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记丨记忆扭曲
文丨杨德振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偶翻十几年的照片,竟然记不起照片上合影的人是谁、照片在哪儿照的;忆起几十年前的某人某事时,突然觉得这个人“太差劲了”、“原本是不应该交往的”,甚至突然对某些人生出一些恨意和诅咒来......这种心理体验感,就是时光带给我们的“记忆扭曲”。
“记忆扭曲”这个词汇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它最早出现在1911年的医学界中。“记忆扭曲”指一个人在得到某种信息反馈和见到某种物件产生联想之后自身对过去认知的改变,即对于一个事件、人物、物件的结果反馈。人们回忆起的判断通常更接近现实需要的结果,而不是最初的判断与定性,这样,整个事件、人物、物件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偏离原来的真貌和事实,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扭曲”的过程。
我们探讨和交流“记忆扭曲”,并非是要让人看懂读懂这个晦涩难懂的专用心理学名词解释;而是在慵常的日子里,如果想要把生活过得甜蜜幸福,就要尽量减少发生“记忆扭曲”的机会,不要让“记忆扭曲”左右我们的神经和视线,干扰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和亲情友情的融洽。
我有一个朋友,从北方南下广州打工,嫁给了广州本地的一个小伙子,自由恋爱,水到渠成。怎料小伙子的妈妈一直不“待见”儿子这桩婚姻,一直认为女孩配不上自己的儿子,因而时时、处处存有“疑人偷斧”的心态;儿媳说什么、做什么,她都是“看不顺眼”、“鸡蛋里挑骨头”,儿媳为避免家庭矛盾升级,便主动搬出家门,另择新巢。老太太一人独居,逢人便说“儿媳不孝顺”、“害了他儿子”,儿媳担心老太太饮食起居不方便,便专门请了一个家政保姆照顾老人家;按说老太太此时应该有所“感动”才对,殊不知,老太太变本加厉,到处说“儿媳是个败家子”、“瞎花钱”,还不让儿媳和儿子再上门来探望。如此凄凄凉凉、唠唠叨叨过了七、八年,老太太去世了。一直到死,老太太从心里都没有“接受”和“原谅”她的这个儿媳。
这个事例很典型,充分说明这个老太太“记忆扭曲”扭曲到了何种程度?!她的这种原发性的记忆扭曲一直在“叠加”、“积累”,以及到死都没有纠正过来或减轻“变量”,造成儿子一家人左右为难、不幸福不说,给自己晚年带来无以复加的心里负担和人伦痛苦,实在是令人唏嘘和悲哀!
“记忆扭曲”分原发性、间歇性、功用性三种,实际上都是一种心理疾病。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上讲,许多“记忆扭曲”是属于自我防范和保护需要的一种保障机制;但长期的“记忆扭曲”,则是一个人极度自私和控制欲望强烈的一种表现,他(她)通过“记忆扭曲”,企图强化和美化自己的作用和权威感、优势感,过滤和筛选掉别人的优点或强项,拒绝与外界的价值认同与交流,封闭自我,睥睨别人,抬高自己;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人总喜欢把成绩和成功全部归于自己,把过错和失败全部归咎于别人,邀功诿过,暗渡陈仓,甚至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这也是一种人“记忆扭曲”的另一种类型和特征,不过这已经异化成“错误记忆”了,先害人而后害己。
另外,据医学专家研究得出结论说,从生活层面来分析,经常熬夜的人、偏执的人、性格内向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出现“记忆扭曲”症状;如果你恰恰有上述“特征”,或属于上述人群范围,请尽快进行心理治疗和“纠偏”才行;为自己、为家人,更为幸福的生活,不能让“记忆扭曲”破坏和终止了我们奋斗得来的一切美好。
2021年2月7日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