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被盗走的奢华龙袍,一段真金白银绣出的历史

古代艺术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正面

近日,如多网站都刊出了英国邦瀚斯即将拍卖乾隆皇帝龙袍的新闻,这件“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的估价为90万~130万英镑。这件龙袍原持有者是英国军官奥夫利·肖尔,1912年3月5日至19日,在英属印度服役的英国准将奥夫利·肖尔在北京旅游时购买了这件龙袍,并由后人保存至今。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背面

奥夫利·肖尔于1882年入学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84年平迁英属印度陆军,并于二战期间于第十八(威尔斯王子)蒂瓦纳枪骑兵团服役。虽然不清楚萧尔当年买到龙袍的细节,但从其妻写给家人的信件中可知,萧尔曾在1913年穿过这件从北京买来的服饰参加化装舞会。邦瀚斯拍卖所中国艺术部专家马蒂诺博士认为,这件龙袍长年被挂在萧尔一家的墙上,可能考虑到丝绸不易保存而打算卖出。

然而,媒体的报道让许多读者开始质疑自己的数学......

报道一:
报道二:
报道三:

那么问题来了,这件龙袍上到底绣了几条龙?许多不明就里的读者看完报道之后一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对着图片数了一遍又一遍:“正面三条、背面三条,加上两肩各一条,这明明是八条金龙,为啥都'睁着眼’说有九条?难道是我十以内的加法都算不好了”?于是有人猜测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其实不然,这第九条金龙一般绣在里面的里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  2006年 1468万

因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而龙袍表面纹四对共八条金龙,正面和背面看又都是五条,加之里襟的一条,正好又与九五之数吻合。所以人们在计算龙袍上金龙数量的时候,都默认里襟上还有一条龙,但我们实际能看到的,只有八条。

据《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志》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说明到了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于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

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  背面

近些年,清代龙袍在拍场上的表现不俗。2004年,清乾隆刺绣十二章纹龙袍以163.18万元成交;2015年拍出的清顺治满绣彩云金龙纹满文龙袍成交价为460万元。而2006年,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更是拍出1468万的高价,这都是与清代龙袍精良的制作工艺是密不可分的。清朝一件龙袍的制作成本大约为1000两白银,按照清朝的白银价格计算,一件最普通龙袍的成本就约为15万元人民币,而这件镶珠黄缎龙袍的制作成本肯定是要数倍于这个数字的。

清代龙袍的做工相当精细,所用线也非平常我们所见到的金线或者丝线,清代宫廷服饰衣料的生产大多来自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极少部分由京内织染局织造。江宁(南京)善于织金妆彩以及倭缎、神帛的织造;苏州的缂丝、刺绣工艺最精;湖丝的品质最为优良,如绫、罗、纺、绉、绸等多由杭州织造。诸多能工巧匠集合在一起,才有了一件件精美的龙袍。这如此精美的龙袍却非清朝人自己的设计,而多半是借鉴前朝的。

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  局部

清入关前,最高统治者就意识到“国家服式之制,所以辨等威、定民志,朝野各有遵守”,从而开始厘定具有满族独特风格的冠服制度。这从当时史料记载里提到的“披肩领、“黑狐皮端罩”、“无扇肩朝衣”、“捏褶女朝褂”和"捏褶女朝衣”等名称中可得到印证。

虽然清代统治者一再强调和重申:“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毋忘祖宗旧制,衣女直衣”强调维护本民族服饰特色,但由于清初征战频仍很难在短时期內设计出体系完备的服装纹样。所以,为弥补其本朝典制之不足,清政权在创建服饰制度的过程中,较多地采取了向明朝的服饰制度直接借鉴效仿的简便省事的方法。

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  局部

清入关前的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努尔哈赤即下令仿效明朝服饰制度制定出后金官员的补服制度,规定:“诸贝勒服四爪蟒缎补服,都堂、总兵官、副将服麒麟补服,参将、游击服狮子补服,备御、千总服绣彪补服。”这些补服上作为辨识各级官员等级的麒麟、狮子和彪等纹样,明显就是直接取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制的官员品服上的纹样。

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也降谕定服式之制:“八固山诸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方许服便服。……素蟒缎各随其便,不得擅服黄缎及五爪龙等服,若系上赐不在此例”。

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  局部

这里提出“不得擅服黄缎及五爪龙等服",对服装的颜色和纹饰做了明确规定。服色用黄自唐初始成为皇帝的专用色,龙纹自古为皇帝所独享,这都是汉族皇权思想的体现,皇太极取而用之,也充分体现了清初各项制度的建设皆遵循都照大明会典行”的宗旨。

可见,满族服饰制度的创立和满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并非单是源自本民族的传统,而是较多地吸纳和融入了汉族服饰制度和文化中的诸多因素。虽然就衣服的款式而言,清代服饰坚定地固守满族服饰紧身窄袖等适应骑射之需的特色,自始至终强烈地拒绝汉民族服饰褒衣博袖的形制,但在衣服的颜色和纹样上,又在很大程度上主动吸纳了较多的汉民族服饰特征。

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  局部

从服饰实物考察,这里以《定陵》发掘报告所示的明万历皇帝定陵发掘出土的团龙纹服饰实物为例,主要有“八吉祥纹缎绣四团龙圆领夹龙袍”、“蓝四合云纹亮花绸绣四团龙补交领夹龙袍”、“织金妆花八团龙罗袍料”、“绣十二章十二团龙四合云纹缎衮服”和“黄缂丝十二章十二团龙纹衮服”等几件服装和衣料。这些服装和衣料的共同之处是均施饰有龙纹,只是龙的数目分别为四、八和十二不等。

八团龙服装的团龙纹样的分布位置情况,根据对书中所示“织金妆花八团龙罗袍料胸部团龙纹样”、“织金妆花八团龙罗袍料右肩部及右前摆团龙纹样”等团龙纹局部线描图的观察,可以看到,饰于胸部的团龙是正龙,饰于右前下摆的是行龙。

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  局部

又根据服饰纹样在全身呈均衡对称分布的规律,既然在右肩部和右前下摆饰团龙纹样,那么在与其对称的左肩部及左前下摆相应地也应饰有团龙纹样。据此可知,八团龙纹在全身的分布位置是前胸、后背和两肩各一,下摆前后各二。而这与清代龙袍龙纹的布局是完全相同的。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较之明代的龙纹服装,清代服装上的龙纹数量最多为八条,而非明代最多的十二条,但龙纹在服装上的分布位置及正、行龙的分布形式都非常一致,只是清代服装两肩的龙纹皆为正龙而非明代的行龙。这一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清初在多类服装上较全面地承袭了明代的龙纹形式,只是后来随着清统治者逐渐完善服饰制度并特意强化自身的民族服饰特色,明代服饰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可以说,清代龙袍的八条金龙纹样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效仿了明代皇帝服装纹样中的龙纹形式,与明代服装上的团龙纹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传承关系。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尽管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想被汉化,但为了加强其专制统治,由汉民族创造的服饰等级制度还是被满清统治者所接受,除了龙纹,寓意最深刻的就是十二章纹样。即使它们的面积相对很小,再加上清代帝王礼服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使人们忽略了这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纹饰。其实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总体来说,清代在礼法制度上多承袭明代,并参照中原古礼制的传统,其冠服体系周详严整,尤其在纹饰品章上延续了中华传统的衣冠文化。但满族统治者又以史为鉴,屡屡强调不改衣冠以保骑射民族之淳朴生气的重要性,训示为国之根本,所以清代的冠服始终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某些重要特色。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清代的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成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此马蹄袖以遮手可御寒,挽起放下可行礼,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被人们誉为“反映清代历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装的方寸之间,满、汉两种文化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和平共处。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件即将上拍的“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即明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这件蓝色龙袍实际上属于“吉服”。清代皇帝的服饰分为三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是最高等级的,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次一等就是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便服也叫常服,是平时穿的服饰。此次上拍的这件吉服为乾隆皇帝量身定做,以供在每年祈雨求福的仪式上使用,之后又被后来继位的皇帝使用。为何近些年总有珍贵的清帝龙袍出现在拍卖场上?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其实,龙袍的存世量比大家想象中要大。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候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再说穿衣的开支吧,皇帝做衣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我曾经看过一个账单,仅一个月时间,内务府就给我做了皮袄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紧身两件,棉衣裤紧身三十件,耗银近三千两”。可想康乾盛世之时皇帝的龙袍应该更多。

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局部

虽然如此,此次“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在伦敦上拍,我们对于国宝流落海外还是表示痛心。这件龙袍如果不是清末宫内上上下下盗卖的,就应该是侵略战争中从宫内流失的。在中国积贫积弱的一百多年里,内道猖獗,西方巧取豪夺走的文物也着实不少。过程中被毁掉的、取走后保管不善被毁掉的更多。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更要不断自省,砥砺前行,让中国龙更有力的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