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人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注】:这条开始重复上条208条意思,进入阳明病不大便六七天,当有潮热和大便硬了,就可以用大承气汤了。但是如何判断大便硬不硬呢?仲景提出先侦查一下的方法。看来,治病和打仗也相通。

先让患者服小承气汤。如果既有潮热屎又硬,是大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与之也无害,故用小承气侦查,汤入腹只转矢气,说明大便硬了,就可改用大承气汤。如果不转矢气而拉大便,但初头硬后溏,则用小承气汤既是试之,也是治之。吃过小承气汤,已下初硬后溏的大便,潮热也好了,但不多久又发潮热,一定是大便又初硬后溏了,就再与以小承气汤。如前,若转矢气,当用大承气汤。这段说用大承气汤要慎重。非常重要。这里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同时注意不伤人的态度。

伤寒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注】:这条说了一种从太阳病发展到阳明病且病情变严重的过程,同时也是告诉医者和患者,有是证用是方,治疗方向要对、慎重也要大胆,不过度治疗,也不要贻误治疗时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太阳病吐下全为误治,一则丧失津液,再则虚其里,使邪热陷于里,发生阳明病,直到十余日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微喘直视瞻语。日晡所是时间表述,14时至17时前后。这个时段按照经络学说为膀胱经当令,膀胱经络表,里热由里向外达表驱邪,潮热是说热如潮水,来势汹涌,一身如蒸,全身没有不热的地方,再加上「不恶寒」,表明已是纯阳明里热里实证了。「独语如见鬼状」这是谵语比较厉害了,「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这些都是因为前面误用吐法下法已经造成了邪热里陷,津液消耗,加上后面潮热蒸汗,津液进一步虚脱引起的。

这时候人有无生机,就要看脉了。脉弦,说明身体还有抵抗力,还可以用大承气汤背水一战来搏一搏;脉涩者虚极,不能承受大承气汤了,就没有生的机会,命悬一线了。医者切记误治逆治的严重危害,何异于谋财害命乎?!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当里热里实明确,又发热谵语,但没有上述那些「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等险恶症状,这时情况还不是太严重而是「微者」,就可以用大承气汤。服一剂就大便下、通了,则不用再服。另一种意见认为此处的「微者」与前面的「脉弦者生,涩者死」是相连的,说明三种不同脉象的情形,但是脉微者怎么治的描述在流传过程中丢失了一些话。后一种意见待考。「若一利,止后服」,表明了大承气汤不可多用,大便一通即止。

伤寒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注】:谵语有潮热则里结实。胡言乱语,是热毒攻脑的表现。热能化食,若能食者,判断大便虽硬尚无燥屎。若反不能吃,表明不仅大便热结在肠而硬了,连胃里也有宿食热结,说明有燥屎了。若潮热而谵语,不论能食或不能食,全用大承气汤主之。这条讲当有了谵语、潮热和大便硬就可以用大承气汤了,能食或不能食只是进一步说明了程度的不同。

这条是「有潮热」时的「不能食」,由此判定有燥屎。联系前面190、191条,还有一种「胃中寒」的不能食。191条说:「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这一条有停水、有寒,也同时有里热。「中寒」乃停水之意。这种情况,属于阳明太阴并病。

伤寒217: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这条是说太阳中风病期间并发阳明病而谵语,不可轻视,外解(比如用桂枝汤加石膏)后须及时用大承气汤下之。但又不能下之过早,因为本来就谵语,表不解就下会使外邪内陷,就更加谵语烦乱了。注意太阳中风兼里实谵语的太阳阳明合病,这种情况发展非常迅猛,要随时注意使用大承气汤的时机,时刻准备着!

伤寒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同于217条。

伤寒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注】:懊憹而烦是承气汤与栀子豉汤共有的症状。阳明病虽然下之,心中还懊憹而烦,若胃中有燥屎,可用大承气汤攻之,否则腹微满,不可攻之,攻后必初头硬后溏,应当先用栀子豉汤解热烦。如何诊断呢?如果发高热而谵语,或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可以确定大便硬了,可用大承气汤了。如果腹微满,也有心中懊恼,得做腹诊,拒按肯定有燥屎,否则,是初头硬后必溏,言外用栀子豉汤。这段辩证很好。

伤寒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注】:燥屎与大便硬有程度上区别。燥屎者,屎多,燥横在里,根本排不出。而大便硬,是应该能排出但困难。燥屎,大便硬和宿食三者都有用大承气汤的机会。不大便五六天之久绕脐痛,而且烦躁,就是有热还有实,这说明燥屎横在里面不通,欲通而不能时就疼,暂时不拉时就不疼,故发作有时,是大承气汤证。

伤寒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病人烦热是简语,仲景的条文经常写得特别简略,惜墨如金。烦热指什么呢?指有外感的大青龙汤证。

伤寒38条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烦热」,指的就是这个情况。这是太阳阳明合病的烦热。

「汗出则解」,指用大青龙汤后,下面这句「复如疟状」,不是打摆子的疟疾,而是指吃药后发热有定时,怎么样定时呢?「日晡所发热」,当然这时的发热没有「恶寒」了,甚至「恶热」,「属阳明也」,表解了,病没有好,进入阳明了。

脉若浮虚者还是表不解,宜桂枝汤,还要进一步解表。「脉实者」,表传里了,可以用下法了。注意:这是用脉来分析,在实际临床中必须「脉证并治」。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如果表证尚在,还得解表,当然不能继续用「大青龙」,得改用桂枝汤,因为大青龙发过汗了,津液虚了,不能再用。如果发展到阳明该用「下法」,条文说「下之与大承气汤」,这话有问题,还要分别轻重,用调胃承气还是小承气还是大承气,得根据情况,仲景这里估计是笼统一说罢了。

【插曲】:宋玉春老师作小针刀简介

平衡是正常生理状态的一大属性,针刀医学的一切治疗手段都是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之上而创造出来的、也就是旨在恢复人体生理状态的平衡、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刀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这是恢复它的动态平衡;治疗骨质增生疾病,是恢复它的力学平衡!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平衡是一切临床医学研究的追求目标!针刀通过松懈损伤部位的粘连、增生、肥厚、以及神经卡压,从而起到舒通、恢复动态平衡、力学平衡的目的!

针刀的舒通作用:针刀治疗颈椎病、肩周炎及肩部损伤、腰椎间盘突出、老年人退行性膝关节炎、骨折后遗症、手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等骨科疾病都有显着疗效!疗效可达98%

(0)

相关推荐

  • 谵语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也,大承气汤.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也,同方.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但发热谵语者,同方. ...

  • 经方: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

    大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 ...

  • 大便不通门(附:硬难)

    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者,走马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大承气汤.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同方.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人腹中,转矢气者,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