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之首畅春园的兴衰有残酷也有温情


 光绪年间绘制的《三山五园及外三营地图》,上图为畅春园与西花园。


 恩佑寺山门

  恩慕寺山门

春回大地,风景一片秀美。不少人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到西山,踏青游玩,一赏春光。而西山一带,青山碧水,层峦叠嶂,颇有几分江南的韵致。

其实,在数百年前,西山就受到文人墨客们的青睐。清代,从康熙皇帝开始,陆续在此兴建了许多皇家园林,并形成了后来“三山五园”的景观格局。而“三山五园”之首,便是康熙皇帝在明代私家园林基础上而建立的畅春园。畅春园融合了南北园林的特点,展现出精湛的建造艺术。自畅春园建成后,康熙皇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康熙皇帝也是在畅春园里走完他的人生历程。

后来的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开始居住于圆明园,畅春园成为奉养皇太后的居所,畅春园也逐渐开始衰败。道光年间,畅春园破败不堪。咸丰十年(1860年),畅春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此后畅春园失于保护,园内建筑纷纷被拆,其原料用于其他建筑的复建。民国时,畅春园几成荒野,仅有分别建于雍正和乾隆时期的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山门残存。

如今,畅春园遗址早已建起各式建筑,而这两座山门幸运地得以保留,在车水马龙间见证时光的流转。

  1、 最初是康熙休憩养生之处

北京西郊很早就开始修建皇家园林。早在金朝,金章宗就修建了八大水院(也就是八大行宫)。到了清代,西郊进入营造皇家园林的黄金时期,从康熙皇帝开始,陆续在西郊兴建了许多皇家园林,主要包括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称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山五园”。

畅春园建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之所以在北京海淀建造这座皇家园林,首先和这一带独特的地理位置有莫大的关系。从地理特征来看,北京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淀地处西山山脉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多丘陵,地下水源充足,泉水密布,在西山的映衬下,青山碧水,层峦叠嶂,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

明清以来,文人骚客如文征明、曹寅等经常到此游玩唱和,赋诗作画,赞美西山风景。文征明甚至用“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诗句来吟颂西郊山水的美丽景色。

另外,畅春园的建立,还与明代的一座私家园林有极大的关系,这就是武清侯的别墅清华园。顺便说一下,武清侯的清华园与如今清华大学里的清华园不是一个地方。

武清侯的清华园,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姥爷、武清侯李伟的私家园林,是万历年间京城首屈一指的私家花园。而清华大学里的清华园,根据记载,最早应为康熙第三子胤祉的赐园——熙春园。道光年间,熙春园被分为东西两园,西边部分称“春泽园”,后改称“近春园”;东边部分称“涵德园”,后复名“熙春园”,并于咸丰二年(1852年)又更名为“清华园”,沿用至今。

明末清初,武清侯的私家园林清华园逐渐衰落,但基本骨架尚存。后来,被这一带风景所吸引的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清华园的旧址上营建新的御园,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基本建成,康熙帝将其命名为“畅春园”,取《易经》“乾元统天,则四德归之,四时皆春”的含义,寓意“六气通达”、“顺天而治”。

当年畅春园的范围大致在如今北京大学西墙外,蔚秀园和承泽园以南,西至万泉河路西侧,南至双桥东路一线。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左右,是清朝在西郊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皇家御园。

在建筑格局上,畅春园主要体现出了以下三大特色:精湛的建造艺术、因地制宜的建筑风格以及皇权至上的造园理念。

畅春园在景观设计方面继承了清华园的做法,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融合了南北园林的特点,展现了精湛的建造艺术,真所谓“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畅春园水源主要有两条:一条从玉泉山泉水注入,一条从万泉河注入。万泉庄的泉水是由西南角入园,委婉曲折,贯穿湖岛,自西北角流出。大宫门前有个很大的蓄水池,池水向北流入园中,使得畅春园内外的水面更加壮观,康熙帝称赞道:“满目涟漪,水势更胜。”

畅春园内,还有通畅的水上交通,可以乘船游览各个景点,园内还有人工所挖的十余处湖泊,通过错综复杂的水道彼此相连,浑然一体。园内景观设计很好地运用了“因水成景”的手法,前湖中有一个大岛,岛上有瑞景轩、林香山翠、延爽楼三座建筑物。延爽楼是个三层高的大楼阁,是畅春园的制高点,南眺朝寝,北望碧波。前湖的东边有一长堤,遍植丁香,称丁香堤;前湖的西边则有芝兰堤和桃花堤。清溪书屋则位于东路的最北端,水环河绕,四面临水,环境清幽。另外,畅春园里还使用江南的名贵山石叠砌了十几座假山,如云涯馆往北为一系列的叠石假山。这一系列设计,这使得园内冈峦连接,河湖之间,婉转起伏,曲径通幽。

因为清华园在清初尚有遗存,崇尚节俭的康熙皇帝,便因地制宜,巧妙利用清华园原来的建筑,在“圮废之余”因陋就简——在清华园遗留下来的亭台、丘壑、泉石和林木可以利用的地方造园。比如延爽楼就是在清华园挹海堂的残基上修建的;畅春园前湖、后湖两个巨大水面就是利用原来清华园固有的两个湖面建成,“以堤岛分割,周围以河道萦回”。这种设计使得畅春园不仅精致,而且造园规模仅有清华园的十分之六七。

畅春园的建筑十分朴素,不尚奢华,皆是灰瓦顶的小式建筑,淡静素雅,不施彩绘,园墙用毛石墙,东路的澹宁居只有三间。法国传教士张诚在《张诚日记》一书中写道:康熙皇帝的寝殿清溪书屋“既不富丽,也不堂皇……一切陈设都很朴素,按照中国风格布置得极其整洁。”

畅春园正面有五座大门,中间为大宫门,门外建有东西朝房各五间。对着大宫门内的是康熙帝上朝理政的九经三事殿,面阔五间,是畅春园内最高大雄伟的单层殿堂。畅春园建筑格局以南部的宫殿区为主,北边的苑林区为辅,宫殿区又以九经三事殿为主,布局依照皇宫定式,前朝后寝,尊卑分明,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

其实,在最初,这里是用作康熙皇帝的休憩养生之所。由于清初皇帝过惯了游牧生活,不喜欢在呆板乏味的紫禁城中,所以畅春园在建成之初,主要是作为康熙皇帝休闲游玩的重要场所。另外,畅春园最初还有养生的作用。当年,康熙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无暇休息,逐渐积劳成疾,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天得了一场大病。有一次他从玉泉山行宫回来路过清华园,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便决定在此修建畅春园,当他住进畅春园以后,身体状况大有好转,历史上记载“烦疴乍除”,虽有些夸张,但此后,康熙皇帝便将畅春园作为他养生的首选。康熙皇帝一生多病,常在畅春园调养。

后来康熙皇帝逐渐在畅春园处理政事,除了举行重大庆典要回紫禁城以外,大部分时间在畅春园居住,畅春园的九经三事殿相当于紫禁城中的太和殿,澹宁居相当于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在康熙时期,畅春园和紫禁城、避暑山庄一同构成清朝的三个政治中心。

   2 、畅春园里有残酷也有温情

作为“政治中心”之一,畅春园里上演了一幕幕宫廷秘事,其中最为重要的“戏码”,便是太子的废与立。

在清朝还没有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之前,康熙皇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周岁的胤礽就被康熙黄帝册立为皇太子,但令康熙皇帝没有想到的是,立储一事给他带来了一生的烦恼。

胤礽被立为储君,引起非皇后所生的大阿哥胤禔(zh)的不满。胤褆认为自己是皇长子,应该立为太子。胤礽和胤褆的背后形成了两个集团,索额图和明珠分别是两个集团的主要大臣。后来康熙皇帝先把皇长子派的明珠罢官,结果造成索额图一党独大,肆意妄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把索额图囚禁在畅春园附近,一直到索额图死。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和太子胤礽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恶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太子被废以后,八阿哥胤禩(sì)趁机纠结皇长子,大肆活动,这让康熙皇帝十分反感,后来康熙皇帝将胤禩革爵监禁。

为了平息储位之争,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同时也给其他几个皇子封了爵位,避免他们之间争斗。但皇子间的矛盾并没缓和,胤礽和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托合齐勾结起来,策划逼父让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对太子集团的大臣痛加训斥,判处托合齐凌迟处死,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绞刑。胤礽再次被废除。

绵延三十多年的太子之争严重损害了康熙黄帝的身体健康。康熙皇帝晚年,身体每况愈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在长达几个月的塞外巡视及木兰秋狝后,康熙皇帝从热河回到北京,没等身体康复,又赶往南苑围猎。因连续多日劳累,身体更加虚弱,十一月初六日晚上,康熙皇帝病倒。第二天,康熙皇帝就返回畅春园养病。当年冬至节的祭天大典,康熙皇帝不得不令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代理。这时候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各怀心思,四处打听消息。

十一月十二日深夜,康熙皇帝的病情急剧恶化,他急命皇四子胤禛来到畅春园,同时,又召诸皇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到清溪书屋御榻之侧,让隆科多宣布继位登基的诏书,隆科多传康熙皇帝口谕,让皇四子胤禛登基。第二天早晨,康熙皇帝就驾崩在畅春园。几年前,有部电视剧《步步惊心》,里面说康熙皇帝死在了乾清宫,这是戏剧演绎,并不准确。真实情况是,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当天晚上,遗体从畅春园运到紫禁城乾清宫。

十一月二十日,四皇子胤禛在太和殿继位,这就是雍正皇帝。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皇帝继位,也是畅春园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谜,但这个谜现在逐渐地揭开。康熙皇帝晚年让胤禛代为祭天,已经是向世人传达让他即位的信号,因为只有天子才享有祭天特权。而且,在辽宁省档案馆,藏有一份康熙皇帝遗诏,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上写“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意思是皇四子胤禛这个人品性好,为人宽厚,像朕一样出众,继承皇位绝对没有问题,所以让他登基当皇帝。

当然,在畅春园,还有一些温情时刻。康熙皇帝在畅春园举办过两次千叟盛宴,第一次是他六十大寿时候,第二次是他六十九岁生日的时候。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年满60岁。从当年三月一日开始,从紫禁城神武门一直到畅春园,搭建了各种表示祝寿的建筑,路面上铺满了细软的黄沙。万寿节这一天,康熙皇帝先带领大臣给皇太后行礼,然后把皇太后送到了畅春园。随后,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大宫门前大摆宴席,赏赐不远千里前来给他拜寿的老人。宴会分三天进行,先是三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宴请直隶以及全国各省汉族老人4240人,二十七日宴请八旗老人,二十八日于畅春园皇太后宫门前赐宴八旗年老妇人。宗人府选择宗室子孙内15岁至20岁、人品聪慧者六七十人,在老人宴上敬酒。老人们也给皇帝和皇太后敬酒,场面十分热烈。

第二次千叟宴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这一年是康熙亲政六十年,这年三月举办的千叟宴,地点也是在畅春园,时间是三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这次人数也有增加,内容和第一次差不多,也是赐宴、赐酒、送礼品。宴会上,康熙皇帝鼓励这些老人回乡以后大力宣传孝悌之道,让天下人都以孝悌为重,并说孝悌之道是移风易俗之本,不能轻视。

 3、 康熙之后畅春园用作他途

康熙帝去世以后,雍正皇帝扩建并移居圆明园,他在畅春园修建恩佑寺,瞻拜康熙帝御容。自此畅春园的理政功能逐渐丧失,而增加了祭祀先帝的功能。雍正皇帝虽然也有在园林中处理政务的习惯,但他却以自己的赐园圆明园为“避喧听政”之所,把理政地点移到了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和勤政亲贤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养心殿),寝宫在圆明园的九州清晏。从此畅春园不再是朝廷政务活动的中心,其御园的政治功能被圆明园所取代。

雍正时期的畅春园,其功能除了瞻仰祭拜康熙帝遗容外,还继承了康熙皇帝时期的做法,让皇子在这里读书学习。雍正二年(1724年),弘历曾经在畅春园中宫西侧的闲邪存诚殿读书,后来才迁移到圆明园长春仙馆。此外,园内房屋还被赏给太监居住,令他们在园内练习弓箭、藤牌、鸟枪、枪、刀等武器,作为雍正皇帝外出以及居住在畅春园时的宿卫。

乾隆年间的畅春园成为皇太后颐养天年的地方。其实在康熙皇帝时期,他就把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和皇太后孝惠章皇后请进畅春园的“澹泊为德行宫”居住下来。但把畅春园定为奉养皇太后之所,还是在乾隆时期。

乾隆皇帝为奉养皇太后,对园内无逸斋、凝春堂、蕊珠苑和集凤轩等建筑进行修缮,皇太后于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住进畅春园,除节庆日移住圆明园长春仙宫外,其余的日子均住在畅春园里。乾隆皇帝经常到畅春园向皇太后请安,问安后即在畅春园内的无逸斋、集凤轩和西花园的讨源书屋传膳和处理政事,基本上不到九经三事殿和澹宁居去了。

乾隆皇帝的母亲在畅春园居住长达40多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皇太后去世,其灵柩安放在九经三事殿。后来,乾隆皇帝规定畅春园永远作为“皇太后园”,为此,他特意下了诏书,并将这道诏书抄录两份,分别储存在尚书房、军机处,传示给后来的皇帝,不要忘记他的旨意。皇太后去世以后,乾隆皇帝也不再去畅春园了,他在理政之余,将游憩的地点改到颐和园以及静明园了。

自乾隆四十二年后到嘉庆年间,清朝没有皇太后,畅春园丧失了奉养皇太后的功能。嘉庆皇帝的母亲死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等他做上皇帝时,皇太后早已去世多年。直到道光时期,清朝才又有皇太后,但此时的畅春园由于常年关闭,无人维护,残破不堪。

道光皇帝即位后,鉴于畅春园已经破败和政府财力不足,便命令管理圆明园大臣,将圆明园左边的绮春园加以修缮,将其母皇太后接到绮春园奉养。因为有乾隆皇帝将畅春园作为奉养皇太后的永久之地的诏谕,所以,道光元年(1821年)五月十九日,在给内阁的诏谕中,道光皇帝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他说,自乾隆后期畅春园一直关闭,至今已有几十年,殿宇墙垣,多有残破,湖泊淤塞,如果重新修缮,不是一两年就能够竣工的,而第二年皇太后就要临幸御园,不可以没有奉养的地方。另外,绮春园在圆明园的左边,相距咫尺,进膳问安,侍奉太后比畅春园更便利。

    4、 如今只剩恩佑寺与恩慕寺山门

作为清代园林之首的畅春园,在康熙皇帝去世后,随即由盛转衰。皇帝理政和居住功能的丧失是畅春园衰败的根本原因。

乾隆时期畅春园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进行过三次修缮和改建,并施以很好的保护和管理,园内安全保卫工作也很到位。然而,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皇太后去世,直到嘉庆年间,清朝都不再有皇太后,因此畅春园进入漫长的闲置时期。乾隆末年至嘉庆年间,畅春园总领、副总领、护军、参领等职均被裁撤。

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在上谕中提到畅春园中的建筑已大多破旧损坏,大小湖泊也多淤塞。在样式雷第五代传人雷景修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绘制而成的《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殿堂旁边注明“拆去”字样,说明这些建筑物即将被拆除,它们是中路的延爽楼、瑞景轩、玩芳斋和韵松轩,东路的清远斋、渊鉴斋、太朴轩,西路的船坞、买卖街、无逸斋、蕊珠院、集凤轩和雅玩斋等,共13处建筑。而上述建筑物大都是畅春园的主要建筑。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廷财政日益捉襟见肘,第二年,道光皇帝奏准,畅春园里的官员全部划拨给圆明园,所有房地租钱粮也一并归圆明园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甚至发生了太监私自挖掘畅春园山土的事情,这说明当时畅春园的管理已经很混乱了。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阳门的箭楼发生火灾,重建箭楼所需的三丈四尺多长的大木柁,无处筹办,竟然将畅春园九经三事殿三丈六尺长的大梁拆下抵用。

咸丰六年(1856年),咸丰皇帝为了给他的七弟奕譞修建蔚秀园,拆除了清溪书屋的木料。

九经三事殿是康熙理政的地方,清溪书屋是康熙的寝殿,这两座建筑被拆除,标志着畅春园成为废园。

畅春园在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到英法联军的焚烧,更加快了它的衰落。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四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海淀,将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及其他园林一齐焚烧。畅春园内仅存的恩慕寺、恩佑寺、清溪书屋等园林建筑,也被英法联军焚毁。园内残存的建筑木料在同治和光绪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与颐和园复建工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畅春园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驻军的洗劫,园内树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尽。之后,清朝政府将畅春园西面的护园河道和畅春园内的大部分河湖填平,开辟为训练军队的操场。到宣统年间,畅春园一带已经成为稻田、水洼和土岗子了。

畅春园历经数百多年自然和人为的摧残,现如今只剩下位于今天的北京大学西门外的恩佑寺和恩慕寺两座山门遗迹。

恩佑寺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它位于畅春园东北角园墙内,在康熙皇帝的寝殿清溪书屋旁边,恩佑寺是雍正皇帝为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祭祀、荐福而建,寺中供奉康熙皇帝的御容,雍正皇帝每月必亲往瞻仰。

恩慕寺位于恩佑寺的右边,建筑规模与恩佑寺相近,南北略宽,东西稍短。此寺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它是乾隆皇帝在母亲去世后,为寄托哀思而建。( 赵连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