记,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