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古都轴线历史,领略北京中轴线之美

2021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进一步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同时启动了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一时间,这条曾被梁思成先生称赞为造就“北京独有壮美秩序”的中轴线,引发舆论关注。

回望过往,我国自古便注重首都中轴线的建设。无论是古朴典雅的长安城,还是气势非凡的洛阳城,抑或是龙踞虎盘的南京城,都有独特的中轴线风貌。北京中轴线的成型,离不开这些城市的探索。

早在上古时期,各朝的都城建设就有了“轴线”的概念。不过,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多采用的是“双轴线”的设定。

所谓“双轴线”,顾名思义,就是城市有两条平行的轴线。有历史学家猜测,城市建造者如此布局,可能与王权与神权的斗争有关。

上古时期的人们,囿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在做事之前一般都喜欢通过占卜的形式,预测吉凶。从军国大事到民间琐事,皆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神职人员渐渐通过解卜的方法,掌握了国家权力。他们或者假托神灵下凡,或者假冒先祖临世,逐渐让神权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

事实也是如此。《清华简·厚父》中说,夏朝的大禹、启、少康能敬畏神灵、尽心祭祀,因此上天护佑他们,如果后来的夏王也能如此,那么夏就能永有天下。然而帝孔甲以刑杀治国,不敬上天,夏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亡国的命运了。

可见,夏朝自孔甲开始就有不敬上天、摒弃神权的倾向。在夏王和官僚体系的有意打击和排斥下,夏朝的神权被君权彻底压制,民众对待神权的态度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然而,东方的东夷部落仍然以原始的氏族血亲关系为纽带,并没有稳定的君权和官僚体系,掌控氏族大权的仍然是传统的神职人员。他们对夏王摒弃神权的举动非常不满,自帝孔甲开始,就不断有东夷部落叛离,到夏桀之时,随着东方商族的强势崛起,神权与君权的冲突全面爆发,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汤革夏命”,结果,商汤在鸣条击败了夏桀,商朝由此取代了夏朝。神权在中原大地又一次建立起了稳固的统治。

因此,在我国上古时代,一直实行的是神权与王权的“二元政治”,这种政治形态反映到都城建设之中,便出现了“双轴线”的概念。这意味着都城有两个核心,

以二里头宫城遗址为例,这是典型的夏时文化遗址。据了解,二号宫庙遗址与一号宫殿遗址并列于宫城东西,这可能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都城轴线。一号宫殿遗址主体建筑殿堂遗址与其院落南门及宫城南门南北相对。二号遗址主体建筑与其院落南门相对,在宫城南城墙上还未发现与之相对的宫门。不过从宫城整体布局来看,南宫墙东部有可能还有一座宫门,如果这一推测无误的话,二里头宫城应该有两条东西并列的南北向轴线,也就是宫城的“双轴线”。

这种布局,在偃师商城中也有体现。有资料显示,偃师商城遗址宫城位于早期都城南部中央,东西分布有两组建筑。东组先后建设有四、五、六号建筑基址,学术界一般认为应是宗庙建筑,西组建筑自南向北有二、三、七、八、九号建筑基址,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可能为宫殿建筑。宫城南部东西并列二门,西部南门为宫殿建筑南门,东部南门为宗庙南门,东西分布二南门,均为“一门三道”。如果上述推测无误,偃师商城宫城的南北向轴线应是东西并列两条,即西组的宫殿区轴线与东组的宗庙区轴线。

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起始于西周,在春秋战国达到了高峰。

牧野之战,周武王在朝歌大破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天下由此进入了周王朝统治时代。周族的胜利,引发了人们反思,为何神灵保佑的“大邦殷”会被“小邦周”所灭?神灵在人心面前到底起不起作用?

这些疑问的存在,直接动摇了神权的基础。此后,周公又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其中,“天”代表的是神权,“民”代表的是王权,“民”与“天”并列,其暗含的意思便是王权要与神权并驾齐驱。自此之后,王权开始抬头。在春秋战国时,王权已经完全摆脱神权的束缚。神权的式微,也让神职人员在都城建造中丧失了话语权。都城“中轴线”时代就此开启。

由于秦朝的咸阳城,是以战国秦国王城为基础建设的。因此,西汉都城长安城,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由封建帝国建造的都城。在这座城市中,无论东西向中轴线的“直城门大街”,还是南北向中轴线的“安门大街”,均把都城“中轴线”视为“中轴路”,都城的宗庙与社稷分列中轴线左右两侧,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这成为汉代以后至明清都城中轴线的基本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中轴线”的建设又发生了变化,这时的都城“中轴线”基本位于都城东西居中位置。有资料显示,魏晋洛阳城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洛阳城南的委粟山营造圜丘、洛阳城南城门(宣阳门)、宫城正门(阊阖门)、大朝正殿(太极殿)。这条中轴线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重要源头。

明清时期,是王权的巅峰时代。因此,明清北京城中轴线,也处处体现着王权的尊严。

北京虽说在辽金的时候,便成为了国家的行政中心,但是大规模建设,还是在元朝。我们如今所见到的北京中轴线,虽说为明朝所建,但以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年)为时间界限,此前的明北京城基本上是在元大都基础之上建成的,其都城中轴线也与元大都基本相同。具体而言,那时的北京城中轴线,南起正阳门,向北为大明门、再北入正门承天门、端门、宫城正门午门,北对正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乾清宫、坤宁宫、饮安殿、顺贞门、玄武门,出宫城至北上门、万岁门、万岁山、北中门、北安门。

嘉靖二十三年之后明北京城外城(南城)的修建,使原来的都城中轴线向南大大延伸,不过其中轴线的方向还是前后基本一致的,南起北京城正门——永定门,向北经正阳门大街,入正阳门,其北部与嘉靖二十三年之前的明北京城中轴线重合。

至于清朝,北京城的中轴线完全沿袭了明北京城中轴线,仅城门、宫门、宫殿等名称有所不同。比如,“大明门”改成了“大清门”,“玄武门”更名为“神武门”。

作为“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北京城严格遵循传统的“营国”理念,按照“天人合一,象天设都”的都城规划和建筑设计思想,确保鲜明体现封建皇权至上主题思想的城市空间格局。

自明朝至今,北京的中轴线已经成型了六百多年。而在百余个甲子轮回中,这条中轴线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先说说午门。这个地方,大家并不陌生,小的时候,听说书的人讲书,常常听到某大臣惹恼了皇上,于是龙颜大怒,一道圣旨,将其“推出午门斩首”。那会儿,笔者总觉得故宫的午门,是斩首杀人的地方。

长大了以后,才知道敢情“推出午门斩首”,是民间老百姓的一种讹传。

午门是干什么用的呢?它有3个门,正门肯定是“走”皇上的,每年皇上祭天和到先农坛“农耕”都要出这个门,然后走正阳门,穿过“金街”,到天坛和先农坛。此外,每年的腊月初一,皇帝都要在午门举行“颁朔”典礼,向全国颁布次年的历书。

当遇到重要的战事,皇上派出的军队凯旋还朝,要在“午门”接受皇上的庆贺,并且举行“献俘礼”。也就是把俘获的战俘敬献给皇上,听候处理。

比如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援朝明军总督邢玠在紫禁城午门进行了规模隆重的献俘仪式,明神宗朱翊钧一声旨意,六十一个日军俘虏被斩首示众。随后,朱翊钧做“平倭诏”昭告天下,诏书上庄严写道:“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说完午门,再说说神武门。

神武门不是从诞生之日就使用这个名字,最早营建紫禁城时,它被称为“玄武门”。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唐代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便是发生在长安城皇宫的北门:玄武门。

因为康熙皇帝的名讳叫做“玄烨”,为了避讳,清廷就把“玄武门”改为了“神武门”。一同被改名的,还有西侧的大高玄殿,当时改为大高元殿。

在清朝,神武门是选秀女的“主战场”。秀女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一项制度,伴随着各种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出现,很多读者朋友对这项制度一定不陌生。

清代的选秀根据参选女子出身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正统旗籍的女子,一旦被选中,就被授以主位的身份,以备妃嫔之选或指配近支宗室。乾隆皇帝的原配皇后孝贤纯皇后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其二则是内务府上三旗(皇帝所属的正黄、镶黄、正白旗)的包衣(奴仆),这些女子通过秀女制度挑选出来后,主要是进宫伺候主子,服侍主子十几年后,可出宫自由婚配。不过也有一部分人被皇帝相中,从而一步步爬上主位。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便是内务府正黄旗包衣出身,入宫后从宫女一步步走上后宫权力的巅峰。

神武门北侧是明代的万岁山,即今日的景山,这座不高的山峰,既是紫禁城的“靠山”,也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殡天之所。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缢死于万岁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清军入关后,为笼络人心,将此槐树称为“罪槐”,用铁链锁住,并规定清室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

以上所说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北京中轴线,还有很多传奇,等待人们去挖掘,去认知。

(0)

相关推荐

  • 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10 | 都城演变

    老四校领衔+top10倾力助阵! 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全新升级!▼ 建筑画图题总是画不准确? 对建筑画图只会死记硬背? 没有完整的建筑史图册的画图逻辑? 为了解决大家的困境,几凡推出了"0元 ...

  • 夏都二里头:最早的“中”国

    刘庆柱接受<洛阳日报>专访 拍全家福,辈分最高的人位于画面中间--当代中国人为何热衷于求"中",这种对"中"的认同又从何而来?问题的答案,从二里头遗 ...

  • 北京中轴线到底怎么回事?

    前 言 北京的中轴线,最近几年突然火了起来,原因是我们正以这条北京城的古都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一时间,各种关于中轴线的文章.新闻.书籍.活动都涌现了出来. 然而在这些文章资 ...

  • “京报历史馆·北京中轴线系列文化沙龙”项目丨讲好中轴线故事

    北京独有的"中轴线"围绕着京城的首都功能安排了北京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发挥了组织城市生活的巨大作用,并引导.融铸.陶冶出北京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

  •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未来

    "北京中轴线"是遗产申报项目名称,即我们常说的北京传统中轴线.它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至永定门,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作为中国传 ...

  • 古都 | 钟鼓楼: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通天塔”

    北京中轴线最北端耸立着两座高大的建筑,即鼓楼和钟楼.观天测地,定时齐政,在中国古代,这两座建筑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民国时期北京钟鼓楼俯视照.(北京市文史馆供图) 瘦削的钟楼. 魁梧的鼓楼. 因何居北 ...

  • 从暮鼓晨钟到市井烟火,北京中轴线守望着这座古都的古昔与今朝

    [卷首语] 北京"城"的特点,在民俗中的表现是"辨方正位".老北京人给人指路,爱用东.西.南.北来表明方位,只因北京主要大街和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斜街 ...

  • 影像,让北京中轴线文脉“看得见”

    北京中轴线上的部分建筑.资料图片 [热点观察] 山有山脉.水有水脉,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则有自己的文脉.文脉呈现的是沿着时间轴由远(过去)及近(当下)再向远(未来)延伸的线索,是文化的源头.过程. ...

  • 伟大的北京中轴线,改变世界与你我的7.8公里!

    ▲ 北京独有的中轴式壮美秩序. -风物君语- 我们为北京中轴线众筹了一本奇书 全书采取竖式阅读方式 一条真的"中轴"贯穿全书 ▲ 云游7.8公里,超全的中轴线百科!帝都绘工作室全新 ...

  • 古都斯历史真相大揭示,穆民须知常识(组图)

    爱资哈尔揭示古都斯历史真相,穆民须知常识 早在2011年11月20日,爱资哈尔就公布关于古都斯的历史性文件,以历史的事实和真相,说明了古都斯的阿拉伯和巴勒斯坦的本质归属.这是不容质疑的历史事实和真相, ...

  • 【解读】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提起北京,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天安门?故宫?天坛? 这些标志着北京城文化的古建筑 其实都汇聚在一条"线"上 那就是北京中轴线 中轴线是"线"么? 说起北京中 ...

  • 【北京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q ...