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别了,灶王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儿”(南方地区也有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小年是春节倒计时的开始,民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这是殷食人家的倒计时日程。穷苦人,可不同了。北京也有民谚:“好冷的天儿,抱着肩儿,进茶馆儿,靠炉台儿,借俩钱儿,娶个媳妇好过年儿。”
小年,不单是过年倒计时的开始,这天还是祭灶日。灶君俗称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官,自农历元月初一至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监视所驻各家有无恶事发生,包括夫妻吵架、邻里不和等。等到祭灶这天,离开驻地,到玉皇大帝前述职,汇报所见所闻,玉皇大帝则根据情况对各家人进行奖惩。到了年三十儿晚上,灶王爷还会再返回驻地。
为了讨好灶王爷,在灶王爷“动身离开”这天,各家各户会举行祭灶仪式。为堵住灶王爷的嘴,还发明了糖瓜。糖瓜是瓜状的麦芽糖,黏性大。灶王爷吃了糖瓜,黏得张不开嘴,也就没法儿向玉皇大帝汇报了。
木版刻印的灶神像通常比较粗糙,约有两张A4纸大。每年年三十儿这天,有些小贩会到胡同里叫卖灶神像。为了表示对灶君的尊重,卖的人不说卖,只说“送”:“送灶王爷来了!”买的人,不说买,而说“请”:“请一张灶王爷。”这也是老北京的“礼儿”。
灶王爷又被请回家,要立马贴在厨房墙壁适当的位置。灶君像还有对联。上联各家一律写“上天言好事”,下联略有不同,但不外两句话:“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律是“一家之主”。
祭灶有小小的仪式。灶王爷前,放一小桌,点燃香烛,摆几样本宅当晚的最佳菜肴。还有人家摆放用高粱秆编制的马、狗、鸡,体型都不大,马长10厘米,狗长5厘米,鸡高4厘米左右。除此,还会摆一小碟黄豆或高粱米,一小碟小米和一小碗清水。
我家祭灶,也是家庭的一场小派对。白天,跟随母亲编制马、狗、鸡,边做边问:“灶王爷上天,为什么还要有马、狗、鸡?”妈妈说:“灶王爷上天要骑马,狗是随从,鸡打鸣儿,怕灶王爷睡过了头。”“为什么还摆黄豆、小米和水?”妈回答:“灶王爷和狗吃肉,马吃料豆儿,鸡吃米。他们路上还要喝水。”
吃过丰盛的晚饭后,5个孩子都挤进厨房,看我妈操持这场祭礼。
民间习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我家祭灶却始终由我妈主持。祭灶高潮开始,母亲把灶王爷像从墙上取下来,连同那副对联,放在一个旧的搪瓷盆里,然后把编制的马、狗、鸡,料豆儿、小米、水统统放进去。她从蜡烛上引来一个火种,点燃在搪瓷盆里的灶王爷像,登时火光起。
一时间,厨房里灯火辉煌,我妈随即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孬话少讲。”她怕灶王爷不听她的叮嘱,加上一句:“把你嘴堵上,什么都别说了。”接着,她从供桌上拿一个糖瓜,在炉灶口处涂抹。登时,炉灶口发出“滋滋”声和烧糊糖焦味。孩子们随着仪式的过程进入亢奋,又喊又叫。
搪瓷盆里的火焰很快熄灭,我妈又补了一句:“北平解放了。您老人家就别回来了。”几个孩子面面相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妈说:“北平解放了,咱们就不再供灶王爷了。”时在1949年2月。
自此,我家不再举行任何类似的祭祀活动,但民俗所包含的内容、传承下来的文化,却也一样都没丢掉。(李钟秀 撰文 何大齐 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