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陉,太行深处三千多年的沧桑古道,从中华文明源头走来
图文/刘新田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来到南太行,学会一个字-“陉”(音读xíng,以前一直误念jing),原意为山脉中断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字几乎成了专用字,特指横贯太行山的古道,如“太行八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太行山纵贯华北,似一道无法逾越的巨大高墙隔绝开山西与河北、河南。幸运的是自南而北尚有数道峡谷,深入太行山腹地,也就是所谓的“陉”,可以勉强通行,这就形成了著名的古道-“太行八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太行山从远古的神话时代,到新中国建立,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从未缺席。历史上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曾在这些狭窄崎岖的“陉”上轮番上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近年,随着现代公路的建设,原来的古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湮没于风尘之中了。太行山到处陡崖绝壁,可供通行的孔道不多,新修的公路大多也是沿着八陉的路径,古道几乎被覆盖或毁坏殆尽,只有绝险难行的一小部分,因公路绕行或穿隧道而过,才被幸运地保留下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白陉是太行八陉南数第三陉,在魏晋之前称孟门陉,西北连山西陵川县、东南接河南辉县。其中,陵川县马屹当乡双底村西五公里长的一段,是如今八陉中现存距离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站在峡谷底部的双底村向西眺望,但见两峰夹持之间,危梯直上青云里,之字百折萦回环,那就是白陉著名的“七十二拐”。(未去对面山头远望,用一张网上照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七十二拐是古道的精华,于两山间一个狭窄的陡坡,从崖底到 山巅,硬生生在石头上开凿出一条,由数十个“之”字形头尾相连的通天高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七十二拐的“之”字几乎等长,一路向上,越拐越高,越拐越密,而且越拐越险,真如天梯入云端,正所谓“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七十二拐总长约1500米,路面宽度基本保持在二米左右,骡马驮队可以双向通行,最为奇特的是,近400米的落差,从上到下,竟无一个台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其实,这种无台阶的坡道设计非常科学,上行无攀爬之苦,下行又避免骡马踏空。而且拐道凌空的一边都堆有半米高的石堰,好似现代公路的护栏一般,让人感觉非常安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人就地取材,用山石铺就路面,且每隔两三米,就用高出路面近10厘米的横向石棱将路面分割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习惯于平坦路面的我开始还有些疑惑,等明白过来,又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的赞叹。古道崎岖,运输物资,只能身背肩扛或骡马驮运,既然不能通车,也就不需要过于平整的路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石板路坡陡势急,若遇大雨,雨水倾泻而下,那些高出路面的石条可分段阻水,延缓流速,减少对路面的冲击。横砌的石条还可把路面分隔开来,就是有的路面损坏了,也不会引起整体坍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骡马负重上行或下行,铁掌踩在光滑的石板上,它还能防止打滑,起到刹车的作用,特别是赶上雨雪天气,这些石条的作用就更明显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七十二拐上到顶,路边一座曾经的小庙如今只剩残垣,一通石碑嵌在断壁上,清晰可见“界碑”两字,莫非这里曾经是晋豫边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碑文依稀可辨“小磢之巅,钟磬号风,香烟含树,昔为山神祠,诚当两省之要害,是属往来之……”,“大清嘉庆十八年二月十六日”。立碑时为1813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文字内容看,这里确为曾经的晋豫边界,脚下正是两省交通的咽喉要道。白陉古道是一条军事要道,更是商旅之道,文化之道,它给本来地处偏僻的两地,带来了开放的空间,对于太行山两侧的晋豫两省来说,白陉古道就相当于是古代版的“一带一路”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如今古道早已繁忙不再,除却来自渤海边的我等几位访客,再无他人。眺望前方,古道悬天,虽“空山不见人”,但耳边仿佛“但闻车马喧”。白陉古道之所以著名,不仅在于有秀美壮观的风景,更在于有深邃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白陉历史悠久,具体形成时间已无从考证。据《左传》记:“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说是齐军兵分两路进攻晋国,其中一路走的就是白陉,这说明,白陉早在2570年前的春秋时就已存在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商代,商王盘庚迁都,选址“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的殷地作为新都城。若由此推断,早在3300年前的殷商时期,便有了白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据当地老人讲,一直到1972年简易公路修通前,这条石板路还一直是村民来往县城的唯一通道。因此,白陉是太行八陉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古道,竟长达3300多年,几乎与中华文明史等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茂林森森,古道蜿蜒,几处汪着雨水的凹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人说是骡马踏出的蹄窝,有人说是背夫伫立歇息时,驮架戳出的印记。顽石无语,青山莫言,光阴的故事,任人评说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脚下被磨得闪着幽光的石板延伸入天际,行走在悬崖边上的白陉古道,仿佛正在穿越时空隧道。清风拂过,耳边似乎飘来声声驼铃,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被风吹散,化作天上那一簇簇白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白陉古道跨越关山一路走来,非河即滩,非峡即崖,或钻营于峡涧,或游走于岩坎。古道眺望,一侧悬崖无底,一侧峭壁入天。时值清明,远山渐绿,杏花灿烂,眼前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些我们最为惊羡的美景,对于远古的先民来说,则是一处处无法逾越的天险。看着这凿开的石门,想象着三千年前的一斧一凿,不由得心生敬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路旁岩洞深处,涓涓细流由石缝渗出,汇成一潭清水。这能遮风挡雨,又有潺潺清泉的岩洞,自然而然成为古道上一处天然的设施完善的“服务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面积大约五十平米的水蚀岩洞里,石臼、石凳、石桌,柴火熏黑的石壁、石头搭建的灶台一应俱全,一切都是过去模样,仿佛灶膛的灰烬余温犹在,歇脚的马帮刚刚离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道尽头,“行巅第一桥”苍苔斑驳,像一位见证历史的老者,充满岁月的质感,宠辱不惊,目光平和地矗立在岩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建于本世纪现代化的柏油公路,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水电站盘山水渠,建于3000多年前的白陉古道,三道并行,汇于古道出口处,共同展示着三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历史变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们无法倒转光阴,重温过去,我们只能见到这条藏于太行深处的沧桑古道,而这条古道也一直延伸,延伸到我们内心深处,延伸到我们一直在追溯的遥远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