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一首遣兴之作,信手拈来,却饱含哲理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他们才气纵横、各开生面。杜牧出生于官宦之家,他不喜欢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而赞赏韩愈的散文作品。时至晚唐,多有浮艳之作,杜牧却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强调诗文应以内容为主,但也不轻视文采。

杜牧的很多作品写景状物,极富气象。但由于其仕途不顺,所以也多有铺陈议论之作,其中既有鞭挞和批判,又经常蕴藏着一股淡淡的哀愁。不过中年之后的诗人,逐渐变得沉稳和淡然,更总结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下面介绍杜牧的一首遣兴之作,信手拈来,却饱含哲理。

遣兴唐代:杜牧镜弄白髭须,如何作老夫。浮生长勿勿,儿小且呜呜。忍过事堪喜,泰来忧胜无。治平心径熟,不遣有穷途。

杜牧25岁时就写过一首长篇的感怀诗,那时他尚未入仕,就深感大唐王朝正在走向衰落。他在诗中委婉地指出皇帝有些目光短浅、措置失当,最后他甚至有些绝望地大声呼喊。诗人一方面痛恨诸侯割据给百姓们带来的苦难,另一方面又感慨才不经用,无法为大唐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入仕后杜牧大多数时间都是沉沦下僚,后来虽然也做过太守,但他终于没有机会实现其年少时的梦想。才子心有不甘,只好经常诗酒风流、纵情声乐。不知不觉,人生已经过半,诗人有一天对镜端详,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憔悴了很多,似乎昨天还是朝气蓬勃,今日就须发皆白,他也自嘲地说,镜中之人如何成了老夫?

其实诗人也清楚,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虽然短暂,但也不会在朝夕之间就大不相同,这完全是一种心理作用。事业蒸蒸日上时,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力气,也有年轻人的朝气和干劲;而一旦无所事事时,就觉得神疲力乏,整天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诗人回忆自己“儿小且呜呜”,孩提时代,他喜欢唱歌、吟诗,更喜欢排兵布阵、谈论兵法;长大后也常抒写一些言辞犀利的文章,所以才会被同辈人称为大才子。可是“浮生长勿勿”,世事多变幻、很多事情无法如愿,生离死别更令人感到忧愁。诗人想到这些,心中竟然更加悲切。

不过杜牧生性豁达,不然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和挫折,早就应该扛不住了。诗人于是安慰自己,很多事情忍一忍就过去了,而事后却觉得可喜。如果当时太过冲动,就可能万劫不复。而平安健康的时候,也要未雨绸缪,多点愁思,却胜过什么都不考虑。诗人又回忆起这些年来在黄州、池州、睦州的经历,自己无论是在府衙办差、或是处理家庭事务,行事时都以公平之心进行处理,才会慢慢显得成熟。有时即使没有差遣,虽然生活有些困窘,却感到生活闲适、毫无忧愁。

即使退一万步说,有时候即使暂时失去了绝好的机会,也不必着急忧闷。也许正可以趁着这段时间,积极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身心,也为后面的人生打下铺垫。要学习杜牧能屈能伸的生活态度,也需懂得“忍过事堪喜,泰来忧胜无”的人生哲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