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拳经•拳法备要》历史的重大发现,崔虎刚(胡刚)

此是旧文,也是笔者对玄机和尚拳法传系研究的六项重要工作及成果之一。但许多武林朋友老师可能并未看到。今借《传统武学珍稀文献汇编》电子卷一《明末少林寺玄机和尚传系谱合集》即将分享之际,再发于头条,或能温故知新。

一、《拳经·拳法备要》及学界的研究

1.武学地位及其重要性:

  武学界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罗振常先生出版的题名为“张孔昭撰、曹焕斗注”的《拳经·拳法备要》,乃北少林——河南嵩山少林寺最重要的拳谱,也是出自明末清初中国武学最要的经典之一。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在其《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研究》论文中认为:“它是清代发展史上第一部成文最早、论理精深、技法全面、体系完整的拳学文献,全面反映了清代前期少林拳学发展的概貌。此书对研究少林武术有重要价值。”

2.已知的张横秋拳法拳经版本

  学界广泛所已知的版本有三:

 A、蟫隐庐出版的《拳经·拳法备要》。该书由罗振常先生根据光绪廿六年王某手录抄本而来。该书在清代,与《红楼梦》被程伟元、高鹗出版之前一样,是以抄本形式流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孙国中先生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标点再版,二十一世纪由山西科技出版社校注出版,因此影响接续、扩大,被学界广泛引用。

B、罗振常先生出版以前,此书的另一个版本,在民国十六年由上海上海一德堂(国技学社)以海陵度我氏藏本出版,《点穴秘决拳敌全书》,其版权页云“珍藏者:海陵度我氏”;民国十九年以名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再版。(海陵度我氏:海陵当为名;“度我”当是其字。收藏家。目前已经知道其藏书有:萬古樓樷書:八卷/汪醉叟編訂;清《李存孝全传鼓词》等。)

  该本,民国时期及近年,台湾大陆都有出版社翻印出版。名称各异,如《点穴秘诀拳敌全书》、《拳敌附伤科秘本》、《点穴拳诀跌打骨科秘本》等。

  C、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北京潘家园依据青山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圆珠笔手抄本誊抄并易名为《张氏短打拳谱》后制作仿古翻印销售。这是又一个版本。

3.学界的研究

  学界对此拳谱曾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如:民国时期的唐豪先生在其《中国武艺图籍考》中、现在的湖北江百龙先生在其主编的《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中、台湾留学大陆博士研究生郑少康先生博士论文《纪效新书拳经考》中、浙江周伟良先生《中国武术史》中、台湾许秋德先生《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导读》、程大力宁红《少林功夫古籍的若干考证》、北京马国兴先生【明清少林嫡传——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阐释】、河南李紫剑先生《拳经解读》、龚鹏程先生《開藝丛谈》、阿德先生《〈易筋经〉牛皋序文考析》、河北焦建国先生《张横秋与张氏短打拳》、梁昌泰先生及许多网友都根据所掌握的文献对存在的课题,诸如该拳该谱相关涉及人物师承关系、版本关系、拳种所属等进行了许多研究。

  然而迄今为止,存在有许多难题,如:

  a.拳谱涉及的历史人物:张鸣鹗、张孔昭、三昧、曹焕斗的高伯祖与张孔昭身世,及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即该拳是如何传承?

  b.即曹家拳谱真正来历是何?曹焕斗先生著作中前后文字矛盾之处,如何解读,原因所在?

  c.《玄机秘授穴道拳诀》原出何人?

 等等,依旧不明,或是众说不一。

  如《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可以认定张鸣鹗就是张孔昭,并非另有其人。至于说唐豪曾见到张鸣鹗为拳经所写的序,虽然我们尚未看到此序,但是张鸣鹗(孔昭)为弟子撰成拳经后而作序,当是情理之中的。”“以上论证了曹氏高伯祖才是最初的拳经撰稿人。那么,曹焕斗在最终完成拳经的编辑、注释与配图、作序时,为何要隐讳祖先之真名而又绕着弯子表述其与此书的渊源关系呢,这个有趣问题也该研究。我们分析认为,简单说来,或许是顾忌其高伯祖为官之尊,不便在拳书上直署真名,然而曹焕斗的拐弯表述法,既突出了张孔昭作为一代宗师的至尊地位,以彰师德;同时又显耀了曹氏祖先著书立说与传承之功。曹焕斗如此安排可说是恰当的。”

  再如台湾许秋德先生《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导读》:“其后张孔昭得异人(应为张鸣鹗的传人)传授”;李紫剑先生拳经拳法备要导读“本节所要探究的作者,依序为玄机和尚、张鸣鹗、张孔昭(横秋)、曹焕斗(在东)等四人。这其间虽无直接相互传承关系……”;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历史文献发现的不足;二是研究的不够仔细与深入。

二、笔者的研究

1.题记者“三昧”先生的身份之谜

  该谱的两个版本中如唐豪先生所述,有三昧先生的题记。其中一个是唐先生自藏本,下落不明。笔者仍然在追查中。

  这一仅有的历史题记,在笔者看来,异常珍贵!然而三昧先生何人?

  唐先生根据该谱前面有张鸣鹗先生序文,夹有三昧先生题记,后有张横秋先生文字,因此断三昧先生为张鸣鹗本人或其弟子、张横秋之师。唐豪先生曾在《中国武艺图籍考》中,有“拳经一卷考此书内容及序,自少林玄机和尚'身法图’至'搀拜手’,以为明末陈松泉所传,张鸣鹗所编。搀拜手以下,似为康熙初横秋张孔昭或其门弟子所作。鸣鹗原书,杂有题语二则,一在'管脚法’之首,一在'心传六拿’之前,题者'三昧’,其人似为鸣鹗及门弟子。予尝取蟫隐庐近出《拳经·拳法备要》考之:曹焕斗称其家自横秋相传,已百余岁。查焕斗编《拳经》时,为乾隆四十九年,上溯百余岁,最早当在康熙初叶。予所拓少林寺西塔墓僧碑,题名诸髡。凡属玄字派者,自前明至顺治,皆书玄某,迨至康熙,则悉加金旁,以避圣主讳。康熙十六年,进校灵凝然殿二碑有铉机题名。由此观之,其传授序次,应自玄机而松泉,松泉而鸣鹗,鸣鹗而三昧,三昧而横秋。”。

除了唐先生推测外,以前没有发现文献的直接记载;除了唐先生外,无人对三昧给予应有的重视。

  笔者仔细查看唐先生所依据的《度本》文字、题记的内容,发现:首先,张鸣鹗前面序文已经明确其师承,而三昧所提其一为“吾家自异人袖里相传……”因此,三昧先生当不是张鸣鹗本人,也不会是张鸣鹗弟子或其后人。其次,谱内提到的另一个名字是张横秋,而并没有交代张横秋的师承,这也是学界至今对张横秋的身份及其师承看法不一的原因。因此,三昧先生更可能是张横秋后人!这是该谱内证给出的最大的可能性。(多年后,由于清代《宠张本》的发现。直接证实了笔者一直有的思考与看法。)

2.曹焕斗所得拳谱经过的矛盾

  蟫隐庐出版的《拳经·拳法备要》中,虽然罗振常先生声明做了文字润色,但以罗先生的水准,不至于替曹先生改写流传历史,这点学界当无异议。

  而曹焕斗在交代该谱来历:“余……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藏之馆中,如获异宝”,后文中曹焕斗又称“吾家自张(横秋)相传至今,已百余岁。”因此引学界各抒己见。如果把“吾家自张(横秋)相传至今,已百余岁。”理解为自张(横秋)相传至今的是拳谱本身,尚且说得通而不矛盾,否则就得有另解。

  学界并没有考虑到这一层情况。因此如《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在寻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时候,采取了合理假设法:“'余……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藏之馆中,如获异宝’中的从字,繁体字'從’,当是'徒’字的笔误。进一步推断曹焕斗之族高伯祖当是张横秋的徒弟,因为其高官身份而回避真情。”

  然而,只有假设与假设基础上的推论,没有版本支持,只是假设而已。

3.《拳经拳法备》中出现“三昧题记”文字之谜

  由于笔者对三昧题记的高度重视,因此发现了《拳经·拳法备要》中出现三昧题记文字,这段文字正是上述“吾家自张(横秋)相传至今,已百余岁……”产生矛盾的文字。

  各位看看吧,两者所写文字的不仅内容高度重合,而且所处的位置在拳谱的章节也一样,说明什么?

  两者必然有一个是在另一个的基础上改写的。谁改写谁的文字?

  A.《度本》有直接明确的署名落款“后学三昧识”;蟫隐庐本无。

  B.《度本》有张鸣鹗完整序言介绍来龙去脉;曹焕斗先生却对张鸣鹗的身份说不清。

  C.《度本》说“吾家自异人袖里相传”是介绍其家传的来历;曹焕斗先生是介绍“吾家自张(横秋)相传至今”、“吾邑张孔昭先生,曾遇异人传授”。

  因此,笔者认为曹焕斗先生改写三昧题记的可能性更大。何况如果三昧是张横秋的后人的话,那么,情况更是如此。

  这一情况,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重大问题——曹焕斗先生所得《拳经》抄本,究竟是三昧先生的抄本,还是张孔昭(横秋)先生所著的抄本?

  笔者认为是前者。如是前者,那么张孔昭与曹焕斗先生在壶关县任的族高伯祖又是何关系?

  然而分析归分析,推断归推断。只有历史文献才能彻底澄清这些疑问与判断。

三、曹焕斗家谱被发现

  学界从来没有人去挖掘考察过曹焕斗家谱。笔者设法找到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旺川村曹焕斗后人,现年87岁老人曹健先生,并得到了曹焕斗家谱信息。根据该谱介绍及族人口碑信息:

1、曹焕斗生平事迹:

  按曹焕斗宗谱记载,曹焕斗与曹继武是同宗。(注:近年上海DNA验证曹操后代,认为是曹焕斗之曹氏是曹操之后,这只是其说法之一,因为其DNA测试中有一漏洞。不及曹氏家谱记载准确)

  据旺川《曹氏宗谱》载:曹唤斗行名衍球,曹世科之裔孙,曹猷袖之子。“精拳术;得少林宗派,大江以南未遇敌手,惜文武两试均未成名,以一乡民终老”。生于乾隆六年(1741),殁于嘉庆十六年(1811),终年71岁。

  可知他作拳经注释的时候,时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十三岁。

  曹焕斗先生的家谱、生卒等,这是武学界首次发现。其他信息都填补了对《拳经拳法》研究的空白。如曹焕斗所写“处凌弱暴寡之乡,常恐受侮,甚好武技”,根据另一部重要文献《应星日记》可知,与曹石二姓相杀纷争事及其影响有关系。请参见附录。

  由家谱可知,《拳经拳法》其序文中介绍的家严(父亲)名为曹猷袖。

  再由口碑后部分记录于当地编纂的《旺川古今》一书拳谱注释公开起因“因诸同志欲广其传……”的诸同志,有张细奈、石喇叭。

  可见乾隆时期,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时间流逝等,曹石两家关系改善,又弥补了《应星日记》的不足。

  当地编纂的《旺川古今》,其中所记录的当地历史口碑,还有许多曹焕斗的武林事迹。详见附录。

  《旺川古今》中“人物传记—曹唤斗的传说”记载了“旺川曹唤斗,大江以南无敌手,大江以北寸步难行”的信息。对武学界研究很有意思的课题。

  另外最重要的信息是,按家谱确实有位壶关县令曹有光先生。

2.曹有光事迹

曹有光(1622-1678)行名光汤。顺治甲午刻拔贡,康熙癸卯科第十一名举人,甲辰科连捷第二十四名进士,派往山西省为钦点知县,因母病逝居家守孝。主修康熙《曹氏宗谱》,继主修《绩溪县志》,1668年赴山西壶关县莅任。壶关地处晋南,交通闭塞,民风强悍,经济滞后,盗匪蜂起,民不聊生。曹有光任壶关知县期间,深入民间,体察下情,革除积弊,整顿吏治,鼓励农耕,扶持工商,办教育,兴教化。对盗贼分别对待,剿抚兼施,从而平息盗风,安定社会,人民安居乐业,县民皆感恩戴德。有光政绩显著,皇命晋升为五品官职,调京师任用。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山西壶关县任所。曹有光灵柩送回故里那天,当地民众挥泪掩泣,奠送几百里路程。十数年后,山西壶关县有一人经商路经绩溪,特来旺川有光家中奠祭。有光的长子嘉棐挂上先父遗像,那位山西商人见到有光的容颜再拜稽首,哭泣不已。可见曹有光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民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曹有光擅长丹青书法,为一代著名书画家,所绘山水画,笔法秀雅,渲染怡洁。今省博物馆收藏有他的书画作品。

3.曹焕斗壶关县令的高伯祖父(曹有光)与张孔昭

  按家谱记载,曹有光于1668年,清康熙七年到壶关任职县令。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任上去世。验证了台湾郑康义先生根据《壶关县志》做出的判断。

  按郑康义先生考证道光《壶关县志》,曹有光壶关任职县令五年去世。无论是哪个正确,考良轮先生《张氏短打拳谱》,可知,张孔昭(横秋)先生的生年在康熙九年或略早。因此,曹有光壶关任职县令去世的时候,按家谱记载,此年张孔昭最多十来岁。因此,不可能张孔昭随曹有光壶关任职县令,并作《拳经》,更不可能曹有光先生是其徒弟。

  如此我们便解开了曹焕斗所注《拳经拳法备要》得谱之谜,当是来自张孔昭之子张三昧抄本《拳经》而不是张孔昭本人。因此蟫隐庐与是度本都是《三昧本》之一。

  曹焕斗关于张氏拳艺与张家的关系,他交代的前后有根本大矛盾之处原因,当是其族人拿出三昧先生的本子,(该本可能没有“后学三昧识”的标志的文字),口述而来,或者想当然,或者夸口:你们崇拜的当地著名拳师张孔昭,当年是俺祖上的跟班一个。曹焕斗先生也信以为真了。

四、其他重要版本的发现

  如果说上述结论,还留有其他可能性,或三昧之谜未解决的话,那么我们收集到的众多珍贵这一拳谱系列的清代抄本,则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如《昧精本》等明确张横秋师承张鸣鹗;《宠张本》明确记载三昧先生是张横秋老年得子,并托付于弟子吴先生。这也解释了三昧题记的本子中有“张横秋秘授炼身法秘要”的写法,因为该本不是三昧所书,当是吴先生整理本再传给三昧的。考“三昧”含义及拳谱中“拳家三昧”的文字,可以推想张三昧名字的由来,反映出张横秋在拳学上对自己的认知和对儿子的期盼。

  再如《在秘本》显示,曹焕斗原本原著为“自张(横秋)先生相传至今,已百有余岁矣……”、曹焕斗号“北墟”,也许表达其文武科举均不考中的形情?

  如果说蟫隐庐出版的《拳经·拳法备要》。罗振常先生所依据的是光绪廿六年王某手录抄本,已属珍贵,那么乾隆五十四年曹焕斗与其叔辈曹雨亭先生小聚把酒演示与曹雨亭绘其拳势图,更显难得一见,尤其按文字记载图中人物当是曹焕斗本人。

  更多抄本、证据与具体信息,详见山西科技出版社《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以及我们即将出版的《传统武学珍稀文献汇编》电子卷一。

五、结论

  张横秋师承张鸣鹗;张三昧是张横秋老年得子。曹焕斗先生得谱为张横秋之子张三昧抄本。度本也是如此。《玄机秘授穴道拳诀》由张三昧恩师吴先生传递、张横秋之子张三昧传抄题记而下传。上述谜团的破解,对张三昧先生对武学的贡献,将被重视。

山西科技出版社已经出版笔者、瀚海文化校注的《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玄机和尚传系九种抄本拳谱合集)。《汇编》电子卷一,弥补其不足,两者完善(玄机和尚传系抄本拳谱资料库。并构成目前发现的六十余抄本拳谱的40%

附录

一、曹唤斗的传说

——曹履潜口述,曹浚生、曹立琪整理

  清乾隆、嘉庆年间,旺川有一位武艺高强名叫曹唤斗的人,他的父亲曹猷袖,为人正直,善于经商治家,种田植桑,又在曹溪桥头开设商号,家庭殷富,有子二人。长子衍琳,勤劳朴实,承父志,居家守业。唤斗是次子,身体虽不魁梧,但健壮结实,膂力过人。年幼时就爱好舞枪弄棒,练习拳术。他家就在曹溪桥头的后山下,常在屋后的小山头坪地上练拳习武。那时候,张家有个叫张细奈,石家有个石喇叭的青年也很爱好拳术,由于三人志趣投合,年纪差不多,便结成了练武的伙伴,常常聚在一起,练习比武,切磋拳术。有一年,一位河南省少林寺的僧人云游到绩溪岭北一带,曹唤斗、张细奈、石喇叭打听到那位和尚会使少林拳,就慕名前往拜师求教。那位少林僧人见三人有志学武,拜师心诚,就收做徒弟,让他们跟着学习。经师傅指导点拨,学会了几套少林基本拳术。曹唤斗学习比石喇叭和张细奈认真,而且悟性强,记性好,进步很快,尤其是腿上的功夫很过硬,几百斤重的石墩他用脚一踢,能移动石墩的位置,要是飞腿踢人,会将人踢出几米之外,落得个仰面朝天。师傅对他很器重,临别时告诉了他的住址并要曹唤斗以后有什么事就去找他。曹唤斗自学得一些少林宗派的拳术后,在皖南一带的府县与人比试,都未遇到强手,一时声名传扬江南一带。

  自明朝后期开始,少林拳在我国北方各省传播,在民间逐步形成少林拳。清乾、嘉时期生产发展,社会安定,北方农民崇尚武术,在农闲时聚合在一起请师讲武,学习少林拳,已成风气。参加练习的大多是男子,也有少数妇女。他们伸拳踢腿,舞枪弄刀,学武氛围浓厚,其中不乏高手。曹唤斗听人说北方习武风气盛行,就独自过长江到江北,走村过镇,访师结友,以提高自己的武术水平,练就一身好武艺。

  曹唤斗到了江北,一天在酒店里用餐时,店堂里来了几位身穿短衫,紧衣袖紧裤腿的人。个个身高体壮,走起路来一阵风。也有一位妇女,高挑个儿,辫子盘在头上,穿著跟几位男子一样。他们看到坐着吃饭的曹唤斗也是一副练武的打扮,身旁还有一根棍棒,知道也是一位学武使拳的人,就走上前与他招呼攀谈。因为都是学武的,语言投合,好比故友相逢。学武的人都有好胜心,见到同行就想通过比试来摸探对方的底细,或从对手那里学到一点东西。果然不一会就邀曹唤斗与他们比试。曹唤斗看到他们个个虎背熊腰,浓眉大眼,气宇轩昂,在武艺上谈吐不凡,觉得不是这些北方人的对手,有些胆怯,连连作揖谦辞。哪知那些北方农民手里痒痒的,一再相邀,非要与曹唤斗比个高低不可。见曹唤斗执意推辞,就提出有那位女的与他比试。曹唤斗心想我练武多年,在江南未曾遇到过对手,难道过了长江,连跟女人比试也不敢上吗?觉得丢人现眼,忍不下这口气就应允只与那女的试一试。那女的见曹唤斗答应了,就约定到店后面的平地上去。这平地的前面是店屋,后面是一道石山崖。双方来到店后的平地上,各自选定一个位置。那几位男子汉站在平地两边,背手观看。曹唤斗心想,初来乍到这个地方,人生路不熟,摸不到对方的拳路,就是女的也不可小瞧,何况还是男子压阵,得小心谨慎才是。他选择了一个背倚山崖的位置,站稳双脚,严阵以待。那女的站在曹唤斗对面,双方相距丈把远,经过养精蓄锐,运动身体后,走上前一步,向曹唤斗双手作揖道:“大哥,原谅我失礼了!”话音刚落就一个箭步使出拳头。曹唤斗见对方来势迅猛,他眼疾心灵反应迅捷,倏的一个纵身闪让,拉开双腿。对方的拳头似利箭出弦,穿过曹唤斗胯下,直落在山崖上。只见那山崖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拳印。好险,要不是回避得快速,曹唤斗的血肉之躯要被那拳头穿成一个窟窿。曹唤斗一看势头不妙,连忙拱手作揖告谢,离开了那地方。

  曹唤斗到江北受到一个下马威,觉得自己的武艺还很嫩,以前学得几套拳只学得少林拳的一些皮毛,好比半瓶子醋,而且身居江南,坐井观天,其实天外有天,强中还有强手。他想起当年少林寺那位和尚师父临别告诉他的话,就去河南少林寺去找师父。途中他还绕道到山东青州,去拜访一位同姓的拳师。到了青州,不巧主人不在家,女佣人引他进堂屋正厅让座,曹唤斗看到堂屋正厅两边有两根大木柱,柱脚落在一个大石墩上,其中有一根大木柱脚上的石墩有些倾斜,就走过去用腿脚抵了一下,让石墩与柱脚平齐。那女佣人对曹唤斗这一举动已看在眼里,给曹唤斗端上茶回头又轻而易举地将木柱搬回原状,这时两人面面相觑,心照不宣。而曹唤斗心里有些发怵,问女佣人主人出门啥时候回家,那女佣人说主人出门行踪不定,经常几月不归。曹唤斗不敢耽搁太久,就趁机告别上路,径奔河南少林寺。

  曹唤斗跋山涉水,千里奔波,到了河南登封县少林寺找到了师父。师父热情接待他,留他在寺院里住了很长时间。跟他谈了许多学武的道理,除教他一般拳路外,还传授他一手“掌上气珠”功夫,“掌上气珠”有人说是“戏珠”,是用气功在手掌上将铁弹发出去,用气功这一推动力,铁弹子射出去既猛又准,命中率高,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后来有一件事证明所谓“气珠”,不过是将浑身的气集中在手掌上的功夫。曹唤斗离开少林寺告别师父回家,临别时,,师傅谆谆告诫他学武的人要讲仁义道德,与人为善,学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固本,防身自卫,切不可卖弄自己的一丁点本领,更不可行强霸道,以武力欺凌人。最后再三嘱咐“气珠”这一武艺非到万般不得已,不可出手,更不能外传。曹唤斗回到家乡,不知怎地有人知道他会使“气珠”,很想见识一番,还有人上门求赐教,曹唤斗谨记师父的话,不肯出手。有一年几位,旌德西乡的人牵了一头大牯牛,翻越杨桃玲来到旺川,把牛系在十字街的石坎下,十字街的石坎有十个阶级,约丈把高,那几位旌德人是想来学曹唤斗使“气珠”的,声言有谁能把大牯牛从坎下推到坎上,这头牛就归谁所有。那几个旌德人在旺川住了两天,旺川去观看的人很多,却没有人能把牛推上坎去。到了第三天中午,曹唤斗出现在十字街坎下,见那几位旌德来人来到饭馆里用餐去了。趁此时,曹唤斗使出一掌,牛被推蹦上坎顶,等到那几位旌德人吃完饭回来时,牛已被曹唤斗牵走了,他们丢了一条大牯牛而本领却未学到,只得悻悻而归。

  曹唤斗虽然在江南一带武术不居人下,但学的是少林拳派,未经过应科举的正规训练,个子又不魁伟大,貌不惊人,文武举试均未成名,只有一个“从九品”衔,以一名乡民终老。后人传颂“旺川曹唤斗,打遍江南无敌手,过了长江就寸步难走。”但曹唤斗能够随遇而安,怀才不露锋芒,知足常乐。晚年他专研医学,采集中草药,为人医治外科疾病,以治跌打损伤为特长,许多骨伤的人经他治疗都得以康复。他的治骨科验方一直流传到现在,原来旺川致中和药店的店主曹舜勤收集有曹唤斗的治伤科验方。现在由胡瑞春先生收藏。曹唤斗还为地方上办了一些公益事业,他督理建造了曹氏宗祠东侧、萃升文会后面的三层楼阁一幢,阁前面的泮池上建祥云石拱桥,并置有曲院栏杆,石砌花圃等景点,为后人所称颂。终年七十一岁。

附记:

  据旺川《曹氏宗谱》载:曹唤斗行名衍球,曹世科之裔孙,曹猷袖之子。“精拳术;得少林宗派,大江以南未遇敌手,惜文武两试均未成名,以一乡民终老”。生于乾隆六年(1741),殁于嘉庆十六年(1811),终年71岁。

《旺川古今·人物传记·曹唤斗的传说》

二、蟫隐庐版《拳经·拳法备要》概述

(少林寺释永信主编《中华武术大典》)

三、《应星日记》信息

  从谱牒资料来看,《应星日记》的作者曹应星为康熙六年(1667年)旺川《曹氏宗谱》之主纂,据曹有光的谱序称,其人素志好学,沉酣典故,而于余族之事尤为详识博考,性质直,不喜妄附荣利。其修谱一以祖宗收录墨本为据,而又考证于安厝之坟茔、碑铭之纪述。务期传信,不敢存疑。上至大九公,下逮今日之童孙幼子,源流支派,分晰详明,生殁婚娶,考核精至,可谓殚厥心力。《应星日记》后附《曹石争杀原委》,叙述了二姓争杀的过程。在这场曹石相杀的纠纷中,曹应星是当事人之一,故而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有关官司诉讼过程中的种种使费,也记录得相当详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