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几何人生》|一个数学家的诞生(2630字/7分钟读完)

字数:2630字  阅读时间:7分钟

作者:Ansel

编校:LIT.CAVE

配图:Online

1949年,中国才刚刚迎来解放,一个男婴在广东蕉岭哇哇落地,他不知道他在未来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学术的奇迹,没人敢想,也少有人做到过,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才刚刚摆脱困境,百废待兴,追英赶美都还只是憧憬。

但就在随后的26年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中国人将数学作为了自己事业的目标,并最终一举破解了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用自己独特的学术成就轰动了世界。

在37岁时,他已然第3次收到了哈佛的邀请。

他的名字叫丘成桐。

实话说,传记在当下并不受许多挑剔的读者喜欢,因为成功人士自述奋斗经历往往有自我营销的成分,作为史书来读难免偏颇,作为励志书来读又难免落入幸存者偏差的圈套。所以一本好的传记非常难得,尤其是当这本传记是一本自传。

丘成桐的这本《我的几何人生》是由本人亲自口述,再由史蒂夫·纳迪斯笔录而成的,原文是英文,所以再由夏木清译成了中文,可谓是曲折了两道,也算是一种遗憾。

但是纵使是如此,读中文版的读者拾起这本书来,也未能觉得里面有太多生硬的地方,反而觉得真实亲切,纵使里面有嘲讽、指责之处,读起来亦是能完成而真切地呈现老先生的心声,不可谓不难得。

古人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时至今日,丘成桐已经七十又二了,似乎也是能坦诚地表达心中所想的年纪。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传记所描述的内容,在老先生的角度来看,是忠于自己的。

01 漫漫求学路

对于大多数求学者来说,丘成桐的经历不仅仅是传奇的,更是励志的。

整部传记的前半部分是丘对于过去生活和求学经历的回忆,因此作为个人记述的野史来看相对会显得有趣一些。

虽然生在汕头,但因为战乱他才几个月大,就随着家人去了香港避难。

丘可以说出生在书香门第,虽然家庭逃难到了香港,但是丘的父亲在不通英文的情况下依旧争得了教职。

不过他的家庭依然是贫穷,丘如此回忆:

除了穿上平价的鞋子和衣服,贫穷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仍是没有东西吃,隐约的饥肠辘辘的感觉,有时或会成真。

虽然父亲是知识分子,但是丘的一家人仍然生活在农村,和当时的许多其他的孩子一样,他们也在稻田里玩耍,找荸荠,抓田鸡。

年少时的邱成桐并没有比邻里孩子显得睿智多少,但教育却改变了一切。

丘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才明白过来什么是学习,但是他自己却坦诚说他学的并不好,到了三年级还是只能勉强及格。

在传记里,丘记录了那么一件小事,有次姐姐问丘考得怎样,丘的伙伴答道非常不错,姐姐继而问,有多好?伙伴答道,他考了第三十六名嘞!想必小学的丘在当时也是心中既羞愧但是又觉得好笑的,因为他的伙伴在四十多人班级里考了第四十名。

在进入初中以前,这些校园经历大多是丘真正迈入刻苦学习阶段的前奏,因为在进了香港的培正中学,而有人说那是香港最好的中学。

年少的丘因为身体原因,在音乐和体育上达标相对吃力,在学校里也总是会往往会受人欺负,甚至他自己都自嘲是闷蛋。但是他发现自己在解决数学问题上的能力似乎赋予了他一种超越别人的力量,这不仅让他找到了自信,更让他获得了在学校的存在感。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二姐意外重病早夭,父亲受到同行排挤,愤然辞职后最终病逝。这一切都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如果说以往的学习可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存在感,那么往后的学习,丘更视之为自己生存的方式。

02 养鸭还是学习?

父亲走后,丘的一家人面临的经济问题就更加严重了。7口之家既要吃也要喝,他们面临了最艰难的选择。

但是丘的大舅正在新界养鸭创业,于是乎他提议,让丘的兄弟们不用上学了,一起跟着他的打工。

写到这里,丘的鄙夷表达得有些直接,他说,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个大方的提议,对我的来说却是噩梦。

虽说职业无贵贱,但是对于当时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的丘来说,辍学去养鸭无疑是短视的。他继而说,倘若母亲接受了这个建议,他们的前途也就完了。

求知和修身比赚钱重要,这似乎是丘家人的信念,大概也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理念。

就这样,丘成桐最终选择了背水一战,走上了这条艰辛的求学谋生之路。在1964年,为了生存和学业,他开始利用自己数学能力赚钱。

「莫欺少年穷」的厕所谚语让他至今都铭记在心。

丘成桐说他像极了自己的母亲,在艰难岁月和逆境之中,他往往也能像母亲一样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对认定事物的决心。

丘成桐当时只有十四岁,但是他下定决心在学术界闯出名堂。

03 盛名下的直言与博弈

丘成桐的漫漫求学征程虽然紧紧围绕着数学,但是却非常丰富多彩,从一个卓越的学生慢慢转变为名校的导师,里面有太多的值得学习和阅读的地方。倒也没有太多我可以评说的地方。

不过书的后半部分却非常值得一说。

成为了教授之后,丘有了名利,亦有了学生,屡获大奖之后,他更成了数学界的权威,无论他想要或是不想要,他都拥有了所谓的权力。

而有了权力,纷争便产生了。

《纽约客》曾刊登了萨那和格鲁伯合写的《多重的命运》,在这篇丘认为过度戏剧化的文章中,佩雷尔曼成了为理想奋斗的英雄,而他的对手,也就是丘,便被描绘成了卑鄙小人,一心想要阻挠他。

图片来自《纽约客》

丘对于文章前面的漫画更是耿耿于怀,因为漫画描绘了丘尝试去抢佩雷尔曼颈上的菲尔兹奖。

在丘看来这无疑是抹黑,但是他也无可奈何。

国内人更为熟悉的应该是他与学生田刚的失和。

丘在文中直言,这位曾被他选中留学美国最终也创出名堂的田刚,很早就被萧荫堂指责品行不端,丘更是坦诚自己一开始坚持为田刚辩护,但是后来发现事情确实不如自己所想。

在传记的后半部分,丘更是自述了自己与田刚失和的序曲,首先就是中国大学为了引进海外人才而设立的高价薪酬,虽然他自己反对这种形式,但是田刚却率先成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一边在海外担任教职,一边在国内大学收取高额的薪酬。

丘在书中直言,许多访问学者把钱收进了口袋,但却没有付出时间和精力。

当然除了抨击实事,丘也依旧还是对萨娜在《纽约客》的文章耿耿于怀,所幸一篇以他为主角,题为《数学皇帝》的文章被刊登在了《纽约时报》。丘直接了当地说,文章里洋溢着颂扬之词,让他稍堪告慰。

其实我们说在看自传的时候,有趣的不是文章里写的是不是事实,而是作者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人生的态度。这是最让人觉得鲜活的东西。

在这篇传记里,我不能确信丘讲的故事是否真实而全面,但是至少他是忠于自己的。他敢于指责中国名校的人才引进问题,敢于直接批评诺奖得主杨振宁,这虽然有他个人情感因素,但是也不免佩服他的勇气。

所谓人红是非多,邱成桐成为了真正的数学大家和学界权威,难免经受议论,甚至是非议,但是读他的传记,我们或许就能穿过这些光环和迷雾,一窥他内心的真实。

undefined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发现我们

回复【购书券】,领取当当大额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