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怎样用好一个“抄”字

作者:朱世良

“抄”听起来很不雅,它与“抄袭”、“剽窃”相关联。但是,我们用正确的思想、态度和方法去应用这个“抄”字,那就另当别论了。

 

有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抄好抄不好”。前面讲过,在我刚“入道”的时候,就是靠“抄文章”,但那个时候实在出于无奈。到了向报社投稿的时候,就不敢再全文“修饰式”或“全段式”地抄了,尤其是进入区委机关后,逐渐学会了正确应用这个“抄”字。

那么,怎样才能用好这个“抄”字呢?

首先,要敢“抄”。再好的文章也是用中国的汉字堆起来的,而中国的汉字犹如天上的星斗,再好的记忆也难能记全,同时,汉字与汉字的组合千变万化,妙语无穷,谁人能够脱离开前人的文章而字字创新,句句创造?因此,“天下文章一大抄”便流行于世。

展开剩余71%

学习名人的大作可称之为“用脑抄”,抄写他人的大作可谓“用手抄”,就像我们学字典、抄辞典一样,“抄”既不违规,又不为过。

对初学者,我教他们“全段式”抄文章,抄得越多越好。过一段时间后,再教他们“修饰式”抄写,或“改头换面”,或“前后颠倒”,或“东搬西挪”。例如:“改头换面”,就是把文章的标题改一下,导语变一下,把***公司改成***厂,把原文章中的内容换成本厂的事;“前后颠倒”,就是把原文中的顺序颠倒过来,或把第三段变成第一段,或把一、二、三变成三、二、一,改改小标题,换换新内容;“东搬西挪”,就是把张三的文字搬到东家,把李四的段落挪到西家,经过汇总,插入自己的内容。

或许有人说我这是在“教坏”,其实不然,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练笔的过程,还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不过,千万要记住:只可练笔,切勿投稿!

其次,要羞“抄”。“羞”是指难看。如果我们为了追求上稿或让领导夸赞,不顾一切地照抄照搬,或者东剪西粘,那就不好了,一旦败漏,就会身败名裂,羞于见人。

我在区委办公室资料科工作期间,由于当时没有电脑,订了许多外省的报刊,以供写作参考。有一次,我看到《大众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很不错,就剪了下来。过了两天,我看到市里发下来的一份明传电报,转发了某县的一篇信息,看似“面熟”,翻开剪报与那篇报道一比,除了更换单位名称以外,文章套路一样,文词一样,就连标点符号都一样。后来听说这位“抄公”被调离了县委资料科。

还有一些同事拿着文章让我“斧正”,我看后说:“这是抄的吧”?他们问我:“你咋知道的”?这并不难看出来,凡是抄出来的文章,缺乏自己的东西,看上去比较生硬,甚至调子过高,文不对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第三要会“抄”。有位同事曾这样说过:“天底下的好词多得很,大胆地用吧”!我认为说得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毕竟不是造字或造词专家,既然前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词、好句,我们为什么不抄不用呢?初学写作的同志,可以大胆地抄,大胆地用,就是我们成熟后,仍然可以“抄”。

比如,我们起草领导讲话时,先与市写作班子取得联系,请他们把市领导讲话稿电传过来,哪怕是尚未定的草稿也行,这样,我们可以提前了解上级领导工作思路,抄写一些上级工作部署,提前写好区领导讲话稿,待上级工作会议召开后,再按照正式文件略作修改,及时交给区领导阅示,保障了全区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工作会议及时召开。这里面也含着一个“抄”字。

再如,我写文章时,经常引用一些古语、名词、经典句子,有时思路打不开,就翻阅大量的文章,寻找打开思路的“钥匙”,有时也引用一段或者两至三段文章的主题或者思路,经过修改加工变为自己的东西。这里面也包含着诸多“抄”字。

学会“引经据典”,学会借用“他山之石”,运用高人的思维、高人的笔法、高人的妙语、高人的风格来充实自己的学识,弥补自己的不足,打开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水平,这就是会“抄”。

作者系峰峰矿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采风委员会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