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别了,灶王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儿”(南方地区也有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小年是春节倒计时的开始,民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这是殷食人家的倒计时日程。穷苦人,可不同了。北京也有民谚:“好冷的天儿,抱着肩儿,进茶馆儿,靠炉台儿,借俩钱儿,娶个媳妇好过年儿。”

  小年,不单是过年倒计时的开始,这天还是祭灶日。灶君俗称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官,自农历元月初一至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监视所驻各家有无恶事发生,包括夫妻吵架、邻里不和等。等到祭灶这天,离开驻地,到玉皇大帝前述职,汇报所见所闻,玉皇大帝则根据情况对各家人进行奖惩。到了年三十儿晚上,灶王爷还会再返回驻地。

  为了讨好灶王爷,在灶王爷“动身离开”这天,各家各户会举行祭灶仪式。为堵住灶王爷的嘴,还发明了糖瓜。糖瓜是瓜状的麦芽糖,黏性大。灶王爷吃了糖瓜,黏得张不开嘴,也就没法儿向玉皇大帝汇报了。

  木版刻印的灶神像通常比较粗糙,约有两张A4纸大。每年年三十儿这天,有些小贩会到胡同里叫卖灶神像。为了表示对灶君的尊重,卖的人不说卖,只说“送”:“送灶王爷来了!”买的人,不说买,而说“请”:“请一张灶王爷。”这也是老北京的“礼儿”。

  灶王爷又被请回家,要立马贴在厨房墙壁适当的位置。灶君像还有对联。上联各家一律写“上天言好事”,下联略有不同,但不外两句话:“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律是“一家之主”。

  祭灶有小小的仪式。灶王爷前,放一小桌,点燃香烛,摆几样本宅当晚的最佳菜肴。还有人家摆放用高粱秆编制的马、狗、鸡,体型都不大,马长10厘米,狗长5厘米,鸡高4厘米左右。除此,还会摆一小碟黄豆或高粱米,一小碟小米和一小碗清水。

  我家祭灶,也是家庭的一场小派对。白天,跟随母亲编制马、狗、鸡,边做边问:“灶王爷上天,为什么还要有马、狗、鸡?”妈妈说:“灶王爷上天要骑马,狗是随从,鸡打鸣儿,怕灶王爷睡过了头。”“为什么还摆黄豆、小米和水?”妈回答:“灶王爷和狗吃肉,马吃料豆儿,鸡吃米。他们路上还要喝水。”

  吃过丰盛的晚饭后,5个孩子都挤进厨房,看我妈操持这场祭礼。

  民间习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我家祭灶却始终由我妈主持。祭灶高潮开始,母亲把灶王爷像从墙上取下来,连同那副对联,放在一个旧的搪瓷盆里,然后把编制的马、狗、鸡,料豆儿、小米、水统统放进去。她从蜡烛上引来一个火种,点燃在搪瓷盆里的灶王爷像,登时火光起。

  一时间,厨房里灯火辉煌,我妈随即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孬话少讲。”她怕灶王爷不听她的叮嘱,加上一句:“把你嘴堵上,什么都别说了。”接着,她从供桌上拿一个糖瓜,在炉灶口处涂抹。登时,炉灶口发出“滋滋”声和烧糊糖焦味。孩子们随着仪式的过程进入亢奋,又喊又叫。

  搪瓷盆里的火焰很快熄灭,我妈又补了一句:“北平解放了。您老人家就别回来了。”几个孩子面面相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妈说:“北平解放了,咱们就不再供灶王爷了。”时在1949年2月。

  自此,我家不再举行任何类似的祭祀活动,但民俗所包含的内容、传承下来的文化,却也一样都没丢掉。(李钟秀 撰文 何大齐 绘图)

(0)

相关推荐

  • 年俗之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上了天

    年俗之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 玉皇面前免开言, 回到咱家过大年, 有米有面有衣穿. (晋北歌谣) 小年 距离过年还有七天 腊月二十三 传说这天 ...

  • 忙年——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腊月二十五了,年马上就到了. 过年的快乐突出在一个字上--忙,北方叫忙年,忙年的意思是做过年的准备.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里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年来忙,其它一切事情都要为忙年让步. 当然,这是农村的习俗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