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量词浅谈

原创:谢大勇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中华大典 艺术典 服饰艺术分典》
副 主 编

我们现在常说“一件衣服”、“一条裙子”、“一套礼服”、“一身西装”,大家习以为常,也不会产生歧义。可是其中的“件”“条”“套”“身”等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基本上看不到。翻遍历代《舆服志》我只是在元人脱脱所撰的《宋史・舆服志》里面见到“每岁十月时服,开宝中,皆赐窄锦袍。太平兴国以后,文官知制诰、武官上将军、内职诸司使以上,皆赐锦。藩镇观察使以上,天下乐晕锦;尚书及步军都虞候以上及知益州、并州,次晕锦,皆五事。学士、丞郎,簇四盘鵰锦;刺史以上及知广州,翠毛锦,皆三件。待制以上、横班诸司使,翠毛锦;知代州,御仙花锦;诸司使领郡,宜男锦;诸司使、云鴈锦。驸马,锦如丞郎,增至四事。”另外在清人张廷玉等撰《明史・舆服志》里面还出现将“事”与“件”连用的情况:“玉革带,青绮鞓,描金云龙文,玉事件十,金事件四。”“玉带,如翟衣内制,第减金事件一。”

极有可能宋代以后,“件”作为服饰的量词才逐渐广泛使用。《重订契丹国志》卷二十一《南北朝馈献物》讲到朝贡与赏赐一节中有“赐大使金塗银冠、皂罗毡冠、衣八件…”“折上巾七件”“衣四件”等记载,似乎可证上述推测。“条”这样的量词也比布帛中的“匹”、金银器中的“两”使用的更晚一些。

我在编纂《中华大典·艺术典·服饰分典》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在服装名词后面紧跟数词而没有量词,如《礼记·杂记上》: “子羔之袭也,茧衣裳与税衣、纁袡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冠幘各一,”“锦褥九”等。更多的情形是使用“袭”“领”“称”“具”、“两”等量词。无奈当时任务繁重,只能暂时搁置起来。可是关于这些衣服的称呼到底有何区别,又是如何演进的,它们的变化与服饰形制发展是否具有内在联系,始终放在心里,不琢磨一下,总是个梗。

量词的定义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也就是说量词是对数词的修饰与限定,这里面既有对量的类型性质叙述,也有程度范围的描述。例如一头牛、一匹马、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三晋大地、一些办法等。

结合古代文献的阅读,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些量词的使用还是各有不同的。

袭,《说文解字注》:“小敛大敛之前衣死者谓之袭。《士䘮礼》。乃袭三称。注曰。迁尸于袭上而衣之。凡衣死者。左衽不纽。按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袭亦左衽不纽也。”这里很明确说死者之衣为袭,而且凡是死者的袍衣皆“左衽结绞不纽”,意思是系上死扣永不复解。由此袭也引申为左衽袍服。

而实际上除了上述用法,袭还表示一套衣服。《汉书·昭帝纪》:“赐衣被一袭。”注释为:“一称也。犹今一副。”

贾公彦疏:“云'袭,复衣也’者,以其乡袒则露形,今云袭,是复着衣,故云'复衣'。”看来“袭”多用来表示夹衣一类有里子的“复衣”。同时袭还有衣上加衣的意思,如“袭朝服”,引申为重叠。

如果你仔细一些会发现,前面的引文中出现了另一个衣服的量词“称”。称作为名词本是一种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后来就写作“秤”。而称也被古人用来表述衣服,如:《礼·丧大记》:“袍必有表,不禅。衣必有裳,谓之一称。注:袍,亵衣,必有以表之,乃成称也。”欧阳修的《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九》载:“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看来“衣一称”与今天衣一套大体相类。衣,单复具曰称,这是“称”与“袭”的区别之一。

《宋书·舆服志》载:“朝服一具,冠帻各一,绛绯袍、皁缘中单衣领袖各一领,革带袷袴各一,舄、袜各一量,簪导饷自副。这里面又包含另外两个量词“具”和“领”。

关于“具”,由于其词义有完备的含义,古代通“俱”,所以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说。故此《旧唐书·舆服志》有“朝服,亦名具服。”“公服,亦名从省服。”的记载。在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我们发现,凡被称“领”,而被褥称“具”。如“五色锦被二领,黄绸被褥三十具”。说明早期衣服称“具”,应是一身配套的服装。从目前所发现的较早文献中是将甲胄称为“具”,《汉书王莽传》载:“甲胄一具,秬鬯二卣。”

领,我们立即联想到衣服上围绕脖子的部分:衣领、领口、领结、领带、领章。而且领又有统领的意思,也曾经是楚官名,《左传·昭二十七年》:“鄢将师为右领。”所以领作为衣服的量词是自然而然的,而且这样的例子既多且广。《吴越春秋》载:“越使贱臣种以先人藏器及甲二十领以贺君。”《墨子·节葬》主张:“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穆天子传》载:“天子使嬖人(所爱幸者),赠用文锦明衣九领。”

“两”主要用于古人对鞋履的称谓,最有意思的是古人对“枚”的使用,在尹湾汉墓简牍中称帻为“枚”,在居延新简中称绔为“枚”。可见枚也是古代用途较为广泛的量词。

量词虽说不是很大的问题,可是对于正确理解古代服饰文献还是很有必要搞清楚的,因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这方面的专有词汇还有一些,诸如:奇、皮、被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得空闲继续完善,在此算是抛转引玉。

(0)

相关推荐

  • 新一波的“汉服”电视热:汉服的瞎掰和金星的传统,哪个更可怕?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本文聊聊最近两个与"汉服"有关的话题,分别是<我 ...

  • 过新年与穿新衣……

    文/诗来 中国人过春节,有一项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穿新衣.尤其是在正月初一这天,即使平时穿得再不讲究的人,也会把旧衣服洗洗晒晒,至少要穿出来"新衣服"的感觉. 这也是农耕社会的一个重要 ...

  • 明朝男性上班竟然要穿小裙子?这打扮到底哪儿学来的?

    明朝男性上班竟然要穿小裙子? 很长时间内,人们只能借助书籍和古代绘画拼凑出明朝人穿搭的模糊轮廓,直至山东博物馆联合孔子博物馆展出公众期待已久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让大家 ...

  • 古代的皇子等级划分是怎样的?与电视上所演的一样吗?

    <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此前刚刚病逝,而他的这本小说和由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一直以来广受好评.在电视剧中,诸位阿哥与官员的服装都很华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清朝官员身上穿的官服都有哪些 ...

  • 隔墙心术——古代的幕僚浅谈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有三大智慧之源:一是利用自然之力,改造万物的工巧之智,二是体验风月之美,吟咏于笔端的雕龙文心,三是哲思缜密,参透事理,顺应和利用社会内在规律改造政治格局和制度细节的禀赋.第三种能力的 ...

  •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浅谈(一)

    一.意象 渗透了作者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比自然界中客观的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诗人总是带着特有的感情看世界的,于是世界万物就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性,诗歌正是用这种具 ...

  • 中国古代改姓浅谈

    古人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这说明中国人的姓名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改姓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唐代有一个叫戎昱的诗人,年轻时考进士失利,在湘桂一带漫游. ...

  • 浅谈盔甲-古代士兵终极防御装备

    本文作者:草根驱逐舰 盔甲-古代士兵使用的防护装备,在古代一件好的盔甲往往要比武器更加昂贵和重要.纵观几千年的冷冰器战争史,人类的盔甲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即便是枪弹的出现也未能抵消人们对盔甲的热衷.而 ...

  •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浅谈

    中国古代把正常退休叫"致仕",其意即把曾有的官职卸下还给君王,在家中休息养老度晚年.另外也有"致事"."致政"."养致" ...

  • 从分封到郡县:浅谈古代中国行政制度演变的必然性!

    文|历史时刻录 图|来源于网络 西汉初期:分封.郡县两制度并存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设三十六郡,改分封为郡县,自此郡县制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分封制为何要被郡县制所替代?分封制有那些 ...

  •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浅谈我国古代的悼亡诗

    "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赵翼<陔余丛考> 作为哀悼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悼亡诗由于其承担的情感的属性尤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根据悼念对象的不同,悼亡诗有广 ...

  • 浅谈唐朝男性的服饰变革,衣着同现代男装相似

    "伪娘"文化如今才有?答案否定,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原贵族的男性们就开始"娘化",衣着华丽.浓妆艳舞.举止娇柔,堂堂男儿,却比不上女儿身的"木兰&quo ...

  • 从历史文献及神话传说,浅谈古代天文常识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虽然由于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天文学很大程度上与宗教迷信和占星术相联系,但是,并不妨碍古人对天文知识的深入了解. 根据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