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寻迹 || 王文丽:邂逅东湖
邂逅东湖
文/王文丽
一
一直相信,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缘。我与它这般的邂逅,便是如此。
二十多年来,我曾数次行走在西宝北线,途经东湖南广场,自己却始终浑然不知,直到两年前的秋末,一次因公外出,到达事先约定的下车地点,看到矗立在东湖南广场上高大的汉白玉苏轼雕像时,才恍然大悟。
那一刻,我在惊喜中邂逅东湖。
晚秋时节的东湖,金色的秋阳洒落在湖面,泛出微波粼粼的金色光芒,火红色的五叶爬山虎罩住了湖边一整片墙面,倒映在湖面的垂枝依然焕发着绿色的勃勃生机,湖岸边,几位翩翩少年,手捧书籍,正拂柳吟诗,不远处,三三两两的游客正用相机镜头记录着东湖晚秋的景象……放眼望去,此时的东湖,宛如一位历尽风雨沧桑的老者,古老却又呈现出一幅肃静之美。
两年前与它匆忙邂逅至今,都因琐事牵绊,未曾再进去过,再访的念想,却一直在心里,随着时光的流逝,与日俱增。
季节辗转中,温暖的春天来了,百花竞放,东湖的垂柳又发出了嫩绿的枝芽,可爱至极。阳春三月,牵手时光,相约东湖,再次走近它,在和煦的春风里,轻拂千年垂柳,了解东湖历史,穿越时空,感悟这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笔下的历史情怀和他历经风雨坎坷,宦海沉浮,三次遭贬的人生悲喜。
二
东湖,地处凤翔城东南角,相传周文王时,有凤凰在此饮水,故又名“饮凤池”。北宋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曾相度地形,扩大疏浚,植柳栽荷,建亭修桥,引城西北角凤凰泉水环城东流入池,并改名“东湖”。延续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它是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的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湖岸古柳环绕,湖中荷出碧波,园内藏有苏轼、梅、兰、竹、菊手迹石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一百五十余通,诗文书画、亭廊阁壁,古朴典雅。特色景点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苏祠仰象、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
“东湖暂让西湖美, 西湖却知东湖先”。东湖与闻名于世的杭州西湖南北遥望,皆因苏轼而名,因此东湖与西湖被称为“姊妹湖”。春天的东湖,柳浪如烟,花开似锦,一树千花,令人陶醉。湛蓝的天空下,嫩绿的柳枝,在春风的摇曳中诉说着千年历史。
置身东湖,每一个亭台楼阁都是一处美丽的风景,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苏轼。
喜雨亭,是东湖最有名的景点之一,为苏轼所修,原址凤翔府内,后搬到凤翔东湖。宋嘉佑七年春,关中大旱,苏轼奉太守之命登太白山祈雨,后来忽然天降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缓解了旱情。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此时,苏轼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
一览亭,位于东湖东岸,是东湖景点中最高的建筑。沿青砖台阶登上一览亭,可远望终南,观秦岭山脉中的太白山,近可观雍城全景,俯身可瞰东湖全貌,一景一物,尽览于心。
在东湖中心,建有纪念苏轼和夫人王弗之间忠贞爱情的鸳鸯亭,感念苏轼君子仁德之风的君子亭,有取自诗经《蒹葭》中“伊人宛在水中央”的宛在亭,有仿苏轼在杭州西湖建断桥而成的断桥亭,有怀念苏轼秉笔直书上谏言的洗砚亭,春风亭意指读苏轼诗文有如沐春风的温润……而看到的沧浪桥、瞻坞桥、幽馨桥、跨虹桥等一座座形态各一的精致小桥又连接着各亭台楼阁。
一座与石桥相连的院落,门楣上写着会景堂。轻步入内,琳琅满目的泥塑、民间刺绣手工艺品、凤翔马勺脸谱呈现在眼前,在这里,历史建筑与民间艺术交相辉映。会景堂,亦是东湖一大胜迹,有关资料显示:“会景堂,最初位于城东南的南溪河岸,叫做会景亭,因苏轼曾多次游览,并留有诗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凤翔知府傅世炜将其迁入东湖,更名为会景堂。”
苏轼“东湖”诗中写的“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的苍石螭,在东湖北门之左,是个张口吐水的石龙头,叫“苍石螭”,东湖水流的源头,指的就是它。
三
查阅相关资料,详细了解苏轼的生平,景仰之情在心中再次油然而生。
“苏轼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幼承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天姿特异,勤奋好学,青年时已成为名满蜀州的俊秀。嘉佑六年(1061年)十二月苏轼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初涉仕途的青年苏轼,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牢记父亲“不为苟生”的教导,把“有益于世”作为理想追求。在政治舞台上刚一亮相,就表现出了忧国忧民、敢言敢当的不凡品质和正直坦率、超然旷达的豪爽个性以及匠心独具、挥洒自如的旷世文才。初任,正值元昊叛乱之后,民贫役重,他改革衙前之役、整治衙规、免除积欠、平反冤狱、官榷予民、使百姓受惠。并疏浚饮凤池,引凤凰泉水注入,修成东湖。在此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苏轼在凤翔成诗一百三十多篇,书法绘画也成就卓著。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在这里,“致君尧舜”的理想通过目睹世态炎凉,民生疾苦得到蜕变,仕途的历练,贤夫人王弗的点拨帮助使年轻气盛的苏轼走向成熟。”
苏轼著名的“三记一论”《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论》等名篇均成于凤翔。同时在凤翔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书法之作,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
民国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曾经评道:“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苏轼的魅力,不在于富可敌国,不在于权势显赫,不在于长命过百,而在于他一直在认真努力体验生命博大的厚度。人们敬佩的是苏轼面对挫折的态度,“纵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人生如初恋”的达观心态。苏轼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诗中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这首语带诙谐的诗句,却丝毫未减北宋这位豪放诗人的本色。
喜雨亭前,许多老人跟随着一首欢快的歌曲正在尽情摇摆,站在亭台内领舞的那位老者,精神矍铄,舞姿轻扬优美,令众多驻足者啧啧称赞。此情此景,仿佛瞬间穿越千年,为那场天降甘霖时的欣喜在欢歌,回望历史,也为当下的祥和盛世和幸福生活在歌唱。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苏轼咏海棠诗中的名句,移步在小桥流水间,回眸的一刹那,眼前的西府海棠正从诗句中走来,娇柔无比。
风雨沧桑,有多少曾经的辉煌,在岁月的长河中都化成云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东湖,古雍州大地上这颗北方园林瑰宝,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璀璨夺目,让世人景仰。湖岸边,古老的垂柳在岁月的更迭中,依旧在春风中诉说着历史,而此刻,东湖南广场上苏轼雕像旁阙台之上的风铃,正发出叮当悦耳的铃声,随风穿越历史,响彻长空......
作者简介:王文丽 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散文、诗歌、书法。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
阅读往期↓
小 说
散文随笔
范墩子:夜晚的眼睛(外二篇)/ 刊《美文》下半月2021年第3期
每周一评
庞 洁:燕笑语兮——读燕芬吾师与《燕语集》/ 刊《延河》2021年03期
写作课堂
投稿邮箱:11753147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