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中医教你如何正确选用,健脾养胃中成药?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见,脾胃的好与否,与全身气血的化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息息相关。那么,脾胃不好时,我们应该如何辨证选药进行调理呢?

脾(胃)气虚

以饮食减少,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苔白等为辨证要点。

常表现为饮食减少,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伴有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㿠白,形体消瘦;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等症。

发病特点为:病程较长,胃脘隐痛或空腹痛,餐后缓解,喜温喜按,胃口不好,神疲乏力。

相关用药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启脾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黄芪建中丸、理中丸等。

中气下陷(脾气下陷)证

以内脏下垂 + 饮食减少、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苔白等为辨证要点。

常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坠胀,食后益甚,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泄久痢,甚则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伴有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多见于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

发病特点为: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兼有脘腹坠胀或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组织下垂证候,以病程长、食少、便溏、疲乏、胀、坠、久泻为特征。

相关用药有:补中益气丸等。

脾阳虚(脾虚寒)

以饮食减少,脘腹胀满,大便稀溏+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自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为辨证要点。

常表现为饮食减少,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腹痛绵绵,喜暖喜按;形寒肢冷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带下清稀量多;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滑等症。

相关用药:附子理中丸、丁寇理中丸、参桂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参芪健胃颗粒、肉蔻四神丸、小建中胶囊、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等。

胃阳不足(胃虚寒)

以胃脘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等为辨证要点。

常表现为胃痛隐隐(或胃脘冷痛)),绵绵不休,冷痛不适,时发时止,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食少脘痞。伴有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舌淡胖苔白等症。

发病特点为:具有一般脾气虚的表现及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手足不温等虚寒的证候特征。

相关药物有:附子理中丸、丁寇理中丸、参桂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参芪健胃颗粒、小建中胶囊、、香砂养胃颗粒(丸)、温胃舒颗粒(胶囊)。

脾胃湿热(中焦湿热)

以脘腹痞闷,纳呆便溏 + 头身困重,身热不扬,大便稀溏,呕恶口苦或面目身黄,鲜明如橘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等为辨证要点。

常表现为脘腹痞闷,纳呆便溏;呕恶口苦 ;头身困重,身热不扬 ;或面目身黄,鲜明如橘皮;尿短黄,舌红苔黄腻等症。

相关用药有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藿香清胃胶囊等。

脾胃寒湿

以脘腹痞闷,饮食减少,脘腹胀满,大便稀溏 + 肢体困重、便溏浮肿或身目发黄,晦暗如烟薰;或浮肿、尿少;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腻等为辨证要点。

常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纳呆),口中黏腻,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增多,舌淡胖,苔白腻等症。

发病特点为:具有脘闷纳呆,肢体困重,苔白腻等湿邪困脾的证候特征。

相关中成药有:平胃丸、二陈丸、木香顺气丸、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散(丸)等。

总之,健脾养胃的药物有很多,我们在具体用药时,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来辨证选择的,必要时需遵医嘱来服用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