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中期瓷器中青花与彩的结合

明代是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许多品种在此时创新与发展。彩瓷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为除青花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品种。此文给大家简述明代早中期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发展与演变。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谈到釉上青花与釉下彩的结合的品种,其代表就是斗彩。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罩以一层透明釉,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

明成化 青花鸡缸杯(斗彩半成品)

观瓷书院藏

斗彩因为要入窑两次,故会产生只用青花绘制轮廓而未上彩或部分上彩的半成品。这些器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当作淡描青花的成品,亦有典型的成化青花风格。

明成化 青花花果纹折腰盘(斗彩半成品)

《大明芳华——明代重要瓷器标本展》展品

斗彩这一品种的特性是在于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结合,然其作为彩瓷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则是在它的彩上。故常人往往重视彩而忽略其他,需知好的东西是精心制作,它的精致表现在方方面面,胎釉、青花、构图、画工等共同组合才是成就了成化斗彩的盛名。

明成化 斗彩葡萄杯标本

《大明芳华——明代重要瓷器标本展》展品

斗彩此种工艺,其意在于将彩瓷表现的更好更完美。在斗彩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其他形式的彩瓷,然它们多为提笔即绘,多粗犷而不够精致。斗彩的品种的成熟更多的是去追求这种精致。

明宣德 五彩莲池鸳鸯纹盘

景德镇考古研究所藏

在斗彩技艺出现之前,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结合问题,一定程度迫使彩瓷与青花分开生产。真正意义上的青花五彩器产生于宣德时期,同样他也是斗彩的雏形。

明宣德 青花暗刻莲池鸳鸯纹盘(五彩半成品)

《大明芳华——明代重要瓷器标本展》展品

那么,在斗彩出现之前,景德镇的工匠是如何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且保证画片协调?这么问题,我以前曾经思考过,甚至认为古代景德镇的工匠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后来,才知道,这中间添加了一道暗刻的工序,让画面再绘制不在有很大难度。

青花暗刻莲池鸳鸯纹盘局部

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在未绘制完画片的宣德五彩鸳鸯莲池纹盘半成品中,其图案的莲花、鸳鸯都是用细细的暗刻刻出,保证了在施一层透明釉之后,仍然可以绘制釉上彩。实际上的构图在第一步早已完成,后面的施彩更像是带有技艺的填色。

《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p61、62

文物出版社出版

若是去观察正统同类题材的产品,会发现其鸳鸯、莲叶、水草等大部分纹饰都用的是青花绘出轮廓,唯莲花的花朵本身用的是暗刻,其演进过程均有实例,可谓一目了然。

正统青花暗刻莲池鸳鸯纹碗(斗彩半成品)

景德镇考古研究所藏

观察正统斗彩莲池鸳鸯纹碗,可知斗彩技艺在正统时期基本成熟。然在正统之时,并未成为主流品种,加之传统上对正统瓷器的认知有所缺陷。故论及斗彩必言成化,斗彩这一品种的大放异彩也确乎在成化,故“成化斗彩”之名当之无愧。

明代早中期,景德镇工匠一直致力于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结合。这种结合伴随着景德镇工匠的辛劳付出,是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在结合的路上,有多少的尝试与失败,我们今日已不得而知,但最后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铺垫,他们的热切盼望、沮丧、兴奋都在这不言的瓷器之中。透过这些瓷器,我仿佛看见了景德镇工匠在窑炉旁的等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