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伏桐花报与知
今天22时17分,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起初只是节气名称,后逐渐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上巳节交汇融合,成为“时年八节”中的清明节。这一天,既是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的感伤之日,也是扑蝶插柳、踏青赏春佳节。今天,在追忆中拭去心伤,心怀感恩继续前行。
清 明
节选自《时间之书》/ 余世存
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中国人形成了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
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清明原本是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时间,怎么会演变成中国人祭祖扫墓、面对死亡这件事的日子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这里有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国人对春天的审美也具有灿烂跟春光短暂易逝相结合的一面,中国人也会想到人生的短暂无常。春天太美了,可是春天太短暂了。春天还没有几天,就进入了夏天。这其中就有生与死的眷恋和哀伤。
这个节日,既有慎终追远的感怀,有生离死别的黯然销魂,又有欢乐赏春的气氛,有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唐人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其中有庄重,有责任,有形式感。
孔子所谓,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人不应该任性,为所欲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的气候状态处在气温不断上升带来的光明、温暖和雨水中。这是一个决定万物生长的时节,雨水、墒情使得冬小麦和竹笋开始拔节,几乎一天一个高度;动物的骨节迅速增大,身形长高;孩子们的身体也像在抽条,增高了许多。
在大时间序列里,清明节正属于节卦时空,可见,拔节、节制、节俭、节哀,慎终追远,等等,有极为深刻的时间规定及其意义。古人认为,此时万物欣欣向荣,天气清澈,景物明晰,所以叫“清明”。进入“清明”,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的地区几乎不再下雪,降雨略有增加,空气变得潮湿,正所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就全国而言,“清明”是春季节气中气温升幅、日照增幅”双料冠军”,但降水增加并不显著。我们从小便熟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其实更符合江南的气候特色。北方仍是干燥多风,四月沙尘天气的次数,占到了全年的三分之一。
清明花信
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三候,每候五天,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也就是每五天有一种花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人们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为代表,叫做这一节气中的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一候 桐花——梧桐是中国古老的树种,实用价值广泛。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清明之日桐始华”,是自然时序的物候标记;三春之景到清明绚烂至极致,但同时盈虚有数、由盛转衰。桐花因此而成为两种悖反意趣的承载。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桐花(宋-方回)
怅惜年光怨子规,王孙见事一何迟。
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伏桐花报与知。
二候 麦花——小麦的花排列为复穗状花序,通常称作麦穗。穗轴的每节上着生一个小穗。小穗包含2枚颖片和3-9朵小花。麦花开放的时间很短暂,5—30分钟就凋谢,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为农(唐-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
三候 柳花——柳花为落叶乔木柳树的花,柳的花都是单性花。花没有花被,只有一个鳞片。柳花色彩不鲜明,但具有蜜腺,是借着花蜜来引诱昆虫传布花粉的,所以它是虫媒花。而春末漫天飞舞的柳絮是柳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并不是柳花。
春晚(宋-范成大)
客去钩窗咏小诗,游丝撩乱柳花稀。
微风尽日吹芳草,蝴蝶双双贴地飞。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来源:@央视新闻(图文来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