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的组方心法(下)
上次写了个大概,这次写写具体的吧。
阴阳原则,就是指的是津血的虚实,亦可以说是气血功能,西医称之为免疫力。真正的古中医不是以药治病的,而是要顺应人体排病之势,引导自体能量去治病排病。世界上能治病的只有自身的免疫力,而非药物,所以津血的虚实是治病的根本。
1.在经方的组方规律里,一个方子首先是建立能量的药物。
举例说明,桂枝汤里有五位药物,其中作用于能量的就有姜草枣芍就占了四位,只有一味桂枝是达于表而驱邪外出的。
伤寒论里建立津血能量的方法主要有四。
一为建中生津之法,以姜草枣参为主药。
二为扶阳救津之法,以干姜附子为主药。
三为解热存津之法,以石膏大黄为主药。
四为滋阴养津之法,以地黄麦冬为主药。
这四种方法还分寒热虚实
津血药脾胃来化生,不能直接补。所以补津雪要先建中,这是阴阳的根本,临证之要,这也是经方姜,大枣,甘草频繁使用的原因。
2.病位原则、
为了方便,病位分为表,里,还有之间的半表半里三个层面。
病位是通过证来反应的。证在哪里就说明能量和邪气相持在哪里。
严格意义上说,人体得的多数不是病,而是证,是排病的反应而已。
组成经方里的第二类药物就是作用于病位的药物,这些药物引能量到相应的层面,以驱邪外出的。
举例说明,桂枝汤里的桂枝就是引能量于表以驱邪的。
在临证上,有几个关于病位的大原则: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病在上从上解,病在下从下解。三阳之间的表里同病,先表后里;阳明病重之时,暂可先里后表。三阳和病,治从少阳。三阴病的表里同病,治从太阴,三阴合病,治从太阴。
阴阳和病位是经方组方的两大核心原则。
以治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为例:首先是作用于能量的建中药,人参姜草枣。然后是针对病位的药,柴胡疏通半表半里,黄岑,半夏清降上焦。
此气味为小柴胡汤。
3.瘀堵原则
这个作为参考,因为前面两个原则已经可以组方了,需要邪实较重才可以增加一些去瘀堵的药物。
什么是於堵呢?就是结实之邪?
这样一些名词:气,湿,饮,痰,痈脓,淤血。。。。。
名词各异,道理是一样的,就是津血和能量僵持互结而成於堵。
较轻之结是气结,如雾之津为湿,有形之津为饮,顽结之津为痰为痈脓,血之郁结为淤血,结而坚则为痞为瘤也就是癌症。
何为寒邪热邪,是因为任何一种邪都有寒热两种反应。比如太阳病的体痛为水郁于表,偏热的用石膏麻黄可解,偏寒的桂枝麻黄可解。
临证的时候这三个原则要同时参考,不可有丝毫主观。
病都是没有门派的,那么医生用药也不可以有门派,纵然天时地利不同,但是都要以证为凭据。要因证推理病理,组方。
可能有很多名词大家看不懂。 后面讲点大家喜欢的,小偏方,其实有药理作用的偏方都可以用这三个规律来解释,大家有没有兴趣呢,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吧,码字也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